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高原军营里的文化生活
2018-11-15窦孝鹏
20世纪60年代,我在青藏高原一个汽车团政治处担任宣传干事,团部住在昆仑山下的格尔木,部队长年奔驰在四千里风雪青藏线上执行着紧张的战备运输任务。面对驻地荒凉、文化落后的状况,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开展各种文化生活,活跃指战员们的情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里记的是几个片段。
昆仑新闻报
那时,由于交通不便,信息特别闭塞。《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要一个月后才能收到,电视机根本没有听说过,收音机也极少有,政治处只有我们宣教股有一台直流电收音机。连队经常是拂晓五点马达响,夜半三更才宿营,连中央电台的新闻节目都听不到。
怎样把北京的声音及时传给广大指战员,用以宣传部队,教育部队,鼓舞部队,是我们政治工作者的职责。
那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办有“记录新闻”节目。这个节目在每天晚上由女播音员用很慢的语速,把当日国内外重要新闻一字一句地播出,每句话重复播两三遍,专门供人记录。这使我们宣传股的同志极为高兴,股长当即决定每天晚上按时收记记录新闻,把党中央的声音及时传达给部队。于是,每当夜晚来临,高原笼罩在一片黑暗中,我们便披着皮大衣轮流坐在冷飕飕的土坯房办公室,打开收音机,静候那一刻的到来。
终于,当那美妙的电波,越过万水千山传来时,我们立即集中全部精力投入到紧张的记录之中,一字一句,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漏掉,每晚都能记录下十几条国内外重要新闻,直到凌晨近两点才结束。
第二天一早,我们又把这些新闻刻印成小报,发给连队阅读,指战员看到后非常高兴,亲切地称它为我们的“昆仑新闻报”。我记得1961年4月的一天,当我们把收到的在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运动员庄则栋、丘钟惠分获男女单打冠军的消息传给部队时,指战员们都为此欢跃,受到很大鼓舞,盛赞他们为祖国争了光。表示:我们高原汽车兵也要紧握方向,快马加鞭,为祖国建设立新功!
这项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我们做得特别认真,一直坚持了三四年,直到部队移防西宁以后,宣传文化环境有了改善,能及时看到报纸了,才结束了这项工作。
一张小小的“昆仑新闻报”,拉近了北京和边疆的距离,拉近了党中央和高原战士的心。
高原红
“高原红”是我们团报道组的名称,它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红极一时,多次被评为人民解放军原总后勤部和青海省的先进单位,《解放军报通讯》曾介绍过他的事迹,《青海日报》曾发出《向“高原红”学习》的评论,登载了“高原红”的经验。
当时,我在宣教股分工抓宣传报道和文艺创作工作,但由于受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影响,写稿子一般都不署作者个人名字,而署一个集体名字。我们是高原汽车兵,终年奔驰在风雪青藏线上,领导上提出的口号是:我们不但要当好运输队,也要当好毛泽东思想的宣传队。做到住一地,红一片,走一路,红一线。根据这个主旨,我们便给报道组起了个“高原红”的名字。
第一次,我们用“高原红”的名字采写了一篇反映高原汽车兵战斗生活的通讯《飞轮碾碎千里雪,红旗插遍万重山》,发表在《解放军报》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进行了广播,使我们受到极大鼓舞。团长政委看到后也十分高兴,指示我们要继续努力,每年要有新发展,要努力把驻高原边远地区部队的事迹宣传出去。
为此,我们加强了对“高原红”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成员除政治处的几个干事外,还吸收各营书记和各连文书和写作骨干参加。并根据部队任务和政治形势,经常召开宣传会议,总结经验,布置任务,提出要求。有一次,我们了解到修理连有一个年过四十的老修理工张忠海,二十几年来安心部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修旧利废,为恢复车辆技术性能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和报道组的王宗仁对他进行了采访,写出了《昆仑不老松》的通讯和一组反映他各方面事迹的小故事,并配上评论在西藏军区的《高原战士》报上,以两个版面的篇幅和连续报道的形式进行了宣传,同时在《青海日报》上也进行宣传,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部队开展了向张忠海学习热潮。那时,我们每年都能在各报刊电台发表200多篇作品。
随着“高原红”的出名,上级机关不断从我们这里调人,我和王宗仁都先后被调走。有一次,总后机关一下从我团调走了肖怡然、欧光安、黄定聪、杨仁国、杨思昭五名写作骨干,去从事专职记者和编辑工作。团里领导认为这是好事情,说明报道组出人才。为使“高原红”后继有人,领导做出决定,从每年入伍的新兵中挑选骨干,加强培养,不断充实报道组的力量。使“高原红”成了干部成长的小摇篮。
铁骑演出队
1963年冬,团里接到上级机关——总后勤部青藏办事处政治部的通知,说为了活跃部队文化生活,春节时要举办文艺汇演,要求各单位做好准备,积极参加。
团宣教股经过研究,决定让我担任演出队队长,负责抽人组队并编写、排练节目。
总后青藏办事处是军级单位,管辖从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的兵站、医院、仓库、工厂、通信、工程及汽车部队,单位不少。为了取得好成绩,我一方面开始选调文艺骨干,一方面下功夫编写节目脚本和剧本。
我调动平时掌握的素材,先后写出了小合唱《爱车标兵何全国》《汽车团的十大员》,数来宝《好老张(张忠海)》,独幕话剧《抢拖斗》,眉户剧《问路》,还有渔鼓、三句半、诗朗诵等。
不久,20多人的演出队组成了。为了排练出一台好节目,我到同住格尔木的第22医院去取经,发现他们给自己的演出队取名为“白衣天使”演出队,感觉很有特点,回来后我们经研究,结合汽车兵的特点,也给自己的演出队取了个名字“铁骑演出队”。
某连的文书麻银海懂音乐,会谱曲,还会板胡、二胡、扬琴、笛子、手风琴等五六种乐器,我便把为小合唱谱曲、伴奏的任务交给他负责;反映农村巨大变化的眉户剧《问路》是陕西的一个剧种,我便调来陕西籍文艺骨干雷有财、苏毅然来演出;反映汽车兵多装快跑、安全完成任务的小话剧《抢拖斗》,现代气息较浓,我选调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湖南籍新战士翟忠义、王庆元等4人来演出,他们都完成得非常好。
节目排出后,正赶上部队进行冬训,我带领演出队到各营连的车场去巡演,并请大家提意见,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1964年的春节,我们的“铁骑演出队”,在格尔木八一礼堂参加了部队文艺会演,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绩,多一半节目获奖。最后,上级政治机关又确定,我们的小话剧《抢拖斗》、眉户剧《问路》等七个节目,代表部队参加了格尔木市人民政府在实验剧场举行的文艺会演,受到了军民一致好评。《问路》和《抢拖斗》先后被青海省文艺月刊《青海湖》和总后的文艺刊物登载并推介。
通过这次演出活动,我们发现并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为以后部队开展文艺演出活动打下了基础。
作者简介:窦孝鹏,陕西扶风人。1985年毕业于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
1958年应征入伍,历任解放军七十六团汽车驾驶员、文化教员、政治处宣教干事、汽车连副指导员,解放军青藏办事处政治部新闻干事,总后勤部通讯社记者、编辑,总后勤部文化部创作室专业作家及后勤杂志社编辑、副社长,金盾出版社副社长,后勤杂志社副编审,编审。
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篇報告文学《昆仑魂》获1993年青海省文联、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奖,报告文学《世界屋脊有一群军人》获总后勤部第二届军事文学奖,短篇小说《路》、散文《心连在线上》、报告文学《十万里路见忠心》和《他,没有躺倒》均获解放军总后勤部历次优秀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