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2018-11-16邹吉权邢清华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协调性产业结构

邹吉权 刘 斌 邢清华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要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研究是一项十分复杂和庞大的工程,包括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本文基于三次产业和行业门类两个层面,研究我国高职毕业生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使人们更好认识我国高职教育与产业协调现状,有针对性地推动院校合理布局和专业的动态调整,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一、研究动态

国内研究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的文献均比较多。郭继强阐述了教育—就业结构与就业—产业结构的“双联动”机理,认为通过政策导向、政府行为和信息传递使得教育结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紧密相连[1]。乔学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模型、Moore结构变化值的方法对高等教育结构、毕业生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之间协同发展的变动规律进行实证研究,认为三者相互影响,高等教育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2]。王伟从教师和学生的视角,通过吻合度和偏离度指标研究了中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还存在明显的不协调现象[3]。在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研究方面,李德方等人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苏南C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4]。梁丹研究了辽宁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改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关系的政策建议[5]。邓佐明从结构、规模和能级三个维度分析了珠海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吻合度,提出了突破珠海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对接困境的策略[6]。李雯研究了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指出北京市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整体上基本相符,但具体契合度有待提高,专业同构化现象普遍存在,并对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给出了建议[7]。

综合分析发现,现有文献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绝大部分文献将专业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对应研究协调性,由于分类过粗,现实指导意义有限。二是将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两对应研究协调性的较多,而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协调性的较少。三是对现状研究得较多,而对趋势预测研究得少。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研究的不足,本文基于三次产业分类和行业门类两个不同层次,研究我国高职毕业生结构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

二、高职专业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协调性

产业和就业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6年),产业结构数据为产业增加值,就业结构数据为全口径劳动力;专业结构数据为当年高职毕业生,数据来源于教育部网站《教育统计数据》。2010年以前,高职毕业生数据按学科统计,将农学归于第一产业,理学和工学归为第二产业,其他归为第三产业;2011年以后,高职毕业生数据按专业大类统计,将农林牧渔大类归为第一产业,将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装备制造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轻工纺织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减去服务业)、土木建筑大类(减去房地产业)归为第二产业,其余归为第三产业。

衡量协调程度的指标采用结构偏离度D,分别计算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D1和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D2,将二者取绝对值求和即为总偏离度D,具体计算公式见式(1)(2)(3)。

Ij——产业结构,各产业增加值与产业增加总值之比

Ej——就业结构,各产业就业劳动力与劳动力总数之比

Sj——专业结构,各产业毕业生与毕业生总数之比

Dj1——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

Dj2——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

Dj——总偏离度

j=1,2,3,分别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表1为1997-2016年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专业结构数据,图1为20年来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变化曲线。

表1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高职专业结构

图1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专业结构变化图

由图1可知,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专业结构表现出严重不协调,就业结构大大高于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又大大高于专业结构。但自2002年以来,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下降明显,说明随着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和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较快,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逐年增加。第一产业的高职毕业生比例远远低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说明农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明显高于就业结构,说明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而专业结构介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协调性较好。第三产业的专业结构显著高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说明第三产业高职人才培养“超前”发展,毕业生过剩,会导致就业困难。

表2 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

表2给出了2005-2016年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同时按式(3)计算出总偏离度。图2给出了总偏离度的变化曲线,并用Excel趋势线预测了到2035年的总偏离度的变化趋势。从图2看到,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总偏离度呈指数递减趋势,至2035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偏离度分别降到0.1和0.2左右,协调性较好,但第三产业的总偏离度仍然高达10左右,协调性仍然较差。

重复肾及输尿管畸形及输尿管异位开口,是泌尿系常见的先天畸形疾病。根据畸形部位和特征,重复肾及输尿管畸形分为完全性、不完全性两种。完全性重复指一侧或双侧输尿管全长重复,输尿管可分别开口于膀胱或尿道等部位;不完全性重复指一侧或双侧输尿管部分重复、汇合后共同开口于膀胱。单侧重复较双侧多6倍。完全重复时,上输尿管口位于下内侧,而下输尿管口位于上外侧。如果重复的输尿管开口于膀胱以外,则称为输尿管异位开口。该疾病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表现取决于异位开口部位,男性异位开口多见于后尿道及精囊,女性多见于尿道、前庭和阴道,女性患者的典型症状是既有正常自行排尿,又有持续漏尿或尿失禁。

三、高职专业大类与行业门类协调性

在三次产业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按行业门类和专业大类进行分类,以便更深入研究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由于专业大类与产业门类不能一一对应,所以将其进行归并处理,共归并为10类,见表3。需要说明的是,电子信息专业大类的毕业生既面向制造业,又面向信息传输服务业,同时考虑到两化融合,将其与制造业归并为一类;就业结构的数据采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由于2010年以前,高职教育统计数据按学科分类,无法与行业门类对应,因此本部分研究采用2011年以后的数据;为了直观判断结构偏离度方向,本部分在计算总偏离度时采用代数值相加。

表3 行业门类与专业大类的归并处理

图3给出了2011-2016年间我国10个行业门类(归并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变化和比较;表4给出了2016年结构偏离度的数值。可以看出,农林牧渔类高职毕业生结构与城镇就业人员结构相当,但二者都大大低于产业结构,高职涉农专业需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土建房产、能源材料以及资源环境类专业结构均低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需要扩大招生规模;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和公共事业的结构偏离度较低,协调性较好,财经商贸和文化教育类高职毕业生比例偏高,需要适当压缩,而餐饮旅游类毕业生比例偏低,需要适当扩大招生规模。

图3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专业结构变化图(按行业门类和专业大类分)

表4 2016年结构偏离度

四、结论与建议

(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培养面向三农的技术技能人才

从研究结果看,我国高职教育与第一产业偏离的程度最为突出,农村存在大量隐性失业人口,尤其缺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预测结果看,到2035年,第一产业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仍然高达10左右,不协调状况仍然突出,而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不符合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主动作为,面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培养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是高职教育要助力农业产业升级。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将大力推进,同时随着涉农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日趋完善,需要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高职教育要适应现代农业高科技化、产业化的变化,进一步优化涉农专业结构,灵活设置相关专业,扩大农林牧渔专业大类招生规模,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二是高职教育要助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当前,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高达28.8%,需要通过新型城镇化向二、三产业转移,高职院校应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加大培训力度,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以减小农村人口就业压力,从而实现高职专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二)面向《中国制造2025》,大力培养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技能人才

《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指明了具体路径,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我国高职制造大类人才培养在规模上还不能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据三部委《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我国十大重点制造领域人才缺口接近3000万人,其中,高端技能型人才按30%计算,缺口为900万人,而目前高职制造类人才每年培养规模在78万人左右,至2025年累计培养700万人,按现有培养规模,总缺口为200万人。如果制造大类毕业生比例从2016年的23.65%提升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比例30%左右,每年培养制造类高职毕业生100万人左右,到2025年累计培养900万人左右,即可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满足《中国制造2025》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应加大制造类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个重点领域,加大电子信息大类、装备制造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的招生规模,以适应制造业发展要求。在满足数量要求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制造类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工业互联网、智能终端产品,助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建设,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性、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面向现代服务业,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到,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业近几年来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非常协调,公共事业教育结构虽然高于产业结构,但与就业结构基本一致,也是比较协调的;文化教育和财经商贸的教育结构显著高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而餐饮旅游业人才供给数量明显不足。总体来看,第三产业高职毕业生比例已达到64.1%,明显高于产业结构的51.6%和就业结构的43.5%,“超前”发展严重,规模扩张导致质量下降和就业困难。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已经超过5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主导力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既包括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也包括新兴服务业态,信息技术支撑、创新创意、专业化分工、融合发展以及品牌标志等。高职教育应结合现代服务业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控制整体招生规模,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服务能力、信息化服务能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8],以促进我国服务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四)进一步推动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府服务

1.高职专业分类尽可能与产业分类对接

我国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是2015年修订的,修订参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以产业、行业分类为主要依据,兼顾学科分类进行专业划分和调整。但在研究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过程中,仍遇到很多困难,原因在于专业分类与产业分类还存在较大差别,因此不得不做归并处理,将20个行业门类和19个专业大类归并成10个类别,以便比较分析,但这种分类较粗,也会影响数据的精度。建议今后再次修订专业目录时,进一步加大与产业分类的对接力度,使专业大类与行业门类对应,专业类与行业大类对应,专业与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对应,同时建议产业部门对行业分类进行修订时,征询教育部门的意见。

2.成立相应研究机构,搭建产教融合信息化平台

若要做到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权威详尽的数据发布是前提。目前,产业数据和教育数据主要来源于统计年鉴,但统计年鉴的数据分类较粗,很难找到行业大类以及专业类的数据,特别是全国以及地方分专业毕业生、招生以及在校生的数据,致使各地方、院校在进行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时缺乏宏观数据指导。建议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联合教育部门、产业部门、人社部们和统计部门,成立产教融合研究机构,搭建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公布权威详尽的产业数据、劳动力数据和教育数据,发布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年度报告,以指导职业教育院校布局和专业的动态调整。

3.扩大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自主权

高职教育的兴起源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对市场的变化也最敏感,因此政府应充分赋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高职院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贴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优化专业设置,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使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更加协调。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协调性产业结构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宁波市土地利用结构协调性评价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南通水利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分析
运用集对分析法评价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