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宁麦26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2018-11-16姚金保马鸿翔张鹏余桂红杨学明周淼平张平平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扬麦淮南区域试验

姚金保,马鸿翔,张鹏,余桂红,杨学明,周淼平,张平平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4)

丰产性和稳产性是评价作物品种的基础,因此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已成为作物区域试验品种鉴定的重要指标[1]。适当而有效的分析方法,不但有助于充分利用试验数据对参试品种做出客观评价,也有利于为育种工作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2]。宁麦26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利用宁9531与宁麦9号杂交选育而成的春性小麦新品种,2016年和2017年分别通过江苏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苏审麦20060004、国审麦20170005),2017年3月授权江苏金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独占经营。该品种在江苏省淮南片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中均表现突出,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的苏皖淮南地区多点大面积示范中表现出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商品品质优、综合抗性强等特点,得到广大种植户的喜爱,引起了种子企业和推广部门的广泛关注。为了能使宁麦26在大面积生产上发挥更大的增产作用,利用江苏省淮南片和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汇总数据,对该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旨在为该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数据来源于2012—2014年江苏省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和2014—2015年度生产试验以及2013—2015年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和2015—2016年度生产试验4组74点次的试验结果。江苏省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对照品种为扬麦11,区域试验设10~12个试点、生产试验设10个试点;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对照品种为扬麦20,区域试验设18~20个试点,生产试验设8个试点。

1.2 方法

各试点均按国家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实施方案要求进行,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3.3 m2,重复3次。基本苗225万·hm-2,行距26.7 cm,机条播或人工开行条播。栽培管理和田间调查按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标准进行,成熟期分小区收获、脱粒、晒干、扬净、称重计产。

1.3 数据处理

丰产性用区域试验中该品种与对照相比较的方法进行,利用DPS统计软件分别对江苏省淮南片和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2年试验结果进行1年多点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用新复极差法检验品种与对照平均值间的差异显著性[3]。丰产、稳产性以变异系数(CV)和高稳系数(HSC)来度量。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该品种总均值的百分比,反映了品种的静态稳定性;CV越小,说明品种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越小,静态稳定性越好,一般CV小,同时均值又高的品种是最理想的品种[4]。HSC采用温振民等[5]提出的计算公式,HSC=(X-S)/1.10XCK×100,X为某品种平均产量,S为标准差,XCK为对照品种平均产量,HSC值越大,说明品种的高产、稳产性越好。适应性采用回归系数(b)和适应度来度量。回归系数的计算参照Eberhat等[6]的方法进行,以参试品种在各试点的平均产量作为依变量,以各参试点全部供试品种的平均产量(环境指数)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b的大小来度量品种的适应性,当b=1,表示该品种具有平均适应性;当b<1,表示该品种的适应性高于平均适应性;b>1,表示该品种的适应性低于平均适应性。适应度是各品种超过平均产量的环境数占试验总环境数的百分比,反映了品种超过平均生产水平的基本广适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丰产性

从2012—2013年度江苏省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看,8点汇总,7点增产,宁麦26平均产量6 890.3 kg·hm-2(表1),比对照扬麦11增产5.5%,达极显著水平,居14个参试品种的第4位。2013—2014年度续试,11点汇总,10点增产,平均产量7 587.3 kg·hm-2,比对照扬麦11增产 8.6%,达极显著水平,居14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2014—2015年度生产试验10点汇总,10点增产,平均产量6 793.2 kg·hm-2,比对照扬麦11增产6.8%,居参试品种第2位。在29个点次试验中,20个点次产量在6 750 kg·hm-2以上,占试验点次的69.0%;10个点次在7 500 kg·hm-2以上,占试验点次的34.5%;最高为8 463.0 kg·hm-2。宁麦26在江苏省的产量水平主要分布在6 750~8 250 kg·hm-2。

宁麦26参加2013—2014年度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19点汇总,13点增产,平均产量6 273.7 kg·hm-2(表1),比对照扬麦20增产5.4%,达极显著水平,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2014—2015年度续试,18点汇总,15点增产,平均产量6 266.8 kg·hm-2,比对照扬麦20增产4.5%,达极显著水平,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2015—2016年度生产试验,8点汇总,8点增产,平均产量6 573.0 kg·hm-2,比对照扬麦20增产7.4%,居参试品种的第1位。在45个点次试验中,31点次产量在6 000 kg·hm-2以上,占试验点次的68.9%;15点次在6 750 kg·hm-2以上,占试验点次的33.3%;最高为8 746.5 kg·hm-2。宁麦26在长江中下游麦区产量水平主要分布在6 000~7 500 kg·hm-2。

表1 宁麦26在江苏省淮南片和长江中下游组

从宁麦26参加江苏省淮南片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以及国家长江中下游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4年结果看,该品种的平均产量在6 600 kg·hm-2以上,最高产量达到8 746.5 kg·hm-2(2015—2016年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区试白马湖试点)。由此可见,宁麦26是一个丰产性好,且具有高产潜力的优良品种。

2.2 稳产性

对宁麦26及对照品种在各区试年度的产量均值进行变异系数分析(表2),宁麦26在江苏省淮南片2年区域试验中的产量均值变异系数均<10%,低于对照扬麦11;在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2年区域试验中的产量均值变异系数在20%左右,分别居参试品种第8和第7位,相对较低,且产量均值分别居参试品种第2和第1位,说明宁麦26的产量稳定性较好。

由表2可见,宁麦26在江苏省淮南片2年区域试验中的HSC值为86.7%~90.0%,均高于对照扬麦11,分别居参试品种第3和第1位;在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2年区域试验中的HSC值为75.9%,也高于对照扬麦20,均居参试品种第2位,进一步表明该品种具有良好的高产稳产性。

2.3 适应性

从表2可见,在连续2年度的江苏省淮南片区域试验中,宁麦26的回归系数均<1,也小于对照品种扬麦11的回归系数,说明该品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其适应性要远远好于对照品种扬麦11,加之在2年度的区域试验中宁麦26的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扬麦11,表明该品种是一个高产而适应性广的品种。在连续2年度的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中,宁麦26的回归系数均接近于1,说明宁麦26在不同环境下具有平均适应性,在本组试验中为适应性较好的品种。

表2 宁麦26在江苏省淮南片和长江中下游组小麦区试中的产量稳定性和适应性

由表2可知,宁麦26在江苏省淮南片2年区域试验中的适应度为72.7%~75.0%,均居参试品种第2位,明显高于对照扬麦11(36.4%~50.0%);在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2年区域试验中的适应度为68.4%~72.2%,均居参试品种第1位,也远远高于对照扬麦20(50.0%~52.6%),说明宁麦26超过平均生产水平的基本广适性,远好于对照品种扬麦11和扬麦20。

3 小结与讨论

2012—2016年江苏省淮南片和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74个点次的试验结果表明,宁麦26较对照品种扬麦11和扬麦20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较高,最高产量达8 746.5 kg·hm-2,产量潜力大。参加江苏省淮南片2年区域试验,宁麦26产量变异系数低于对照品种扬麦11,而HSC值明显高于对照扬麦11,说明其高产稳定性好;2年回归系数低于对照,且均-1,适应度远优于对照扬麦11,说明该品种对环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的丰产性能不随时间、地点变化而改变,有利于小麦高产栽培措施的应用。参加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2年区域试验,宁麦26产量变异系数虽高于对照品种扬麦20,但其产量均值显著高于对照扬麦20,且其HSC值高于对照扬麦20,说明其产量稳定性较好;2年回归系数接近1,适应度居参试品种首位,表明该品种具有很好的环境适应性。

经过多年多点的中间试验和示范试种,宁麦26综合性状表现突出,其株型较紧凑,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80 cm左右,抗倒性较强,产量构成因素比较协调,成穗数480万·hm-2左右,穗粒数38粒左右,千粒重41~42 g,丰产稳产性好,增产潜力大。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3年接种鉴定,宁麦26中抗赤霉病(严重度1.47~1.75),中感纹枯病,感白粉病,高抗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江苏省中间试验3年品质分析平均结果,容重824.0 g·L-1,粗蛋白含量14.8%,湿面筋含量31.9%,稳定时间10.3 min,最大拉伸阻力403.3 E.U.,延伸性202 mm,硬度指数64.6,各项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优质中强筋小麦质量标准。宁麦26适宜长江中下游麦区的江苏淮南地区、安徽淮南地区、上海、浙江、湖北中南部地区、河南信阳地区种植。

猜你喜欢

扬麦淮南区域试验
2021-2022年潢川县稻麦轮作区优质小麦品种展示试验
晚播对苏州南部地区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云南省稻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扬麦系列小麦品种的饼干品质分析
扬麦系列品种品质性状分析及育种启示
甘肃省冬油菜区域试验现状及应对策略
鹰嘴豆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评价
CRADLE OF TOFU BY DAVID dawson
安徽淮南地区秋冬茬番茄育苗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