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策略
2018-11-16任婷婷
任婷婷
[摘 要]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创设情境,重点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勤动手、勤动脑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参与意识;实验教学;观察;探索;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0-0045-02
一个民族要走向兴旺发达,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条件,而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和实验。可以这样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开始。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发展观察力强化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人类认识世界是从观察世界开始的,而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观察。俗话说“善观察者,可风常人所未风,不善观察者,虽入宝山而无所得”。作为一个科学研究者,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可以从偶然中发现其内在的规律,从而得出别人不能得出的结论。伦琴发现的X射线,贝克勒尔博士发现的放射性现象都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在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试验的目的,带着目标进行实验才能有的放矢。例如在进行冰的熔化与凝固这一实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干什么,否则他们就很难在实验时专注于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甚至还会以看热闹的心态参与实验。其次,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根据观察范围和观察要求的不同来提出不同的方法。在实验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指导,特别是那些系统性较差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反复验证,如先从整体到部分,然后再从部分到整体等。而对那些缺乏观察力的学生,教师则要努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兴趣,使其学会质疑并观察。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其在实验中获得快乐,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为切入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创设情境,加强实验教学的探索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大多都比较重视科学结论,很少关注结论得出的过程,这样的做法其实对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主动性是非常不利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点,特别是在设计课堂实验方面,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与探索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这一点,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新知的课堂氛围。
1.设计台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科学家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想办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笔者在教学大气压强一课时,发现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做托里拆利实验,学生一般是直接接收知识,缺少了思维的过程。所以,笔者就巧妙地设计了台阶,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设计台阶。笔者把实验装置放进水池中,然后抽掉纸片,此时显示水面并没有下降。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水杯中的水柱是被大气压强托住以后,笔者指导学生想办法测大气压强,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水柱的高度。(2)引导学生质疑。笔者慢慢地提起水中的杯子(杯口不离开水面),此时学生发现杯中的水柱仍然没有下降,顿觉惊奇,纷纷议论起来,有的学生问:这大气压有多大的力量呢?可以托起多高的水柱呢?(3)学生主动探索。学生分组进行反复实验,他们用0.5米、1米的试管重复上述实验,发现试管中依然充满了水。(4)教师引导。笔者此时告诉学生,曾经有人用10米的大玻璃管做过相同的实验,发现玻璃管里也同样是充满了水。学生不由得都睁大了眼睛,特别惊讶。笔者此时就启发学生,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哪些?如果用短点的试管来装不同的液体,这样产生的压强是不是会比水大?学生此时顿觉眼前一亮,纷纷查起密度表,改用了水银进行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笔者预想了学生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然后巧妙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
2.教会学生学习探索、积极探索
在信息时代,知识积累迅猛增长,教师要想在短短的两三年内把积累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当然也没有必要这样做。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他们获得新知的方法,让他们能够主动地进行探索。在初中阶段的物理实验中,大多都是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善于挖掘素材,精心设计实验。实验探究一定要具有层次性,要循序渐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效果与哪些因素的变化有关系,来掌握控制变量法。例如,在研究“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就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其内涵。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让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一下热水瓶放多少水可达到最佳保温效果等。
三、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巩固学生的参与意识
按照心理学理论来讲,当人们的双手在做比较精细的动作时,人的大脑中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才能够得到激发。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仅仅依靠课堂教授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动手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动手。例如,在教学测量力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在教学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潜水艇。这样的小实验、小制作,能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变废为宝,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类似这样的动手机会很多,比如可以让学生试着用饮料瓶制作简易的量杯、连通器等;还可以用废旧的易拉罐制作简单的小孔相机、天平或者土电话等;用生活废料制作小电扇、门铃等。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改进教学中的实验仪器。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用激光灯来替代手电筒,这样更加方便,而且教学效果也更好。
教师让学生积极动手制作,还可以让他们改造或者组合自己小时候的玩具。因为大多数玩具本身就是运用物理原理制作的,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他们会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并不是那么神秘而遥不可及的,这对激发学生的探索主动性有着积极的意义。另外,使用玩具来做物理实验,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完全接触实验,因为常规的实验器材大多成本较高,教学中需要小心翼翼,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用玩具做实验,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当然,教师在选择玩具时也一定要恰当,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光的复合一课时,教师可以在陀螺上贴上颜色不同的扇形纸,这样在陀螺旋转时就能够得到复合色。
总之,只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参与,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学好物理这一学科。特别是在全面推动课程改革的今天,物理教学工作者更应该把握这一机遇,抓住实验阵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科学研究,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力求通過教学,让学生能够以发现者的姿态去探究自然,探究科学,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 参 考 文 献 ]
杜长进等.物理教育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诺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