APP下载

小学高段英语阅读能力提升三策略

2018-11-16殷燕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整体感知自主阅读

殷燕

【摘 要】阅读在小学高段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本单元的主要词汇,还能促进他们适当拓展语言,增加语言输入。因此,教师应重视阅读,加大教学投入,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重视整体感知,提高语用能力;重视自主阅读,培养阅读能力;重视文化比较,丰富阅读体验。由此突破课堂常规教法,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开阔眼界,拓宽英语知识面,从而真正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高段英语;整体感知;自主阅读;文化比较

小学高段英语有近三分之一的课程内容是阅读,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本单元的主要词汇,还能促进他们适当地拓展语言,增加语言输入。因此,教师要在此领域加大教学投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笔者在听课中发现,部分英语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阅读教学的意义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教师局限于学生对语言表层信息的吸收,忽略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提升阅读的能力;因过分注重单词和句型的讲解而割裂了篇章,使学生对完整语篇的感知和理解受到影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要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从重视整体感知、自主阅读、文化比较等方面入手,找准落脚点,相应施策。

一、重视整体感知,提高语用能力

英语语篇是一整篇文章,可能会被分成几段,但教师应根据教材中语篇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指导。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关注阅读材料中的生词,认为一定要教会学生生词,弄清其音、形、意,学生才能顺利地开展阅读。笔者认为,只要生词量不大,可以让学生先从整体感知文章,再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获取阅读所需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分段进行处理,最后再回到整体,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章。这一做法可以培养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将词句融合在文本中的良好习惯,从而真正理解词句的语用功能。

(一)随文学词,事半功倍

随文学词指的是让学生在由语篇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语篇,这是一种避免词汇孤立教学的好方法。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语言情境、图片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际情境之中,从而密切单词与实物的联系,通过理解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单词、活用单词。在阅读课中,如果孤立地教学单词,会使学生对一些一词多义的单词感到模糊和混乱。例如“have”这个单词,在PEP第一册、第三册中,有这样的句子出现:“I have long hair.”和“I have a ruler.”学生知道它是“有”的意思,可在PEP第五册中,它又有了其他几个意思,如“What do you have on Tuesdays?” 中的意思是“上某一节课”;“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on Mondays?”中的意思是“吃”;“I like beef, but Im heavy now. I have to eat vegetables”这里的“have”与“to”组成词组,是“不得不”的意思。教师如果离开语篇,让学生在没有任何语境的情况下孤立地学习单词,学生就很难理解单词的意义,即使理解了,也只是停留在浅层次,谈不上灵活运用。随文学词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某个单词的多个含义,还能培养其联系上下文猜词意的能力,这将为日后学习和阅读长篇课文产生重要作用。

(二)随文学句,学以致用

阅读课中的句型教学有别于一般的句型教学,它往往隐藏在文本之中。如教学PEP第七册Unit 3 Read and write部分,毫无疑问,这一部分的主要句型是一般将来时。这一句型在前两个Lets talk中已经作为重点句型学习过了,教师一般会把这个句型重新提出来学习,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只记得句型的意思,而忽略了文章的结构,缺乏对文本的整体认读。要避免这一问题,教师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整体入手,全面理解和把握文本,再用话题这一主线把阅读中的语言知识点串连起来。如教师可设计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句型“Im going to...”自由交谈,进行一般交际运用。在完成这一步骤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通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随后扮演Wu Yifan的角色,复述课文。这样不露声色的阅读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对整体阅读的需求,又操练和巩固了重点句型,可谓一举两得。当然,这一方法开始使用时对于学生来说可能略有难度。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克服困难,从而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篇阅读能力。

二、重视自主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讀能力,仅靠积累单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指导他们在阅读中用笔将关键词句画出,理清文章的框架;其次再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如让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另一部分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进行解答,由此实现让学生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完成课文学习。再次教师可以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巧设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一遍遍地阅读文本,提高其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一)设置预习任务,培养自主阅读意识

好的预习是阅读成功的一半。学生应在课前预先阅读文本,找出自己的不懂之处,并初步了解文本中的重难点,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此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相关预习任务,如首先要阅读课文,至少两到三遍,了解文本的大概意思;其次要标出不理解的语句、难点,做好笔记,以备课堂学习时解决;最后熟读课文,鼓励背诵重点句型。还有一种预习方式是带着问题去预习,如在上PEP第八册Unit 3的阅读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回答以下问题:What day is it today?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What did you do there? How did you go there? 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答案,长此以往,能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意识。

(二)开辟质疑空间,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一般的课堂总是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大部分师生所习惯。然而,在真实的课堂中,学生在阅读完一篇英语文章后总是会对这篇文章产生疑问,或是在知识结构上,或是在文章结构上。鉴于此,教师要设法开辟质疑空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以提升其自主阅读能力。如在教学PEP第八册Unit 1的比较级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质疑条件。课堂上,教师只出示Little Duck和Old Tree的图片,其他的内容一字不提。这时学生产生了疑问:Why is Little Ducks shadow longer when the sun gets lower?教师先不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己阅读文章,找出答案,最后再作总结提升。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文章的重点句型,又提高了自我阅读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重视文化比较,丰富阅读体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生要全面理解和学习英语,需要教师创设英语文化语境,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差异,从而在丰富阅读体验的同时,了解世界文化,帮助学生开阔阅读视野。

(一)开展同题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差异

在学习PEP第六册Unit 2和Unit 3的季节和月份时,教师给学生作了如下总结:3—5月是春天,6—8月是夏天,9—11月是秋天,剩余的3个月是冬天。书本第34页的阅读材料是澳大利亚四季的划分,正好跟中国相反,3—5月是秋天,6—8月是冬天,9—11月是春天,剩余的3个月是夏天。学生对此感到疑惑,教师对此答疑解惑,向他们解释两个国家属于不同半球,季节刚好相反,学生豁然开朗。鉴于文化因素在英语阅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在教学中系统完善地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其综合语言阅读能力。

(二)开设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

PEP第七册Unit 1和Unit 2講述的是交通规则和出行方式。一般而言,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把握不会有问题,他们在学习时能明白课文的意思,也能区分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交通规则上的差异。但他们对课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却难以完全理解,而通过死记硬背记忆的内容也很容易就被遗忘了。如何让学生在记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刻了解文化差异?笔者发现,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主体活动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交通规则和出行方式时,笔者将教室的四个角落设置为Australia, Japan, France, Germany四个国家,划分好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设有司机和行人,轮流模拟各国不同的交通状况,体验不同国家的交通规则。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加深对英语文本的理解。

阅读是人们深入学习一门语言的重要方法,也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项重要标准。英语教师应不断创新,突破课堂常规教法,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开阔眼界,拓宽英语知识面,从而真正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蕴芬.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8(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314200)

猜你喜欢

整体感知自主阅读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探索
运用“四步阅读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探究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调整思维,突破阅读教学模式
浅谈“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