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视角聚焦生态环境危机
2018-11-16林怡爽阮倩倩
林怡爽 阮倩倩
摘要:“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党和国家对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直非常重视,本文首先对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系统的描述了发展到现在的政策和成果,其次也针对碳市场的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进行走访调查,共回收87份调查问卷,对于大众的预期和态度进行了考量。
关键词:碳排放 低碳经济 绿色金融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碳金融”由《京都议定书》签订而兴起,对于碳金融的概念、谈金融的路径选择和碳排放的交易价格还在持续的讨论着。由于目前国内的碳交易产品仅局限在CDM项目现货交易,其余衍生品仍有待开发,碳金融的支撑服务体系相对滞后,基于薄弱的碳金融市场,本文主要着眼于碳交易概念中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经济活动。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杨志在《世界碳市场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中探究基于配额的碳市场以及基于项目合作的碳市场;王毅刚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设计研究》为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提出了具体设计思路。李亚冬、王毅刚、葛兴安、邵诗洋在《碳排放交易制度的中国道路》提出建立的原则、框架、发展步骤、定价机制和交易试点等方面提出了开创性的建议。
(二)国外文献综述
Catheri Re Boemare认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应该含有参与者、覆盖范围、配额分配、配额预留和储存以及配额的交易。Borenstein对电力市场的研究发现,在交易市场上初始配额分配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排放市场的效率;Sorensen提出在2000-2100年期间,对各碳排放主体的排放空间直接做出不同额度的分配,并对各国制定了明确的年人均排放强度。
三、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为碳金融交易方式的一种,国际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根据交易对象可分为)联合履约(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为主要交易形式的项目基础交易市场和排放贸易(ET)为主要交易方式的配额基础交易市场。
2.碳金融。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議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是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
(二)理论基础
1.科斯定理。科斯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得到纠正,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只要明确财产权,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2.外部性原理。经济学外部性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庇谷所提出的,是指经济主体的社会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带来了影响,使得私人经济活动引起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的现象。
四、中国碳金融发展历程分析
(一)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推进过程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至2015年已经达到9153.9百万吨,占世界27.3%,2015年发布声明,承诺2030年将在2005年水平上每单位GDP削减60%-65%的温室气体排放。2016年,《“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
(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现状研究
2010年成立首批低碳试点省市,2011年批准七省市试点碳排放权交易,2012年规划设计试点,2013年深圳碳交易平台上线交易,2014年其试点省市成立碳交易市场,2015年明确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从试点省市市场交易结构来看,各试点省市的市场仍不够活跃,履约不均的情况暂存。2017年上半年,北京、天津、广东等试点省市履约100%,上海、深圳均超过95%。以重庆为例的试点省市,无论是交易体量、交易金额都远低于其他,企业参与交易较少。
从试点省市的发展结果来看,虽然试点政策对于省份工业总产值产生的经济红利没有显著的提高,但是能够起到显著降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排环保效果。引入环境规制的控制变量后,在短期内形成了试点政策的政策效应,对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起到示范效果。
五、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发展现状
目前,国际碳交易市场仍是在《京都议定书》建立的三种机制为指导的准则下进行的,分别是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约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2016年度全球碳市场报告》统计数据显示,自2005年全球首个主要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运营,相继出现17个碳交易系统,所覆盖地区的GDP总量已占全球GDP的40%。在2015年,已有的碳交易体系覆盖超过40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量的9%。
六、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发展前景和建议
(一)借鉴经验,立足国情
中国东部地区一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中国从2001年开始进行西部大开发计划,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全国的经济资源分布并不平均。北京环境交易所制订的“熊猫标准”适用于大农业方面,天津方面的碳交易标准适用于建筑领域,每个碳交易市场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只有一个统一的市场才能激发碳交易的潜能,碳交易才能在各方利益最大化的情形下进行。
(二)配套系统的支撑和建立
对于全国碳排放市场的结构设计来说,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针对碳排放报告与核查监督而言,仍需进行考量。完善的承接、监督机制,能够作为交易市场发展的基础,催促交易市场的不断前行。特别是法制监督体系的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对于碳排放权交易过程进行审查,司法机关的监督和处罚将没有法律可循。将碳排放交易制度与中国国情相适应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培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