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博简《诗论》研究现状述评

2018-11-16梁大伟

文教资料 2018年27期
关键词:评述诗论现状

梁大伟

摘 要: 上博简《诗论》问世几近二十载,颇受关注,研究成果丰硕,本文着重梳理2000年至今上博简《诗论》的研究现状,并对主要研究成果加以综述。

关键词: 上博简《诗论》 现状 评述

2001年11月,马承源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包括《诗论》、《缁衣》、《性情论》三篇简文。其中的《诗论》部分共有完、残简29支,约千字,内容都是有关《诗》的评论,无篇题。自公布以来都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简帛研究的焦点。本文着重梳理2000年至今上博简《诗论》的研究现状,并对主要研究成果作以综述。

一、已有的相关综述类文章

从2000年至今,召开的相关会议不下30余次,并形成一个庞大的研究队伍,如马承源、李零、李学勤、庞朴等一大批功力深厚的专家和学者。到目前为止,专著10余部,能够检索到的提及上博简《诗论》的文章有千余篇。其中以“重复文章只取一、交叉内容取其要”的统计方法得出以《诗论》为主要论题的论文近300篇(不含专著中的论文、书评类论文),包括作者和作年问题19篇、编联分章问题17篇、考释问题102篇、价值地位问题13篇、与其他文獻的学术关联问题50篇、诗学传承问题41篇、思想文化问题28篇、其他方面30余篇。从地域看,其研究分为国内和国外研究,以国内研究为主为重,国外研究较少,因此不单列分述,把他们按照内容划入各分类中论述。

已有的相关综述类文章,主要分为整体性综述文章和单一性综述文章两类。对《诗论》的研究进行整体综述的文章,多含在《诗论》的研究专著中,如陈桐生的《孔子诗论研究》,论文则有刘信芳的《新世纪以来的上博简〈诗论〉研究》、《孔子〈诗论〉与新世纪的学术走向——〈诗论〉研究述评》、余谨的《清华大学简帛讲读班上博简研究综述》。单就《诗论》某一方面进行综述的文章,主要有《诗论》作者方面的综述类文章,如胡莺的《上博竹书〈诗论〉作者研究综述》、陆丝雨的《上博简〈孔子诗论〉作者问题研究综述》、田歌的《近十年上博简〈孔子诗论〉的作者研究综述》、谢模楷和张鹏飞的《上博馆藏楚竹书〈诗论〉作者研究综述》;有《诗论》的编联分章方面的综述类文章,如杨春梅的《关于〈诗论〉简的编联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谭中华的《〈孔子诗论〉编联分章问题研究综述》。

二、上博竹书《孔子诗论》的研究现状

(一)《诗论》的作者和作年问题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这部楚竹书本身没有署名,《诗论》这一书名是竹书的整理者马承源先生拟定的。目前能够检索到的论及这一问题的论文有19篇,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马承源先生为代表的“孔子说”,以李学勤、裘锡圭先生为代表的“子夏说”,以李零、廖名春先生为代表的“子羔说”,以黄锡全先生为代表的“子上说”,郑杰文的“不知名说”五种代表性意见。陈桐生著的《〈孔子诗论〉研究》中对《诗论》的作者问题的这几种观点作了综述和评价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虽然竹书的作者无定论,但是竹书的作年尚可以基本上确定,多数学者都认为其作年大约在子思之后、孟子之前。由于简文残缺难以从中直接获取作者的信息,但从简文的行文风格、蕴含的诗学思想去考察作者的大致身份与写作年代却是可以做到的,其研究有学理依据,其结论可以采信。

(二)《诗论》的编连、简序、留白、分章问题

目前能够检索到的论及这一问题的论文有17篇,代表性观点有:马承源、李零、李学勤、朱渊清等著名学者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作了合理的解释,代表性文章有范毓周的《上海博物馆藏竹书〈诗论〉的释文、简序、分章》、曹建国的《论上博简〈孔子诗论〉的编连》等。在《诗论》编联分章的问题上,许多专家在整理者的分章、排序的基础上做了重新调整并提出了各自的方案,其中有李学勤、李零、廖名春、姜广辉等。早在2007年已有文章对其进行了总结和综述。谭中华在论文中对这一问题做了综述,分析和陈述了马承源、濮茅左、李零等十家分章编联的方案和原因,并集中讨论了有关《孔子诗论》编联分章的三个主要问题:《孔子诗论》类序的判定、留白简的处理和《孔子诗论》体裁性质的判断。

《诗论》排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怎样对待留白简,对此各家都提出了看法,多含在研究《诗论》的编联、形制类论文中,这里不一一引述。《诗论》的编连、简序、留白问题,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分歧很大,仍然存在很大的探讨空间,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待专家的深入研究。

(三)《诗论》简文的考释问题

由于简文难认,文字的隶定存在很大的争议,出现的相关文章102篇,按照释简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对整个《诗论》简文的阐释,如马承源的《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一)》、黄怀信编的《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解义》、于茀的《金石简帛诗经研究》,以论著的形式,在对《诗论》进行排序、分章的基础上,对这29简的全部简字、简文都分别都作了考释。还有,一些学者在论文中也对整部简文作出了解释,如范毓周的《上海博物馆藏竹书〈诗论〉的释文、简序、分章》、李学勤的《上海博物馆藏竹书〈诗论〉分章释文》、马承源的《战国楚竹书的发现保护和整理》等。这部分成果主要集中在《诗论》较早阶段的研究中,多从文献整理的角度进行文字的隶定、句读的点校、章节的释读。这是深入《诗论》研究的基础与前提。

二是就简文中的某一句话或某个单个字为研究对象,如杨怀源的《上博简(一)·〈孔子诗论〉“紳而”考》、赵建伟的《读上博简〈缁衣〉札记》、刘信芳的《关于竹书〈诗论〉“秉”之释义的补充说明——答黄怀信先生》等。这一类散见的释文最多,尤其是对于难解的有争议的字词,各抒己见,其释文颇多,而莫衷一是。这是正常的学术讨论现象,有益于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在论辩之中接近于《诗论》简文的正确释读。

三是对某单篇简文其进行进一步的考订和解释,如黄怀信的《上博简〈诗论〉第十一、十二章解义》、焦冬梅的《读上博简〈孔子诗论〉(第3简)札记》、朱湘蓉的《〈诗论〉第二十六简的几点补充》等。其意义在于纠正以往的误识、误读,精益求精,使简文的解读更趋于合理,更贴近历史。

四是以《诗》的某一篇名为线索,从整部简文中提取相关内容进行横向研究,如赵建伟的《“关雎之改”解》、季旭昇的《〈孔子诗论〉“木瓜之报以喻其婉”说》等。虽然关注点聚焦于某一理论术语、某一历史观念,但其研究已穿透了文字释读的層面,对于《诗论》的理论内涵的阐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某些文字的分歧意见逐渐消除,渐已厘定,但存有一些分歧,各持己见。如“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的考释,有待于深入研究。

(四)《诗论》的思想源流、理论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这部分研究涉及的问题多、杂,较分散,但可以由此看出《诗论》研究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发展趋势,具有很大的启发性。马银琴、陈桐生、江林昌、晁福林等学者的研究值得关注和深思,以下略作分述。

1.在《诗论》的价值及地位方面,有13篇文章。江林昌的《楚简〈诗论〉与早期经学史的有关问题》、陈斯鹏的《竹简〈诗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晁福林的《上博简〈诗论〉在诗经学史上的价值及其学术史意义》、程亚林的《楚竹书〈诗论〉在先秦诗论史上的地位》、陈桐生的《上博简〈孔子诗论〉对诗教学说的理论贡献》。这类文章依据《诗论》本体的性质,以纵向历时的角度,在经学史、批评史、学术史的发生、发展和嬗变中科学地评估其理论价值与历史地位,客观而公正,概括而具体,恰如其分地阐述了对《诗论》的学术性认知。

2.在《诗论》与其他文献的学术关联与渊源方面,有50篇文章,代表性的有李学勤的《〈家语〉与上博简〈诗论〉》、曹峰《“色”与“礼”的关系——〈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孟子·告子下〉之比较》、陈桐生的《〈论语〉与〈孔子诗论〉的学术联系与区别》、王志的《上博简〈孔子诗论〉与汉儒所传周代采诗说》、王秀臣的《“礼义”的发现与〈孔子诗论〉的理论来源》等。这类文章有的运用比较的方法,于比对中揭示《诗论》的个性特质,有的切入接受传承的视角,在源与流不同层面上探究《诗论》的学理渊源与学术影响。

关于《诗论》与齐、鲁、韩三家《诗》及《孔子家语》、《孔丛子》等文献的关系,一些学者也作了深入的研究探索。朱渊清的《从孔子论〈甘棠〉看孔门〈诗〉传》,通过《甘棠》诗“梳理了孔子《诗》说一直到汉代尤其关系《诗》本事的‘传的传承谱系”。关于《孔子家语》,他认为“很可能是在《孔子诗论》之类原始本子的基础上抄撮编成”,“《孔子诗论》、《孔子家语》对于我们理解孔子《诗》说及孔门《诗》教传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姜广辉在《关于古〈诗序〉的编联、释读与定位诸问题研究》中将《孔子家语》中孔子论《甘棠》诗之文看作“古《诗序》遗文”,又指出刘向《说苑》卷五《贵德篇》引录《甘棠》诗句后所引“《传》曰”中的孔子语“又较《孔子家语》更接近古《诗序》”,这可以为班固的《鲁诗》“最近”孔子授诗本义添一新证。

杨朝明的《〈孔丛子〉“孔子论诗”与上博〈诗论〉》,将《孔丛子》中所载孔子论诗材料与《诗论》、《诗序》进行比较,发现“《孔丛子》、《诗论》与《诗序》虽不相同但却相通”,《孔丛子》的记载是“可信的”,有“较高价值”;《孔子家语》“正是弟子记录的汇编”。文中还对《孔丛子》所载孔子论诗次序列表整理,认为鉴于《孔丛子》与《诗论》所反映的孔子论诗情况的“一致”性,二者的篇次应该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在对《诗论》分章编排时应加以充分考虑①。

3.在《诗论》的诗学、诗教传承上,有41篇文章,如陈桐生的《〈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美)柯马丁(Martin Kern)的《说〈诗〉:〈孔子诗论〉之文理与义理》、张明的《〈孔子诗论〉与春秋时期诗学观念之比较》、刘毓庆的《楚竹书〈孔子诗论〉与孔门后学的诗学倾向》、房瑞丽的《从〈左传〉“赋诗”和上博〈诗论〉看先秦两大〈诗〉学系统》等。

为了避免这部分内容与“《诗论》与其他文献的学术关联与渊源”章节会有交叉,本文做这样处理:“《诗论》与其他文献的学术关联与渊源”章节主要从横向上看《诗论》与其他文献的关系,而这部分主要从纵向上看《诗论》在诗学传统中的研究。

4.在探究《诗论》所蕴含的思想、文化方面,有28篇论文,有《从上博简〈诗论〉看文王“受命”及孔子的天道观》、《从上博简〈诗论〉看孔子的君子观》,张利军的《从上博简〈诗论〉“天保”看周代分封的理论依据》,吴福秀的《从上博简〈诗论〉探“诗言志”说》,王莹的《〈孔子诗论〉的敬德思想及评诗主张》;李开的《论上博简〈孔子诗论〉的人文精神》、钟书林的《上博简〈诗论〉“邦风”避讳说献疑》、罗新慧的《上博简〈诗论〉“甘棠”与上古风俗》、郭淼的《上博楚简〈诗论〉与四家诗的比较兼论其与楚文化的关系》。这类研究多以《诗论》表现出的各种思想倾向为据,进一步探讨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文习俗,虽与《诗论》本体研究有所偏离,但其研究视野的拓展对于本体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五)其他方面研究

这部分所含文章是指从其他角度研究《诗论》得出的成果,但不含书评类文章,30篇有余。这部分的研究成果比较庞杂,体现了《诗论》研究的多维度,某种程度说明了《诗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如尚学锋的《竹简诗论“〈卷耳〉不知人”的阐释史意义》、朱佩弦和卢迪的《试论〈孔子诗论〉在楚地的传播》等。

三、上博竹书《孔子诗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回顾20年来关于《诗论》的研究,无论从研究的广度来说还是就研究的深度而言,可谓成果颇丰,然而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反思与展望似可在这一层面上写。

(一)包括《诗论》研究在内的简帛文献研究,由于其出土文物整理的特殊性,往往掌握在某个机构手中,存在研究资源垄断的弊端,不能在第一时间向所有研究者发布第一手资料,使更大范围的多学科学术研究滞后,不能有效利用更广泛的资源,不利于研究的展开与深入。这种狭隘的垄断意识有待改变。

(二)除了简帛整理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之外,关于简帛文献的学术研究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这种散打式、自发式的研究,极度缺乏系统规划,不利于集中力量进行学术攻关,不利于研究队伍的建设。虽然有关部门举办过相关内容的培训,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从研究现状看,缺乏成果转换意识。比如《诗论》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以往某些历史认知的错误或偏颇,然而却不能及时体现在相关领域的史学著述之中,墙内开花结果,墙外却不见春的消息。自然科学界提倡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社会科学研究应有这种意识。

(四)关于《诗论》的研究,虽说成果多多,但有一些未开垦的处女地或未能深度开发的土地。如孔子思想的价值观与《孔子诗论》的诗批评、《孔子诗论》与古代诗歌创作实践等课题,目前尚未见此类文章;又如《孔子诗论》与儒家诗学的源起、核心观念的建立与其演变,《孔子诗论》对中国古代传统诗学的影响、传播与接受研究等选题,仅有某个时点或某一接受者的蜻蜓点水式的散篇,而未见通史性的研究。

注释:

①杨朝明.《孔丛子》“孔子论诗”与上博《诗论》[C].新出楚简与儒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13-119.

猜你喜欢

评述诗论现状
论艾青《诗论》的研究价值
徐志摩的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