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田山区单季稻稻飞虱发生及绿色防控技术探讨

2018-11-16饶汉宗谢子正李阳石磊黄世文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单季稻虫量稻鱼

饶汉宗,谢子正,李阳,石磊,黄世文

(1.青田县植物保护检疫站,浙江 青田 323900; 2.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浙江 杭州 310020; 3.丽水市土肥植保站, 浙江 丽水 323000; 4.青田县气象局,浙江 青田 323900; 5.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1401)

稻飞虱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成虫具有趋光性、趋嫩绿性。适温高湿、田间郁闭、食料丰富是大发生的气候、环境及营养条件。稻飞虱除群集稻丛基部直接剌吸水稻汁液,危害水稻生长,雌虫刺破叶鞘、叶片、茎秆产卵为害,严重的造成冒穿、黄塘、毁秆倒伏外,还能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黑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等病毒病。农民对稻飞虱的药剂防治非常重视,几乎在每次防治水稻病虫害时都要加入防治稻飞虱的农药,防治次数多的达6~7次,少的一般也有4~5次。常用的农药品种有噻嗪酮、吡虫啉、毒死蜱等。随着这些农药的多年连续大量使用,稻飞虱已对其产生了抗药性[1-4],防治效果明显下降。随意增加用药量防治的现象很普遍,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水稻登记用量300~450 g·hm-2,农民习惯用量达1 200~1 800 g·h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水稻登记用量150~300 g·hm-2,农民习惯用量达600~750 g·hm-2;40%毒死蜱乳油水稻稻飞虱登记用量1 050~1 350 mL·hm-2,农民习惯用量达1 500~1 800 m L·hm-2。为了掌握单季稻稻飞虱发生特点与规律,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稻飞虱天敌,保障稻米质量安全,特进行青田山区单季稻稻飞虱发生及防治的调查与研究。

1 发生情况

1.1 大发生年情况

青田县2005—2017年,2005、2006、2010、2012、2014和2015年为稻飞虱大发生年,间歇性大发生频率达46.2%。

据田间稻飞虱调查统计结果(表1),2005年9月19日大路洪庵村虫量为914.4万头·hm-2。2006年9月7日大路王巷村田间虫量为450.0万头·hm-2。2014年9月5日、11日阜山乡陈宅村田间虫量分别为111.0万头和288.0万头·hm-2;9月15日黄垟乡底黄垟村田间虫量252.0万头·hm-2;季宅乡仙人坦村田间虫量84.0万头·hm-2。2015年9月1日方山松树下村虫量为99万头·hm-2;9月2日阜山乡前王村田间调查2个田块,虫量分别为1 735.2万头和2 200.8万头·hm-2。

表1 青田县2005—2017年田间稻飞虱的发生情况

1.2 测报灯诱虫情况

2010年第四代白背飞虱大发生,灯下初见期为5月19日,6月16日至7月2日出现1个诱虫峰次,诱虫量43 460头,全年诱虫量45 869头,占10 a累计白背飞虱诱虫量的70.4%。2012年第六代褐飞虱灯下诱虫量大发生,初见期6月16日,全年出现3个峰次,第1个峰次8月27日至9月3日,诱虫量3 432头;第2个峰次9月4—8日,诱虫量30 288头;第3个峰次9月9—18日,诱虫量27 888头;全年累计灯下诱虫量64 207头,占10 a累计褐飞虱诱虫量的71.9%。2014年第六代褐飞虱大发生,灯下初见期8月4日,全年出现2个峰次,第1个峰次9月6—11日,诱虫量677头;第2个峰次9月12—16日,诱虫量608头。2015年第六代褐飞虱大发生,灯下初见期6月8日,全年出现3个峰次,第1个峰次8月18—25日,诱虫量649头;第2个峰次8月26—31日,诱虫量4 883头;第3个峰次9月2—6日,诱虫量462头(表2)。

表2 青田县2008—2017年田间稻飞虱的灯下诱虫情况

从稻飞虱田间发生及灯下诱虫情况调查看,以8月下旬至9月中旬发生的第六代褐稻虱为主害代,此时处于单季稻灌浆乳熟期,田间食料条件丰富,郁闭度大,若遇秋雨较多、适温、高湿气候,极易暴发成灾。6月下旬至7月中旬,单季稻分蘖高峰期至拔节圆秆期,稻苗嫩绿,食料丰富,田间郁闭度大,若遇梅雨期延后,雨量大,田间湿度高,极易引发第四代白背飞虱大发生。

2 稻鱼共生绿色防控技术

2.1 效果

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稻鱼共生系统,是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稻鱼共生,鱼能吃群集于稻丛基部的稻飞虱,起到生态控制的作用[6]。2015年6月11日,阜山乡前王村相邻田块调查发生虫量,水稻品种甬优17,稻鱼共生田虫量1.20万头·hm-2,常规种植田虫量12.00万头·hm-2。2016年6月30日,阜山乡前王村相邻田块调查发生虫量,水稻品种甬优15,稻鱼共生田虫量0.62万头·hm-2,2个常规种植田块虫量分别为16.80万头和199.2万头·hm-2。2016年7月26日,方山乡阮大岙村相邻田块调查发生虫量,水稻品种甬优15,调查时已防治20 d,稻鱼共生田虫量1.20万头·hm-2,常规种植田虫量6.60万头·hm-2。2017年对方山乡阮大岙村稻鱼共生田与常规种植田稻飞虱发生虫量进行对比(表3),水稻插栽至8月上旬后,稻飞虱在稻鱼共生田和常规种植田都有上升趋势,但稻鱼共生田块的虫量一直在可控范围内,而常规种植田块已经不可控,8月5日常规种植田进行了一次防治,8月10日后调查,稻鱼共生田块稻飞虱虫量趋于稳定,一直处于可控范围内,未对水稻造成明显危害;而常规种植田虽然经过防治,但稻飞虱虫量仍居高不下,呈现越防治越不可控的趋势。

表3 青田县2015—2017年稻鱼共生田与常规种植田稻飞虱虫量的比较

2.2 要点

稻鱼共生田要适当加固、加高田埂。选用茎秆粗壮、抗倒伏杂交稻品种,适当降低水稻密植程度,株行距以30 cm×30 cm为宜。一方面利于鱼在田中活动,另一方面有利于通风透光,控制水稻病虫害发生,放鱼前做好出水口栏鱼栅。单季稻返青后及时投放鱼种,以投放养殖田鲤鱼、尼罗罗非鱼等鱼种为好,性温顺不会摄食稻苗,食性适于稻田养殖。一般投放大规格体重50~75 g·尾-1鱼种3 000~4 500尾·hm-2,鱼能捕食群集稻丛基部的稻飞虱等害虫、杂草和病菌等,减少水稻病虫草害。单季稻收割前10~15 d排干田水收鱼。

3 小结与讨论

稻飞虱的发生受气候、寄主食料、虫源地发生防治情况、稻田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年份、不同地区都表现为不同的趋势,需要加强专业监测,指导适时采用高效环保型新农药、高效机动防治器械实施精准科学防治,才能提高防治效果。当前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保障农产品产量又要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得加速推广应用稻鱼共生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当前对稻飞虱绿色防控研究进展,灯光诱杀[7],稻鸭共作[8],种植抗(耐)稻飞虱品种,如中浙优8号、中浙优10号、华浙优1号、华浙优71等;同一畈田块种植生育期相近的品种,并统一播种期,增施有机肥,实施有机肥养分替代,减少化学氮肥施用量,避免稻飞虱集中到少数偏迟贪青徒长田块为害造成损失;冬季种植紫云英等绿肥,稻田田埂留草,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蜜源植物,为稻飞虱天敌提供越冬场所等栖境及花粉、花蜜等食料;恢复稻田系统生态功能[9],将是今后进一步推广应用的稻飞虱绿色防控技术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单季稻虫量稻鱼
稻田里的农耕智慧
——稻鱼鸭共生复合系统
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田间防治试验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棉盲蝽的效果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到2022年,安徽省稻鱼综合种养将达600万亩
河南省淮滨县“稻鱼”田里话丰收
单季稻锌肥肥效试验
贵池区水稻机插秧高效水肥运筹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