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心理结构
2018-11-16陈红敏
■ 赵 雷 陈红敏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青年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89;北京工商大学 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北京100048)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实施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也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毋庸讳言,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一环。围绕这一关键环节,不同学科领域的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主要围绕如下主题开展。
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过程和机制等相关要素的理论分析。研究者多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视角出发,运用哲学思辨、逻辑演绎、系统归纳等方法开展研究。罗迪从文化认同的视角切入,提出价值认同的核心在于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1]。祝辉分析了外部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价值取向并外化为价值行为的认同过程,并强调这个过程是自觉进行的而非强制性的,是一个从认知到评价选择再到接受认可,最后到情感和行为认同的过程[2]。刘新庚和刘铮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机制进行分析,认为认同的过程机制是一个渐进机制,是社会成员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进而在社会实践中将其思想精髓逐步转化为个体核心价值观并不断固化的过程[3]。笔者前期尝试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包括在意识层面进行的从认知到认同的外显认同阶段,和在无意识层面进行的从认同到内化的内隐认同阶段[4]。
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的探讨。在这方面,研究者更多运用实证调查方法,使用自编调查问卷或量表,对不同职业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进行描述。其中,大学生是这一领域调查的主要对象。张妍妍等采用自编问卷,分别对天津市、浙江省和河北省的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5]。邓炼对90后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90后大学生认知存在片面性、情感存在差异性、实践存在多样性[6],等等。此外,还有少量研究者对影响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调研,如郭曰铎等探讨了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主客观因素对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对影响力[7]。
三是对培育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的探讨。在这一方面,研究者主要运用不同学科视角和理论,对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具体路径进行论证和设计。周正艳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提出借鉴西方社会认同理论,通过一系列制度与机制设计,逐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个体的价值自觉[8]。邹小华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存论视角出发,论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生活化路径[9]。焦连志等从文化学视角,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途径[10]。
综上所述,尽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已有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1)在核心概念界定上,普遍将“认同”作为一个单一、笼统、不言自明的概念使用,缺乏对其内涵的精确阐释,尤其缺乏从心理学学科视角出发,对其内涵的学理界定。(2)在研究方法使用上,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运用心理测量、社会调查等定量研究方法开展实证研究,但这些研究所使用的测量和调查工具(主要是自编问卷)普遍缺少信度、效度等科学性指标[11],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3)在研究对象选择上,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即更多地针对某一局部地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开展调查,不能准确反映全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的全貌。基于以上不足,本研究拟在准确界定认同概念心理内涵的基础上,运用规范的心理测量和问卷编制程序来编制测量工具,并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心理结构,准确描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及特点,从而为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及其他
1.核心概念界定
认同是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自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首次提出认同概念以来,认同的内涵随着认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地拓展和延伸。早期的认同更多指向自我,是个体对“我是谁”的认知和觉察;随后,认同的内涵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出现了群体认同、社会认同、职业认同、价值认同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认同。不论认同指向何种对象,认同的核心是一致性或相似性。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在《张氏心理学辞典》中收录了心理学家扩大了认同的原意后做出的解释:认同是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历程。在社会情境中,个体向他人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人与他人或团体趋于一致的心路历程[12]。在本研究中,认同的对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外在价值体系的认同,因此属于价值认同的范畴。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价值认同实质是深层次的态度改变,是价值主体基于对某种价值观充分认知的基础上,产生接纳、喜好、满足等情感体验,并愿意通过行为践行该价值观念的内部心理倾向。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态度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的结构[13]。相应地,价值认同在结构上也应包括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种成分。认知认同指的是个体对某一价值客体通过学习等方式,不断形成对价值客体的正确和全面的认识,这是形成价值认同的第一步。情感认同指的是个体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了解之后,会进一步将其与自我概念(如自我价值体系、自我道德观念等)进行比较,根据自我需要,进行主观评价和选择,从而产生不同的情感态度。行为认同指的是个体在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愿意将某种价值客体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需要注意,这里的行为认同并非指个体一定会按照价值客体的要求行动,而是指行为之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是一种行为意向,其本质还是一种心理倾向或心理意愿。
2.问卷初步编制
根据确定的认同的心理内涵,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层面来编制初始问卷。为搜集编制初始问卷所需要的具体素材,笔者随机选取10名大学生开展一对一深度访谈。访谈主要围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意义和作用等问题的了解和看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大学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意愿等方面展开,同时访谈还涉及社会热点事件如“扶老人被讹”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等现实性问题。访谈完成后,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内容分析,初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心理结构,并选取大学生在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典型心理和行为表现,作为问卷初始条目的来源。初始问卷共包括26个题目,采用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的5点李克特式计分方式。
3.预试
为检验问卷编制质量,我们从北京市高校抽取共计172名大学生进行预试。对预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高低分组差异是否显著,去掉3个差异不显著的题目。对剩余题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方差最大旋转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共同度小于 0.3、因素载荷小于 0.4 和特征根值小于 1 的项目予以删除,共删除5个题目。另外,我们还就题目表述的准确性邀请有关专家(心理测量教授 2 人)和社会心理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3 人进行了把关,并对有关题目的表述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剩下的18个题目形成了我们正式的调查问卷。
4.正式施测
调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抽取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首先,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随机抽取6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普通高校。然后,按照整群取样的方法,选取了数10个专业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作为调查的对象。以班为单位对样本进行集体施测,当场作答,现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1 196份,回收有效问卷1 126份,有效回收率94.1%。其中,男生441人占39.2%,女生683人占60.8%;大一年级577人占51.2%,大二年级277人占24.6%,大三年级254人占22.6%,大四年级18人占1.6%。
5.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和效度是衡量测量工具编制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信度检验发现,问卷的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各分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80-0.89之间;问卷总的分半信度为0.89,问卷信度优良。通过效度检验发现,各分维度得分与问卷总得分的相关系数在0.85-0.86之间,相关较高;而各分维度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5-0.64之间,处于中等相关水平,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优良的信度和效度,保证了测量工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研究结果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心理结构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采用方差极大斜交旋转对调查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保证特征根取值大于 1、共同度大于 0.3、因素载荷值不小于0.4 的情况下, 根据碎石图判断抽取 3 个因素是较为合理的,累计方差变异解释量达到 55.68%。因子一主要涉及从认知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作用、价值及个人意义的认识和认可,因此命名为认知认同;因子二主要涉及从情感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及其作用和价值的情感接受和内心接纳,因此命名为情感认同;因子三主要涉及从行为层面,个体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和指引做出行为的意愿以及面对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境时个体的行为反应,因此命名为行为认同。从因子分析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包含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维度,该结构与之前的理论分析一致,进一步证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三因子结构。
2.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特点
(1)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同度中等偏高
计算所有调查对象在调查问卷所有条目上的得分均值,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同度均分为3.69,基本处于中等偏高的认同水平(满分5分)。进一步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分别计算调查对象在三个因子上所有条目的得分均值,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度最高(M=3.94),认知认同度居中(M=3.81),行为认同度最低(M=3.33)。
(2)不同群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差异
性别差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同以及各心理层面的认同分别进行性别的差异检验,结果发现,除了行为认同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之外,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总体认同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总体趋势均为女生的认同程度显著高于男生(见表1)。
表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性别差异
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下同
年级差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同以及各心理层面的认同分别进行年级间的差异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同及各心理层面的认同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10)。
专业差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同以及各心理层面的认同分别进行不同专业间的差异检验,结果发现,人文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和理工农医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同及各心理层面的认同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民族差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同以及各心理层面的认同分别进行不同民族间的差异检验,结果发现,汉族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同及各心理层面的认同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10)。
政治面貌差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同以及各心理层面的认同分别进行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间的差异检验,结果发现,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同及各心理层面的认同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除了在情感认同上,党员(预备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类别认同上,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政治面貌差异
四、分析与讨论
1.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心理结构
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普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作为一个单一、整体的研究对象看待,这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的深度和精准度,不利于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特点和规律。究其原因,研究者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概念的科学界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认识不清。基于该不足,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视角,在对认同概念准确界定的基础上,编制了科学性较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测量工具,并在实证数据的基础上,抽取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心理结构。本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整体结构,而是包含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种不同心理成分的三维结构。这三种心理成分实质上反映了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情和行。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认知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情感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行为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目标。此外,遵循心理测量学的规范,笔者编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测量工具,该工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能够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测量的需要。
2.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特点
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同度基本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该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14],可以互相验证。这说明,经过几年的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普遍认同。进一步分析,在具体心理成分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最高,超过了认知认同,该结果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已有的研究结果普遍显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最高的是认知认同[15]。本研究首次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已经超过了认知认同,该结果的出现可能既与大学生群体整体素质较高、分析理解和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有关,也与大学生群体接受到的教育和宣传资源较多,受到的影响更大,因此更容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本研究还发现,与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相比,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度明显偏低,这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知行脱节现象。已有的研究也多次发现这种现象[16],说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仍然停留在思想意识层面,还没有转化为大学生真实行为的直接动力和动机,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任务仍然艰巨。
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总体趋势为女生的认同程度显著高于男生。已有相关研究也发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程度上,男性青少年显著低于女性青少年[17]。该结果的出现可能与男女性之间的思维方式差异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男性的思维更接近于“场独立”型,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男性更倾向于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性;而女性的思维更接近于“场依存”型,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更容易受环境和他人观点的影响[18]。该研究结果也提醒教育工作者,要重点加强对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培育。本研究还发现,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不一样,总体趋势是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群众。这表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密切相关,越认同中国共产党并在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就越高。因此,对大学生群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将其与培养大学生对党组织的朴素感情,并引导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结合起来。
五、对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启示
1.强化实践养成,努力促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合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重在知行统一。对于大学生来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最有效的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参与支教、义工、社会志愿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亲身观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他人、集体和社会所带来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改变,同时也可以亲身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自我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进而增强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心理学态度改变的研究也发现,当个体做出了与内心态度不一致的行为时,如果没有其他附加的理由可以解释这一行为,那么个体就只能通过改变原有的态度来减少自己的不协调感[19]。依据此原理,直接让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活动,即使大学生暂时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能逐渐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2.注重分类引导,重点加强对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培育
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看,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在个体已有价值观念基础上经过主动选择重构而成的。因此,新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必然受到已有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制约。由于每个个体已有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分类引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研究结果表明,要重点加强对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培育。应深入了解男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运用辩论、体验等方式,不断增强男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
3.依托红色文化资源,用红色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物质载体[20]。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传统文化的价值,多次瞻仰西柏坡、中共一大会址、红船等红色教育资源。2016年在安徽调研时更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密切相关。因此,要有效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可以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直观、生动,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作用,增进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和伟大功绩的了解,增强大学生对党的真挚情感,进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