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职称评定纷纷破冰“土专家”“田秀才”要换真头衔

2018-11-16

今日农业 2018年20期
关键词:职称评定职称培育

农民,一场由“身份”到“职业”的变革,正在潜移默化地进行。山东、江西、浙江等地纷纷出台政策,把面向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的职称评价体系拓展到新型职业农民。通过职称评定,激发农民的创造性、创新性,让“职称农民”大有作为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2018年以来,山东、江西、浙江等地纷纷出台政策,把面向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的职称评价体系拓展到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从“身份”向“职业”转变,成为各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举措。为什么给农民评“职称”?农民评了“职称”对自己又有什么影响?

“身份”到“职业”的蜕变

农民,一场由“身份”到“职业”的变革,正在潜移默化地进行。

江西省出台文件,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参加农业系列职称评审,人社部门畅通其职称申报渠道。听闻这个消息,来自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的陈书山充满期待。

陈书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企业家。文件出台后,他毫不犹豫地申报了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证。“高级职称的身份,将让我拥有更多施展拳脚的机会,钻研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空间也会更加广阔。”陈书山说。

有类似想法的职业农民,在遂川县还有不少。担任过村支书,目前负责一家私营茶叶企业的梁奇锂曾被评为第九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但苦于没有统一评价口径,民间头衔缺少说服力。梁奇锂认为,农民有了国家承认的职称,不只是个人能力得到了认可,更为衡量个人价值提供了一把公共标尺。

步入2018年,多地探索对职业农民职称评定政策的破冰。不只是江西,浙江省也将职称评定面向职业农民,2018年年初,省市两级共49位新型职业农民喜获高级农艺师、高级畜牧师、高级兽医师、高级工程师等高级职称。就在9月份,山东省也出台了《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提出建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将“农民”纳入职称评定范围。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孟庆伟指出,职称是评价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是哪一领域、哪一级别人才的重要标志。但在过去,农业战线上的“土专家”评不了高级职称并非个案。究其原因,一方面,许多农民是个体户,没有挂靠单位,不少农民对职称评定表示冷淡;另一方面,国家人才评价体系在农业领域中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精准性,对农民职称评价缺乏抓手。

“推进农民评定职称工作,是我国‘三农’工作在形成一定程度的社会需求和产业需求后的阶段性必然反应。”孟庆伟说。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随着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不断壮大,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此前,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农业高级职称评审通过并取得证书的极少。其评价主要是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技能证书,以生产类、单项技能评价为主,如植保工、园艺工等。

如今,各地如何对职业农民开展评选?江西省人社厅表示,目前,江西省已着手修订农业系列职称评审条件,建立适用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职称评价体系,打破 “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论,强化业绩导向,更加注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技术工作方案或总结、项目设计或实施方案、分析评估报告、示范试验报告等技术成果,以及对农户的带动效应和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浙江省的做法是淡化职称论文数量要求,明确专题报告、发展规划、技术方案、试验报告等经有关部门认可采纳的可视同论文,并在科技奖励、发明专利、技术荣誉、表彰奖励等方面设立破格的绿色通道。

孟庆伟指出,在互联网、人工智能背景下,特色小镇、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快速崛起,加上高铁建设拉动了偏远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在把农民多少年来沉淀在心中尚未开发的智慧潜力激发出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同样需要知识和专业技能。打通职业农民评定职称的渠道,能够激发农民认识自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增强他们的专业感,进而提升社会对职业农民的认知,增强具有专业性的新型农民的职业自信。这将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效应。”孟庆伟说。

有职称更要有待遇

许多农民最关心的是评职称之后有哪些好处。山东省的政策明确提出,设区的市可探索鼓励措施,对获得职称的职业农民,优先提供信息技术、融资支持、产品推介服务,优先安排学习培训,优先获得财政资金支持项目、政策补贴等。

遂川县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股股长洪立文介绍:“以前,农民工想从事工资高的专业性工作,资格证是‘门槛’,不少有才干的人因此错失了很多发展机会。如今放开后,评上职称就能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从事更专业的工作,获得更高收入。”

“职称不是评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对职业农民评职称,不是刮一阵风,也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真正选出排头兵,宁缺毋滥,才能让‘职称农民’在一地或一个领域真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孟庆伟表示,从长远说,给农民评职称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要以农民为基础,以农村为基地,让评出来的“职称农民”大有作为,实战派的“土专家”越多,农村专业应用领域中的技能知识就不会出现断代。

孟庆伟认为,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性体现,具有战略带动性和产业发展传承性。市场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当一个职业在市场中得到认可并具有放大效能时,这一职业的社会认知和从业群体发展就会倍增,其产生的发散性价值就会充分体现。

(韩秉志)

新型职业农民纳入职称评定一举三“得”

现代农牧业发展关键在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中国农业的未来。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用大篇幅重点关注了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明确指出要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把面向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的职称评价体系适用于新型职业农民,打破了 “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论,强化了业绩导向,更加注重把 “论文写在大地上”,体现了新时期对农牧民这个职业的尊重,其意义不容小视,可以起到一举三 “得”的显著效果。

一“得”即留得住。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让农民成为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而非一种贵贱身份的象征。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通过后期努力获得丰富的种养知识;也可以是高学历人才,从事着与农牧业有关的职业,真正做到 “英雄不问出处”,让农牧从业者得到公众认可不仅只有理论学习这条路,在实战中掌握一技之长同样能够成为国家权威认证的人才,使得他们受人尊重并愿意留下来为农牧业发展贡献光和热。

二“得”即引得进。现代农牧业需要融入现代工业、生物科技、 “互联网+”及先进的管理方式等,需要对外引入农牧、土木工程、软件开发等方方面面的人才。职称评定改革,抛开学历、专业等束缚,让更多的从业者多了一条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子,从而吸引各行各业的有志之士和人才参与进来。

三“得”即回得来。随着农牧业基础地位的进一步凸显和农村的全面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加上职称评定改革,让农民成为既体面又有前途的职业,从而促使以前跳出农门的村民、大学生等,纷纷争先恐后带着技术、资金返乡创业,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多举措强化职业农民队伍培育

职业农民培育是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据陕西省靖边县农业部门统计,去年以来,该县共成功培育职业农民300余人,其中认定228人,为农业农村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该县紧扣“有文化、有技能、善经营”这一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标,紧紧围绕蔬菜、玉米、羊子等主导产业,狠抓“教育培训、技术帮扶、考核认定、政策扶持”四大体系建设,逐步探索完善“校企共育、帮扶引领、传媒教育”等培育模式,多措并举组织实施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做强宣传。通过多渠道、全方位介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内容、扶持政策等,充分调动农民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和行动力,激发学员培训热情,目前已有200余名自主报名学员成为2018年度职业农民培育预备学员。

二是创新培训。采用集中培训和外出参观相互结合、公共课与专业课相互贯穿、理论培训与实践技能培训同步穿插开展、集中教学与跟踪服务相互渗透等方式展开培训,增强职业农民综合素质。

三是严格认定。面试考核采取分产业、分组的形式,由考核专家组对产业、规模、效益、产业发展规划及专业技能水平等进行一对一、面对面考核。并根据靖边县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由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学员平时的考勤等综合测评,进行审核、认定。

四是发掘典型。职业农民高改平、韩国娥、曹治明等已成为带领贫困农民走向脱贫致富的典型。

五是完善体系。目前,该县已根据产业划分,建立了6个培训班,配备了30名教师,并建成实训基地15家,为职业农民培训奠定了坚实基础。

(曹 晔)

猜你喜欢

职称评定职称培育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事业单位职称的评定问题初探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高校管理人员职称评定优化研究
职称评定应革除“三唯”之弊
职称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