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与发展
——辽宁省图书馆文献借阅服务实践探索

2018-11-16赫英鹏

图书馆学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分馆好书辽宁省

赫英鹏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67)

阮冈纳赞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从1948年8月辽宁省图书馆前身——东北图书馆的馆内阅览服务,到目前集共享、学习、休闲于一身,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多元、立体、复合型的服务网络体系,辽宁省图书馆文献借阅服务工作7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印证了阮冈纳赞的学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辽宁省图书馆在此经历了从旧馆到新馆的过渡,实现了辽宁省图书馆文献借阅服务的转型发展。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构成图书馆的诸要素以及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我们必须根据变化中的内外部环境重新设计图书馆的服务,传统图书馆的文献服务范式也必须向新的范式转型。在辽宁省图书馆从旧馆向新馆过渡的过程中,我们在其服务体系设计中融合了当前图书馆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构建了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广大读者需要的图书馆文献借阅服务体系,初步完成了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华丽转型。

在辽宁省图书馆建馆70周年之际,作为辽宁省图书馆现代服务体系的设计者和亲历者,有必要对辽宁省图书馆这一转型发展的实践历程进行回顾与思考。辽宁省图书馆在现代文献借阅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中,处处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处处体现着对读者的尊重和人文关怀,处处凝聚着以读者需求为主导设计构思,堪称现代图书馆借阅服务体系建设的模板,引导潮流,昭示未来。现就辽宁省图书馆文献借阅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进行回顾和梳理。

1 打造“第三空间”,发挥“场所”价值,再造文献借阅服务主阵地

1.1 打造主题阅览空间

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升级,在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的同时,弱化了传统纸质资源的优势。挖掘和利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空间、纸质文献资源、知识服务等优势,实现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发挥专业人才的知识优势,培养读者的创新思维,促进知识的创造共享等已成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方向。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辽宁省图书馆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潮流和趋势,在空间再造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我们在新馆文献借阅区的规划建设中借鉴“主题图书馆”构建模式,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图书馆的三要素——资源、空间、人力资源进行了整合及再造,以为读者提供舒适的环境、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更好地发挥图书馆作为城市“第三空间”的价值和作用。

1.1.1 构成要素

主题阅览空间由主题空间的环境布局——基础: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源——支撑:主题相关的服务内容——拓展:主题图书馆员这四大支柱要素组合而成。四大要素有机融合,协同作用。

1.1.2 构成内容

①选定主题,组织文献资源

根据辽宁省的地域文化特点并结合对读者近15年的文献利用情况分析,打造了文溯书房、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医药养生、多元文化等9个主题阅览区域。空间内部依据资源特征,将相同主题的资源融合,打破了传统分类法所造成的文献分散的局限。在书籍排架上,采用主题法与分类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科学布局,能够将整个藏书中关于某一主题的文献进行集中,从而完成同一主题文献的知识重组。

②依据主题特征,打造“悦读”环境

与国内高水平的专业设计公司进行合作,在空间设计上,应用主题元素,突显主题文化,同时注重为读者营造休闲氛围。每一个主题的空间区域按照相应主题进行装修装饰,各主题阅览空间内部根据主题特色进行分区布局,如在历史地理主题空间,分出了人物传记和旅游地理两个重点区域建设了环形书墙,书墙外侧布置国外人物传记和旅游地理文献资源,内侧布置中国人物传记和旅游地理文献资源。除了文献借阅区域外,还为读者设立了充分的知识交流空间,如主题资源展览展示区、主题文化交流区、读者研习室等。提供了人与知识交流、人与人交流、人与自我交流的空间,以满足读者学习、娱乐、沟通、休闲等多元化的需求。

③围绕特定主题,创新服务模式

传统的图书馆是以书为中心,而今天的图书馆已不再单单是一个信息资源的中心,应处处彰显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服务理念。图书馆必须便于读者阅读,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首先,我们围绕特定主题,改变了传统的借阅服务模式,将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设立专业导读岗位,为读者提供阅读指导。其次,依托主题空间环境,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利用媒体资源,将主题阅览空间推送出去,并且在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同时,通过荐读、讲座、主题活动等方式,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帮助读者融入图书馆,更快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第三,随着服务的不断升级,设立主题馆员,提供个性化服务。在主题环境及主题馆藏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是主题馆的精华所在,不仅能够满足深层次读者的需求,更有利于图书馆人才知识结构的转型、综合能力的提升、服务质量的提高。

1.1.3 特色区域

①文溯书房

位于辽图三楼南侧的“文溯书房”是一个侧重国学思想传播,彰显中华传统文化性格的国学经典主题专区。其名字源于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在这里,以古典装饰和中国式风格打造庄重大气、雅致厚重的空间环境,配备了古香古色的阅览座席,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它承担了资源和服务的展示功能,可以进行图书展示活动,传播国学经典。同时,它又是一个分享交流空间,在这里,可以举办与国学主题相关的阅读沙龙、读书分享会、真人图书馆等活动。亲临“文溯书房”能让读者追寻中华民族文化深沉的命脉,感受民族文化的厚重,满足读者的精神文化追求。

②辽图好书榜荐读空间

辽图好书榜荐读空间位于三楼北侧。读书始于选书。“辽宁省图书馆好书榜”是集专题图书展架、专题图书书墙、主题环境元素以及展览、展示功能于一体的荐读空间。在这里,不仅集中了豆瓣、新浪、腾讯等各大读书网站以及辽宁省图书馆借阅排行榜中侧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精品图书,并通过可视化的设计融入“文艺小清新”元素,将这些优秀资源集中展陈出来,帮助读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解决“选择好书”的难题。同时,辽宁省图书馆还结合时下阅读热点,分列若干主题进行特色推荐,如设置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推荐、文津奖获奖图书、一带一路主题图书等,引领大众阅读潮流。

③报刊借阅区

报刊借阅区位于四楼南侧。为方便读者,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也为了提升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效能,辽图在文献借阅一体化的模式下,特别打造了报刊借阅区。其环境布局主要采用美式风格,装修风格典雅,营造了一个雅致古典的氛围。在空间内,除了传统的报刊借阅区域外,设立了期刊展示书墙,对本馆的特色期刊进行展示,直观地向读者展示馆藏资源。在这里,还有利用书墙展示推出的“馆藏期刊创刊号”专题展览,展出了辽图1950-1980年收藏的馆藏地方期刊创刊号。

1.2 打造永不打烊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

24小时自助图书馆是指读者不受图书馆开、闭馆时间限制,在自助图书馆的自助服务设备上就能借书、还书、办理借书证,享受图书馆借还书服务的一种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作为辽图新馆的重点项目,在规划之初,我们设想将它打造成有概念、有氛围、有温度的“悦读”天堂,成为居住空间、职场空间外,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城市“第三空间”。这里全天不打烊,并有人值守,市民可以随时前往,享受“深夜书房”静谧又温馨的阅读时光。目前,国内多数24小时自助图书馆采用的是用机器进行24小时借还服务,在街角或者图书馆外的某一区域安置自助借还机。辽图“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用心打造24小时休闲阅读空间和专业人员提供的24小时全方位服务。

1.2.1 是带有“温度”的人文空间

辽图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注重读者阅读环境的营造,其Logo是黄色台灯标志造型,意在诠释“从日光到灯光”的24小时概念,即永远为爱书人留一盏灯,也为迷途者指一条照亮前方的路。同时,内部环境设计十分人性化。为营造整体温馨的读书氛围,内部主色调采用明黄色,那是黄色非洲菊的颜色,非洲菊花语是互敬互爱,有毅力,不畏艰难,喜欢追求丰富的人生。这是我们献给读者的小心思。同时,在24小时自助图书馆内还配有自助咖啡机、自助贩卖机、免费的饮水设备,其他配套设施还有如实时发布信息的公告板、阅读桌上简明小巧的暖光源护眼台灯,以及背景墙上的主题标语“我们永远守候爱书的您”,处处体现出辽图服务至上和人文关怀的理念。

1.2.2 是“有人”值守的自助图书馆

为切实发挥自助图书馆的服务效能,辽图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白天和夜间来自助图书馆的读者分别配备了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24小时“有人”服务,无论读者在这里遇到哪些问题,总会“有人”在关注,“有人”在关心,读者至上,服务第一,在这样一座24小时“有人”自助的图书馆里,让读者切实感受到服务无处不在。

1.2.3 是带有“阅读书单”的自助图书馆

辽图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不仅是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读书场所,更致力于打造引领阅读潮流的精神家园。通过书墙的形式展示的“辽图好书榜”书单,不仅集中了各大读书网站以及辽图借阅排行榜中的精品图书,还通过可视化的设计将这些优秀资源集中展示出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主题图书推荐中,我们陈列的书墙将读者带入那段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日子,完成了红色文化和长征精神的薪火相承。

2 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流动服务模式,打造覆盖全省城乡的流动服务网络

图书馆流动服务能很好地弥补公共图书馆文献借阅服务的短板,有效扩大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基层。因此,为使辽图的文献借阅服务覆盖更加广泛的人群,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们构建了具有辽宁特色的流动服务模式,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分馆流动站,二是流动图书馆。分馆流动站是其中的“点”,流动图书馆是“线”,点与线的结合与补充构成了一张流动服务的“网”。

2.1 “图书馆+”下的分馆流动站构建

“图书馆+”的本质是“阅读+”,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即提供以阅读服务为核心的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跨界融合、创新驱动、连接一切,让图书馆与社会需求连接得更紧密,向基层图书馆纵向延伸服务,向监狱、学校、机关、部队等机构横向延伸服务,全方位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而这种延伸服务的最基础表现形式就是把宝贵的纸质文献资源以流动站的形式进行传播。过去,辽宁省图书馆先后建立过“辽宁省图书馆东陵区农业分馆”“辽宁省图书馆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分馆”“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青年干部学院分馆”等。这种打破行业隶属关系组建专业性分馆的做法当时在全国尚属首创,为全国图书馆行业的合作发展、共建共享提供了实践经验。虽然就其性质而言,仍属于流动站,但却不失为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同时可以摆脱传统管理体制束缚、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有效形式。随着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不断完善,社会各界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从前流动站的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对既有模式进行规范和创新。

2.1.1 以扁平化管理的思路,探索总分馆制

“扁平化”管理是相对于“等级式”管理构架的一种管理模式。它较好地解决了等级式管理的“层次重叠、冗员多、组织机构运转效率低下”等弊端,加快了信息流的速率,可提高决策效率。对分馆流动站实行扁平化管理,就是对分馆流动站的建设实行直接管理。这种管理就是对分馆流动站采取总分馆制的管理模式,通过签订服务协议的形式,对建站人员、环境、服务数据以及管理制度进行规范,通过对其业务数据的采集以及其他信息管理技术(如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对分馆流动站的服务效能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和监督,促进其管理与服务的规范化发展。对达到要求的建站单位进行表彰并加大支持力度,对消极应付的建站单位提出警告或做撤站处理。

2.1.2 以“分众化”的思路,区别管理分馆流动站

①盘活省内各文献分中心,将其作为省馆的分馆成员单位。对原文献分中心的文献进行盘点,并对其文献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对能继续与省馆合作的文献分中心,适度加大文献资源投入力度与更新频率,从业务系统上将其纳入省馆的总分馆框架内,对其单独设立馆藏地点进行数据上的规范。鼓励成员分馆建立“一卡通”,以满足读者同时借阅本馆馆藏文献以及省馆馆藏文献,充分发挥省馆(总馆)在建立健全辐射全省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中的作用。

②以机构分馆、专业分馆以及社区分馆的形式构建省会城市的卫星分馆,对有条件的分馆流动站也纳入总分馆框架机制内,可先使其成为最基本的借还书服务点,对某些合适的可面向公众开放的卫星分馆甚至可以直接实现沈阳市辖区内的“一卡通”及通借通还。

③对偏远贫困地区或是基层图书馆的服务盲区可继续按传统建站模式进行管理。

辽宁省图书馆在“图书馆+”模式下建立的分馆流动站类型可见表1。

表1 辽宁省图书馆“图书馆+”下分馆流动站类型

续表

2.2 “车轮上的图书馆”——流动阅读风景线

2013年,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辽宁省图书馆借鉴国内外先进馆建设经验,正式筹建了流动图书馆,并于同年8月份首次为第十二届全运会服务,开创辽图流动图书馆为全运会服务的先河。2014年1月份,新筹建的辽图流动图书馆开始试运行。辽宁省图书馆的流动图书馆共配置3台流动图书车。流动图书车是由现代化大巴士改装而成,每台车除载有6000余册种类齐全的精品图书、杂志外,车上还配有笔记本电脑、无线网络、空调、液晶电视、发电机等先进的服务设施,读者可在车中自由办理借书证、借阅图书、查找文献数字资源,享受与实体图书馆一样的基本服务。跟固定的图书馆建筑相比,流动图书车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堪称现代化的“迷你”图书馆,其内部携带的文献资源种类齐全,包含了《中图法》类下的22个大类资源,并且通过车内的WIFI网络,读者还可以访问省馆各种数字资源。

2.2.1 服务模式

为实现服务效能的最大化,为向更多无法来馆读者提供借阅服务,流动图书馆的三台流动车创新服务模式,面向全省不同地区的不同读者群体划分了三个服务层级,在分时、定点、巡回式服务的基础上,形成了分众化的服务网络(如图1所示)。其中,一台流动车服务市内22个固定点位,周期为一周或两周; 一台为点对点服务,为市区、外埠、老少边穷地区服务点服务,并逐步增加点位,服务对象为特定的机构或群体(如监狱、军营、养老院、弱势群体等),服务周期为28天左右;另一台是根据不同地域或不同人群的需要,不定期开展流动阅读宣传推广活动。分众化的服务网络能够有效兼顾社会各类受众群体,有效弥补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短板,切实促进公共阅读服务的均等化。

2.2.2 服务手段

流动图书馆在做好流动借阅服务同时,还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手段:一是在流动车上设立主题书架,并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为引领阅读潮流,流动书车上设立了主题专架,如“辽图好书榜”“文溯书苑”以及“少儿专架”等,并利用微信公众号,在面向各点位提供阅读服务同时,通过新媒体推广阅读,定期介绍新书、畅销书,多渠道发挥流动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同时,围绕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读者互动活动,如“合影送温馨”“图书漂流”等,广泛吸引各界群众走进流动图书馆。二是整合流动服务资源,开展跨界服务。为让学生群体体验更加丰富多样的流动服务,辽图流动图书馆与省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合作,开展联合服务。这种跨界合作,既充分发挥了各馆资源优势,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参与阅读的体验感,实现了资源共享、多方共赢。三是打造品牌活动。为面向各类阅读群体提供更优质的阅读服务,保障更多人的阅读权益,辽图流动图书馆开展了进“机关、社区、校园、企业、乡村、军营、家庭”的“百万图书万里行”七进活动,专门为社会边缘人群、弱势群体、特殊群体以及偏远地区人群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七进”活动以流动书车为依托,周期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阅读推广活动,其中包括“文化惠民基层行”“文化三下乡”“节假日、纪念日系类公益活动”“流动服务精准扶贫”“文化助残”“人大、政协两会服务”等系列活动,以及“全民读书季”“读书交流会”等微型活动。

图1 分众化服务网络示意图

3 以“诚信”为基础,推出“辽图约书”

传统图书馆需要读者缴纳一定的押金后,才能借阅图书。这种借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给读者借阅图书设立了门槛,影响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如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依托信用而实现的共享经济正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的背景下,辽图顺应时代潮流依托支付宝下的芝麻信用,以“诚实守信”为基础条件,打造了“图书馆+信用+互联网+物联网”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推行芝麻信用免押金、免办证文献借阅服务,以芝麻分代替押金,降低读者要交押金的门槛,让图书馆走近每个人身边,致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全省百姓“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便捷高效的图书借阅服务。

3.1 “辽图约书”的服务内容

辽图在2018年4月24日与第三方技术公司合作,通过支付宝、微信公众平台推出了“辽图约书”服务。“辽图约书”引入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作为图书馆借阅证办理的标准,芝麻信用在600分及以上的辽宁省内读者,在支付宝中就可申请。通过支付宝APP的芝麻信用“借书”入口,同意芝麻信用授权即可免押金办证。已是辽图注册读者,输入读者证密码,便能绑定成为信用借阅证。随后读者便可以点击进入图书借阅主页,再点击“加入借书架”→“借书架”→选择图书→点击“借阅”,即完成图书借阅流程。填好寄送地址,即可享受送书上门的便利服务。还书时,点击预约还书,EMS的工作人员就会上门取走所借图书。同样,辽图微信公众平台也植入在线借还功能,如此一来,任何用户都可以随时在线上享有O2O网上借还服务(“辽图约书”配送的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辽图约书”配送流程

3.2 服务特点

3.2.1 手指轻触,等于拥有了一座图书馆

为精准满足读者需求,我们对线上图书资源进行了重点建设,根据大数据分析,并结合读者阅读习惯和信息需求,既配置了流通率高的热门图书,也配置了专业性强的图书,提供给读者“网约”。目前辽图线上用以网约的纸本图书数量达30万册,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所有图书品种,成为目前国内提供网借图书数量最大的图书馆。

3.2.2 服务触角延伸,服务网络覆盖全省

“辽图约书”服务,不但面向沈阳地区的读者,更拓展到了全省14个市的县区以下地域范围,实现了国内省级图书馆网借服务的省域全覆盖。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在辽宁省内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动动手指在手机上操作,借阅图书就能快递到家,就可以享受像“淘宝”一样的阅读新体验。

3.2.3 让读者与图书馆从此实现了“零距离”

方案一:使用单独的逻辑器件来构建驱动程序模块。该解决方案成本低,但相对比较麻烦而且性能很不稳定,并且很容易在硬件上发生故障。

近年来,人们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数字阅读已渐成时尚,但是,据辽图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辽宁省图书馆纸质图书借阅总量为130万册次,服务读者300多万人次,传统的纸质文献阅读依然受到大众欢迎。由于实体图书馆受服务半径的限制,对于方圆15公里之外的读者来说,到馆借还图书要付出很高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时间和距离无形之中成为了图书馆到读者之间的壁垒。为打破这一壁垒,辽图经过前期的实践和摸索,依托“互联网+物联网 ”技术的融合与应用,引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研究成果,推出了“辽图约书”服务平台。“辽图约书”精准地对应上不便来馆读者的借阅诉求,不仅降低了图书馆的门槛,让百姓在享受图书馆服务的便利的同时,也让读者与图书馆从此实现了“零距离”。

3.2.4 “免押金、免办卡、线上借、送上门”服务

这种服务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纸本文献资源的服务业态,是辽图新馆开馆以来又一次重大服务升级,也是其加强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力度、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的创新举措,对建立健全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提高辽宁文化软实力,构建诚信辽宁、书香辽宁将起到积极的推动性作用。

4 创建“辽图好书榜”,构建阅读推广营销平台

“推荐书目”在读书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解决了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这样一个问题,一份推荐书目往往就是优秀图书的宣传广告。面对图书馆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每个读者都不可能对每一种图书进行全面阅读,只能有选择性地对其中一小部分进行阅读。为此,2013年我们创建了“辽图好书榜”。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辽图好书榜”已经成为辽图阅读推广服务的品牌项目。在品牌创立初期,我们的馆员参考各大权威图书榜单,结合社会热点,精心打造好书荐读榜单,同时,从推荐书目中精选一部分特色作品,制作成微电影,动态演绎书中的故事。随着活动的不断完善与扩展,辽图相继在“24小时”自助图书馆、流动书车推出了“辽图好书榜”荐读书墙,并在文献借阅区域内开设了“辽图好书榜”荐读空间。“辽图好书榜”项目组根据发展需要,积极利用自媒体平台,在线上同步创建“辽图好书榜”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荐读微文。从最初的阅读书单,经过几年的成长与积累,“辽图好书榜”已经发展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品牌化阅读推广项目,让更多公众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感悟读书的精髓,领略读书的魅力。

4.1 结合书目内容及社会关注热点推荐好书

目前,我国每年新出版的图书多达数十万种,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值得推荐的好书。什么是好书?在这个多元的社会里,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犹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对好书的认定标准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不等于没有标准。余秋雨先生曾提出好书的两大标准:一个是被时间证明的好书,一个是被流行推崇的好书。所以,“辽图好书榜”在推荐图书时,综合参考国内知名图书推荐榜单并结合当下社会关注热点,精心挑选图书版本,力求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图书,以实现阅读价值的最优化及最大化。

4.2 充分利用借阅空间进行书目荐读

图书馆不仅以丰富的文献资源著称于世,还以一种场所的功能为其他机构或组织所无法替代。图书馆拥有安静的空间、优雅的环境以及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过去,我们一提到图书馆,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它静谧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自然是开展阅读活动得天独厚的条件。

4.3 利用“辽图好书榜”微信公众平台推荐图书

微信是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两项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其使用者数量极其庞大。当前微信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已十分普遍。辽图基于辽图好书榜实体荐读榜单,积极拓展阅读推广模式,设立“辽图好书榜”微信公众账号。在此平台,每日推送一篇好书荐读微文,内容涉及文学、艺术、美食、旅游等多个主题。借助微信平台,通过微文推送的方式,向读者传播知识,为读者推荐精品书评,并在每篇微文中向读者推荐与主题相关的精品图书,供读者进行参考,并与读者积极进行互动。

4.4 与全民阅读、展览等活动相结合推荐图书

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是公共图书馆的常规性工作,为促进全民阅读,我们在主题借阅空间内经常策划组织开展公益讲座、展览、真人图书馆等多种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并以此作为优秀读物推荐的契机。“辽图好书榜”也会在全民阅读周、世界读书日、重要传统节日期间,结合其他阅读推广活动开展好书荐读工作,有效地将全民阅读推广与好书推荐工作结合起来,不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逐渐形成了辽图阅读推广工作的长效机制。

5 优化借阅服务网络体系,提升综合服务效能

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在辽图从旧馆向新馆过渡的实践探索中,辽宁省图书馆正在完成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型,各项基础业务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逐渐升级,现代化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框架日臻完善,已经初步形成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普遍、均等、覆盖全省城乡的多元、立体、复合型的服务网络体系(具体见图3)。

图3 辽宁省图书馆借阅服务网络体系的构成

不断健全完善的图书馆读者服务体系,多元化的读者服务工作,有效缓解了读者需求与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最大限度盘活了图书馆资源,产生了强大的服务效能,辽图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取得良好的服务效益。

据统计,辽图借阅部主题阅览空间开放以来,接待读者人数和借还图书册次均超百万,办理借阅证达到5万个,举办主题展览5场、主题读者活动20余场,参加主题文化活动的读者达到2000多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接待读者近10万人次,借阅文献近20万册次,服务覆盖人群已扩大至省内抚顺、铁岭、本溪、鞍山、辽阳、营口、盘锦等多个城市,已成为辽沈地区读者的精神家园。分馆流动站年均新增服务点达10余个,流通文献20多万册次,服务读者10余万人次,送书刊下基层达5万余册,发放农业科技资料两万余份;流动图书馆通过分时、定点、巡回式的服务,每年服务800多个点次,行驶里程达两万多公里,借阅人次超过10万,借阅册次达20多万,解答读者咨询2000余次,每年开展40余场次“文化惠民”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被评为2014年辽宁省直属机关第二季度最佳实事,并荣获“辽宁省文化厅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辽图约书服务项目自2018年4月上线以来,运行良好,服务人数不断攀升。截至目前,网借平台新增用户数近两万,其中信用用户1万多人,总借还量超过两万册次,登录客户端近4万个,平台点击量近13万人次。辽图好书榜年均荐读文献近500多种、5000余册,每年更新12次,同名微信号发布推文300多篇,近90余万字,点击量近5万余次。5年来,辽图的文献借阅服务得到了辽沈地区读者的一致赞誉,受到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辽宁电视台、辽宁日报等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6 思考与展望

回顾辽宁省图书馆过渡时期的文献借阅服务工作,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看到了辽图在这一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变迁,辽图正在积极进行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升级的实践探索,正走在转型发展的路上。面向未来,辽图的文献借阅服务工作任重道远;面对多元化的读者需求,辽图的文献借阅服务体系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展望。

一是图书馆工作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以人为本”是主导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核心理念,要增强读者的获得感与体验感,必须始终坚持以“读者需求”为导向——这是顶层制度设计的关键,无论今后的社会形态发生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

二是借阅服务工作的主要载体依然需要依托图书馆的物理空间。要想保持图书馆作为“最佳的场所”的吸引力,就需要对借阅空间进行不断再造与升级,常变常新。

三是文献资源建设依然是图书馆的根本。只有保持完整有序的文献资源体系,才能满足读者最基本的文献信息需求。图书馆实体文献资源建设不能放松。

四是省级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中心馆的作用。要不断完善流动服务,逐次扫除服务盲区,纵向要建立健全以省馆为“龙头”、以各地区图书馆为“纽带”、以县区馆为“基点”的三级流动服务机制,横向要展开“跨界合作”,与一切致力于公共阅读的机构进行跨平台合作,扫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不断拓展和延伸图书馆服务的辐射半径和辐射人群,为实现普遍、均等的服务目标而孜孜以求。

五是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图书馆智能化服务水平。图书馆应综合应用各种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致力打造综合化、智能化的文献借阅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更加精准化的文献信息服务。

六是加大图书馆宣传和阅读推广的力度。建立并完善自媒体平台建设,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图书馆的功能与服务,引导更多的社会公众走进图书馆,亲近阅读,热爱阅读,让阅读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七是建设高素质的馆员队伍。适应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信息生态的变化,图书馆必须建设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大力提升馆员的职业素养,加快馆员知识结构与业务技能的更新速率,以适应新时期图书馆事业建设与服务发展的需要,为图书馆工作的转型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

猜你喜欢

分馆好书辽宁省
好书分享会
推荐一本好书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关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思考
好书共享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好书推荐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高校图书馆专业分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专业分馆为例
提高分馆服务效益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