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2018-11-16吴孟琪程微微
吴孟琪 程微微
摘 要 班本课程是促进新课程改革深化中“生本”教育理念落地的重要体现,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了特定班级内学生的发展需要,班本课程的实践探索给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间。本文以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徒步济南”班本课程为例,对班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模式进行实践性总结,并对其开发过程进行反思,以期对小学班本课程的开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迪。
关键词 小学 班本课程 实践
班本课程开发强调教师根据特定班级内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针对性和自主性的课程开发,其实质上是以一个班级为基地,教师主导,学生、家长以及专家等共同参与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班本课程的出现不仅是三级课程体系的再完善,更是“生本” 教育理想实现的再推进,是当前适应时代发展和顺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创生路径。本文以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徒步济南”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进行实践总结,并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与反思。
一、班本课程确立的依据
班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单位是特定的班级,班级发展与学生需要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也是课程的归宿点。“徒步济南”课程发展思路的确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程真正得到确立之前,教师在班级活动中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基于“为什么开设”确立了发展依据。
1.基于班级学生体质发展需要
“徒步济南”课程最初开发的源头是班级学生的体质状况。六年级13班“小胖子”比较多,这样的学生在平时的体育课和学校运动会上很吃力,而且班级在学校运动会的成绩更是落后得比较明显。班主任找到体质较好的同学了解后得知,坚持每周去爬山以及假期进行长途旅行是增强体质的一个可行路径,这引起班主任的进一步思考:既然学生的体质与活动量有关,那是否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和学生一起登山徒步来增强班级学生体质?教师寻找班级问题的根源,并探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是“徒步济南”开展的源动力。
2.基于归属感缺失,班级共同体建设的需要
“徒步济南”开展的另一个依据来源于班级共同体建设的需要。六年级13班是一个从各个班级抽选学生重新组合的班级,面对新的集体、新的同学和老师,学生难免会因为陌生而缺乏归属感,不利于班级融合和学生社会性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或活动去融合。“徒步济南”不仅是一项登山徒步的体力活动,更是促进班级融合、帮助学生增强归属感的有效途径,在徒步活动中,同学互帮互助,家长交流心得,师生关系也和谐融洽,对班级共同体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基于班级学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需要
当前,学校和辅导班占据了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导致学生失去了亲身体验生活和实践探索的机会。在六年级的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的班主任在学生习作中发现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即学生在习作时经常发愁,感觉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写作素材极其匮乏。由此,教师意识到,“徒步济南”活动的设置恰好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走出教室,亲身感受大自然,亲身体验生活,还可以积累大量素材,是解决写作问题的有效路径。
二、班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实践探索
班本课程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开发,参与人员有限,开发空间较小,导致班本课程的开发陷入目标模糊、课程要素不足等非理性困境,由此,课程开发演变成一种简单的经验描述与总结。笔者以“徒步济南”班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为例,对班本课程的开发模式进行实践探索,以期为小学班本课程的开设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发。
1.拟定班本课程的预期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立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1]。班本课程目标的确立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善于观察班级动态,与学生多沟通交流,发现本班级学生真正的发展需要。
在“徒步济南”班本课程活动中,教师首先基于班级问题及学生需要确定预期的课程目标,主要针对学生的体质问题、班级共同体建设问题和写作素材问题三方面展开。由于课程的目标关系到课程的评价准则,故目标的确立应具有可观察性、可检验性和可操作性。
2.評估班级实际与现有资源
班本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立足于本班级学生的实际,可以依托学校及家长的现有资源。在评估这一环节,教师要对学校的状况、家长的情况等有一个详尽的了解,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的资源进行筛选,以保证课程的可行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徒步济南”班本课程的资源评估是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共同决策的过程,班主任通过家长会及班级群与班级内学生家长积极沟通交流,彼此交流想法和建议,最后由教师汇总课程开发的现有资源。这些资源为班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对班本课程的顺利开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3.选择课程内容并制定实施方案
在对“徒步济南”活动进行资源评估之后,我们开始思考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实施方案的问题,经过与家长反复讨论和专家咨询,我们确定了“徒步济南”主题下呈系列化的活动内容,并且制定了“亲子认领制”的实施方案。
“亲子认领制”是经过教师和家长认真讨论之后确定的课程制度,主要用于课程主题之下系列化的活动内容的选择及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
不管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都凸显出了较强的灵活性,在基本的课程准则之下,整个课程活动都可以随外界环境、班级状况以及家长和学生的情况自主调整。其次,本环节的设置也极大地突出了课程活动性、合作性和体验性的特点,“亲子认领制”的实行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也能帮助学生体验活动的乐趣,积累写作素材,同时,在活动中学生学会共享,学会合作,集体感和责任感在无形中得到培养。
4.设计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方式
与班本课程目标相呼应的是课程的评价准则,表现性课程目标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性和生成性,由此,经过前期的初步尝试,我们最终确定了过程取向的评价方式。过程取向的评价关注的不是课程计划的优良程度,而是供教师记录事先未曾预料到的结果,形成反馈,以期对课程计划进行调整和修改,从而有助于减少课程实施时的阻力[2]。这种评价方式就灵活性、体验性和活动性较强的班本课程而言是较为合理的,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班本课程实施的高效性。经过一年的课程实践,“徒步济南”班本课程的评价方式过程取向越来越明显,最终确定以质性评价为主、量性评价为辅的多样化评价方式。
三、班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反思
1.激情与理性的统一是课程合理开发的根本保证
“徒步济南”最初是作为班级活动展开的,整个过程随意性较强,教师单纯只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带领家长和学生在激情中初步尝试。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我们发现,班本课程并不只是简单的班级活动或班级管理,在过程中应该避免或防止班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或随意性,更要警惕急功近利现象的出现。班本课程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课程素养,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研究、不断改进、螺旋推进,这是保证班本课程开发合理性和高效性的基本条件。
2.家长的支持、参与是班本课程顺利进行的强劲动力
教育领域中的许多实证研究证明,家庭参与式教育将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育学的环境,改善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增强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方案。在“徒步济南”班本课程中,家长的支持参与不仅保证了徒步过程中学生的安全,还坚定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念。班本课程有效地利用家长的支持与资源协作,增加了家长发表意见及参与对话的机会,以减少课程开发实施的阻力,使得班本课程更加切实可行,更加科学民主。此外,课程的开展为家长走进学校、走进班级提供了可行的通道,亲师交流以及亲亲交流也为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助力。
通过“徒步济南”班本课程的实践反思,我们可以体悟到,与国家三级课程相比,班本课程更具针对性,更为自主,更加灵活,更易调整和改进,是向着学生发展的方向前进的。基于班本课程更深入地发展,班本课程研究需要在不断反思、探索和实践中前行,向着“生本”的方向,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杨启光. 学校教育变革中的家庭参与问题研究[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