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韩海运产业合作探讨

2018-11-16文/杨

物流技术与应用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日韩海运三国

文/杨 静

在1999年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上,中日韩政府正式推动三国间合作。2018年5月,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召开,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共同维护自由贸易,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早日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打造“中日韩+”模式,实施联合项目,促进本地区国家间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中日韩海运产业合作是“中日韩+”模式的具体体现,是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能促使海运资源在三国间优化配置,服务全球贸易发展。本文将分析中日韩海运产业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三国海运产业合作的主要内容和推进建议。

中日韩海运产业合作,是各自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中日韩海运产业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中日韩海运产业合作的必要性

(1)中日韩海运产业合作是各自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全球商品贸易货物约80%以上需通过海运完成。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6年,中日韩商品贸易占各自国内生产总值的32.9%、25.3%和63.7%,其中出口总额分别为2.10万亿美元、0.64万亿美元、0.50万亿美元,进口总额分别为1.59万亿美元、0.61万亿美元和0.41万亿美元。对外贸易的完成需要海运的运输保障,海运的发展能减少国际贸易时间和运输成本,如果中日韩进行海运合作,共同保证外贸货物的运输安全和高效,将促进各自国际贸易的提高和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2)中日韩三国间贸易的扩大,需要三国海运合作强化贸易运输保障。根据中国统计局和韩国银行数据,2016年,中日进出口贸易2750亿美元、增长-1.23%,中韩进出口贸易2527亿美元、增长-8.37%,日韩进出口贸易718亿美元、增长0.56%,三国间贸易量巨大,依存度较高,但贸易增长势头趋缓甚至出现负增长,需要加快海运合作,为三国间贸易的扩大加添润滑剂。

(3)中日韩合作是三国海运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海运产业需要全球布点建网,投入大、涉及面广,而单个企业、单个国家能力有限,需要有相关国家、企业共同投入资源,集约使用资源,共建全球海运物流服务体系。

2.中日韩海运产业合作的可能性

(1)中日韩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相似,交流悠久。日本四面环海,韩国三面环海,中国海岸线长1.8万千米,三国的地理环境适合发展海运事业;地图上看,三国都位于东北亚,地理位置的靠近有利于海运合作;在历史文化上,日本、韩国都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三国文化同根同源;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相互积累了较多经验。

(2)中日韩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贸易总量为海运合作提供后盾。据世界银行、WTO数据,2016年,中日韩的GDP分别为11.2万亿、4.95万亿和1.41万亿美元,占世界总值的23.26%;三国出口额占世界的20.96%,进口额占世界的16.53%。中日韩经贸规模为海运产业的发展营造了巨大的需求市场,为三国海运合作提供了后盾。

(3)中日韩都是世界级别的海运大国,为海运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研究报告,[8]截至2016年,中日韩支配船队总运力分别为1.59亿、2.29亿和0.79亿载重吨,排在世界的第三、第二和第七位,三国运力总量占世界的26.05%。海运运力规模,为三国海运产业合作发展,提供了基础。

(4)中日韩在海运产业上已有初步合作,建立了基本的合作促进机制。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中日韩运输及物流部长会议、中日韩海关领导人会议、东北亚港湾局长会议等会议定期召开,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成为常设机构,特别是六次中日韩海上运输与物流部长会议的召开为中日韩海运物流合作做出了专门贡献。通过中日韩海上运输与物流部长会议,三国通过了未来工作计划,成立了联合工作组,确立了中日韩“建立无缝物流系统、发展环境友好型物流业、物流安全与高效的平衡”三大运输与物流合作目标,提出了交流信息、消除物理障碍、开展联合技术研究、加强港口合作等12项行动计划,建立了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NEAL-NET)、签订了《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协定》,等等。

二、中日韩海运产业合作的内容

中日韩海运产业合作是必要和可能的,围绕三国制定的“建立无缝物流系统、发展环境友好型物流业、物流安全与高效的平衡”的运输与物流合作目标,三方海运产业合作可在以下方面深入展开:

中日韩三国间贸易的扩大,需要三国海运合作强化贸易运输保障

1.引导和鼓励三国海运企业开展战略、资产、业务、标准合作等。鼓励三国班轮船公司建立班轮运输联盟,共营班轮航线,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止运价恶性竞争,增加区域内直航港口。引导不定期船船运公司携手合作,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抱团参与区域内外不定期船运市场竞争。引导三国海运公司与区域内外陆地、空运物流公司开展联合运输合作,建立资产、战略联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三国海运企业还要共同开发港口、投资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建立燃油储备、物流集散仓库,共设货代和船代公司,合建全球港口物流网。在继续推广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NEAL-NET)、标准可循环使用托盘的同时,整合三国海运运输网络系统,使三国海运物流体系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和互动,即,来则可以供溯源、去则可以供查验、全程都可监视可控;要实现运输器械、作业工具、操作程序和操作动作的标准化,加强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射频识别(RFID)、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统一海运船舶能效、清洁能源应用的相关标准。

2.合作去除国家间藩篱,建立三国间“无缝、通畅”的海陆空联运系统。在三国船运服务、证照查验、船舶检验、船员服务、航海保障、海事管理、口岸管理、船舶通信导航等港口事务、出入境管理方面坚持无歧视原则,设立保通畅、保效率、保公平的联络机制;建立中日韩大通关制度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三国优化单证审批、信息共享、协同执法、监管互认、属地申报、口岸验收等。

3.三国要推动区域内海运各相关产业、部门的合作。通过资产、战略等方式建立港口联盟,协调三国港口建设总体规划,整合业务,共享资源,避免同质竞争,提高海运服务水平。将中日韩亚洲校园项目拓展到海运领域,共同培养实务人才。在海运相关科研上合作,出资共建中日韩海运物流技术联合开发中心或共同科研基金,推动船舶制造技术、运输技术、海运系统软件的联合研发,促进海运产业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联合建立东北亚海运银行或海运产业投资基金为海运产业发展、船舶购买或运力调节提供资金保障,合建东北亚船东互保联盟,保障海运事业发展。推动三国船级社互认,及时发表三国海运合作政策白皮书、海运产业投资指南、运输统计,联合开展海难救助、污染防止、环境保护、航行安全等海运安全与绿色海运相关工作。建立中日韩贸易与运输仲裁机构等相关机构,联合处理海运纠纷。

4.合作建立中日韩海运产业发展要素共同市场。建设海运、造船相关技术交易、船舶交易、人才流动等要素市场,开设跨国网站和信息数据库,促进海运造船技术、船舶、人才在三国产业内自由流动,互认船员证书、高效签发和管理船员落地签证,建立海运产业发展要素共同市场。促成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三国贸易发展。

三、推进中日韩海运产业合作的建议

基于以上合作内容,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进中日韩海运产业合作:

首先,要建立中日韩海运产业合作委员会,下设海运企业战略合作促进部、海运物流政策协调部等相关部门,统一领导、协调三国海运产业合作发展。具体表现在协调三国政府破除不良政策藩篱,组织海运各相关产业、部门开展合作,建设产业发展要素共同市场。促使政府扮演促成者角色,利用合作协商、下放投资审批权、政府采购、银行贷款、专项资金、财政补贴、降低税率、投资优惠、免税优惠、加速折旧等手段,引导海运企业开展战略、资产、业务、标准等的合作。

其次,在总体思路上,通过先易后难、试点推广的工作方法,具体推进各项合作。在中日韩海运产业合作委员会的促进下,以先易后难为原则,收集、整理合作内容和相关建议,通过中日韩运输及物流部长会议、中日韩海关领导人会议、中日韩海关手续工作组、东北亚港湾局长会议、中日韩标准化司局级会议、甚至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等合作会议,制定相应政策和制度,先行试点,总结经验,推广深化。

第三,要设立阶段性目标,分阶段实施。围绕合作总体目标,制定阶段性目标和实现任务,分步实现中日韩海运产业合作总目标。建议第一阶段引导和鼓励三国海运企业开展战略、资产、业务、标准合作;第二阶段合作去除国家间藩篱,建立三国间“无缝、通畅”的海陆空联运系统、推动区域内海运各相关产业、部门的合作;第三阶段合作建成中日韩海运产业发展要素共同市场。

第四,要紧抓有利机遇,增加合作砝码,破除重重困难。由于中日韩海运合作还受到历史问题、领土问题、地缘政治、贸易摩擦等重大问题的影响,因此在合作过程中要保持定力,紧握方向,抓住有利时机,从一件件具体合作事项入手,实现具体合作目标,不断增添合作砝码,扩大共赢空间,破除内外困难。

四、结论

中日韩海运产业合作是三国经济、贸易、海运产业发展的需要,具有现实可行性。要引导和鼓励三国海运企业开展战略、资产、业务、标准合作,建立三国间无缝海陆空联运系统、引领区域内海运各相关产业、部门的合作,共建中日韩海运产业发展市场。加强中日韩海运物流产业合作将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对三国海运、贸易的发展都将作出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中日韩海运三国
欢迎订阅《世界海运》(月刊)
“蛰伏”后,再启程——记中日韩对接合作发展山东行
天价海运为哪般?
在潍坊,共话中日韩合作
“中日韩+X”模式,打造三国合作新平台
三国乱谈(1)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论国际海运中的合同相对性突破与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