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高中语文教师的修炼之路
2018-11-16赵兴君
赵兴君
[摘 要]当今时代,知识文化走向智慧文化,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而智慧教育需要智慧型教师。智慧型教师是教育智慧的主要承载者和体现者。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应努力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局,积极把自己修炼成“双慧”教师。
[关键词]语文教师;智慧型;慧心;慧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0-0001-02
唐代文人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儒学经典《周礼》云:“师者,教人以道者自称也。”古希腊称教师为“智者”。这些话中皆隐含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由此可见,教师是人类智慧的化身,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拥有教育智慧。它反映了教师的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魅力、一种追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如何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局,把自己修炼成一个智慧型的高中语文教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着眼。
一、永葆一颗慧心——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习惯
【案例剖析】在一位教师教授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句诗时,突然有学生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這两种说法表达的意思是不是一样的呢?”教师组织学生再次朗读,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往诗歌的主旨情感上进行思考。学生得出了“粉骨碎身”比“粉身碎骨”的意思更进一步,更能表现出作者为了正义的事业而不怕死的品质。教师激动地评点:“中国的文字真是神奇无比,仅仅是稍微调换了语素的顺序,竟有如此深刻的内涵。”从这位教师的课后反思来看,他对自己的教育智慧深感满意。然而笔者叹息的是这位语文教师究竟是真的不懂诗词的平仄知识,还是想借机生成一个“精彩”结论,竟然引导学生望文生义,以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完成了这次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将教师引向了一个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使教师意识到自己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诚如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因此,要想成为一名智慧型的高中语文教师,要永葆一颗五彩的慧心,加强学习,不断充电。学习不仅有助于教师积淀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它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完善自我的要求,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
(一)海量阅读,推动自我构建
“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决定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任中学校长时就规定教师必须读一些教育名著。读书的过程就是与世界进行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精神品位,培养教师的气质。但应该阅读什么书呢?可以阅读一些优秀的教育刊物,这些刊物会及时反映教育界同行们对于教育最前沿问题的思考,会推动你的思考和探索;可以阅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书,特别是文学作品和思想随笔,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会使教师的内心变得温暖、丰富、细腻和磊落。那么怎么阅读呢?笔者的经验就是要仔细咀嚼、再三玩味、反复推敲、掩卷沉思,对一些经典的篇章和段落要熟读成诵。泛泛地阅读当然也必要,但容易浮于表面,走马观花,而如果没有一定量阅读积累,就会缺乏根基和底气,从而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和鉴赏力。
(二)自觉反思,积淀思想火花
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朱小蔓教授也指出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核心因素。作为反思型实践者,教师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进行反思和监控,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开展批判型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成熟,而不是故步自封。比如:语文成绩与其他学科的成绩有多大的关联性?从这些反思中慢慢沉淀自己的思想,成为一株会思想的苇草。从目前情况来看,高中教师缺乏的主要是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的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究其原因是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学识积累过于单薄,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度了解,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构建的深刻洞察。教师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有思想,从琐屑、无聊、单调、平庸的生存境遇中逃脱出来;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自觉地引领学生,丰富他们的心灵,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
让阅读充满生活,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温暖、丰富的学习之中。终于有一天,教师的年华会老去,但教师的这颗慧心会在学生的足迹中闪光,并将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二、拥有一双慧眼——让激励成为工作的习惯
【案例剖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写过一部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这部书中,他怀着一颗爱心,对儿童的心理世界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与披露。在此基础上他发现了有助于教学的一些好内容、好方式,就像《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获得了自由的境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快乐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行动中同样也应该是快乐的。
智慧的教学便是爱的教学。现象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机智和教育智慧的核心是指向儿童的关心品质的,没有关心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教师只有拥有一双慧眼,充分地了解学生,走进并欣赏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学生精神成长的种种需要,才能获得教学中的智慧,才能实现自由的教学,才能在这种自由中获得满足和幸福。
(一)发掘优势,启迪人生智慧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言:“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确,有智慧的教师能用自身满腔的爱意去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触及其灵魂,挖掘其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以科学的手段剖析了人的需要,认为人的需要和欲望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渴望得到他人的欣赏、肯定和认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关心学生当前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水平,更要着眼于他们未来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可能性。一位优秀教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察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怀热情地期待每个学生的进步。教师需要一双慧眼,让所有的学生站在同一平面上,相信人人都有亮点,人人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让每个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从而充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也许你的学生说的普通话并不标准,但他朗读时声情并茂;也许你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强,但他喜欢阅读,博闻强识;也许你的学生写作水平不高,但他想象力丰富,天马行空。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美和肯定,为学生的内心世界打上一个亮丽的底色,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珍惜精神生活的价值,眷注内心,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尊重差异,激发学习潜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依据他们的分数,不得不承认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确存在差异,但教师不能只凭学习能力去判断一个学生在其他活动中表现的好坏。素质教育倡导的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因此,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的差异,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给予学困生平等的待遇,用爱心和耐心去关注他们,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潜力。
发展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期待性原则,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心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为的心理活动源泉,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材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当一个人充满自信时,他最可能发挥他的潜力,表现出最佳的生命状态。如果学生经常遭受打击和挫折,就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这时学生会表现出退缩和放弃,还有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等。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他们在某一方面总是受到别人的负面评价,就会倾向于形成自己在这一方面真的不行的想法,从而出现放弃的念头。所以教师要承认差异,摒弃传统的以成绩论优劣的评价方式,在教学中渗透发展性评价的理念。
哈佛大学塔尔教授说:“知识是信息,智慧是改变。”没有智慧,教育就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启迪智慧。做一名智慧型语文教师,需要修养身心,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反思、积累、锤炼;做一名智慧型语文教师,需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认同,以此激励学生,让心灵和智慧对话,真正体验到什么是教育为人。这样教师才得以“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广袤的大地上。
[ 参 考 文 献 ]
[1] 肖川.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长沙:岳麓书社,2005.
[2] 赵国忠.教師最伟大的智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刁培萼,吴也显.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