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

2018-11-15徐慧华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循证下肢血栓

徐慧华

(南通市通州区第六人民医院,江苏南通 226351)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在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深静脉血液极易凝结,久而久之形成血栓,造成下肢疼痛、肿胀,一些患者会产生轻微的浅静脉扩张。术后5 d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期,如果不接受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干预极易诱发肺栓塞等并发症。基于此,该研究选取该院2016年8月—2018年6月病例中的6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对象,尝试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并同常规护理进行分组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病历档案库中抽取6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对象。(1)纳入标准:住院患者;自愿参与该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存在认知、精神以及意识障碍,无法正常对个人意愿进行表达;无法生活自理,或者无法自行服用药物;拒绝参与该研究;病历资料不全,无法判断。其中女性38例,男性22例,年龄 40~80 岁,平均(68.68±4.21)岁;住院时间 10~15 d,平均住院时间(7.1±5.1)d。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组间资料,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对其服药、饮食、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并鼓励其参与锻炼活动。观察组则接受循证护理,具体操作如下。

1.2.1 问题的提出 现阶段,临床普遍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因素主要是血液流通缓慢、血管壁损伤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1.2.2 检索证据 通过查询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英文资料数据库、Elsevier英文数据库,寻找证据支持,检索出相关文献72篇[1]。

1.2.3 循证支持 (1)下肢深静脉血栓致病的三大因素分别为血液流通缓慢、血管壁损伤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往往是两个或三个因素共同作用[2];(2)严重的创伤史、年龄≥40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危险因素;(3)相关研究指出,相比于不吸烟者,吸烟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是其的3.214倍;(4)术后患者长时间保持被动体位,骨水泥热聚合反应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静脉血管壁的损伤;(5)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术后疼痛、手术时间>2 h等因素会极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风险;(6)存在血栓、糖尿病、肥胖病史。

1.2.4 护理干预 (1)术前评估和健康教育:第一,详细评估患者的身体和肢体状况,只要是有心脑血管病史、肥胖、高龄、下肢骨折重建手术、下肢静脉曲张者都为高危患者,应对其引起高度重视。第二,将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因素、危害、预防方法告诉患者和家属。把术后早期活动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性讲清楚。应确保营养和水分摄入的充足性,要求食用低脂低盐清淡高热量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确保大便通畅。防治排便过程中用力增加腹压,对下肢静脉回流造成影响。戒烟可以促使血管痉挛减少,对患者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活动及踝关节屈伸锻炼予以正确指导。(2)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术后因为麻醉的原因,导致肌肉为松弛状态,同时术后需要长期卧床造成血流缓慢,造成血液淤滞,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极高。术后是在固定的时间帮助患者翻身,将患肢抬高,对下肢进行按摩,以便于静脉回流;在不对骨折固定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尽早对患者进行督促,让其主动或被动运动患肢,如加大踝关节环转和屈伸运动的力度,积极对股四头肌进行收缩锻炼,以此促进静脉回流速度的加快;术后护理查房的过程中,若发现患肢疼痛、肿胀明显,应考虑静脉血栓形成。不能把血栓形成导致的疼痛,错误判定为普通刀口疼痛,而使处理的最佳时机延误。(3)防止血管内膜损伤:造成骨折患者静脉受损原因有术后静脉穿刺、手术机械性损伤、外伤,静脉受损后将凝血系统激活,导致血栓形成,发生静脉血栓。所以在护理的过程中,首先,应尽可能选择下肢静脉穿刺;其次,应将静脉穿刺技能提高,对静脉的小分支进行选择,使用较细的针头,操作尽可能做到一次性成功;最后,对具有较强刺激性药物和高渗溶液进行输注的过程中,防止在同一静脉展开反复穿刺,联系静滴在48 h以内,尽可能将扎止血带的时间以及拔针后棉球按压时间减少,防止形成局部血栓。(4)防止血液高凝状态:患者的外伤导致的应激反应和手术的麻醉作用,促使高凝血形成的家中。所以,在护理的过程中,首先,要给予患者鼓励,让其多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以及粗纤维丰富的饮食,保证大便通畅,同时加快伤口愈合速度,此外要戒烟,防止尼古丁对血管造成刺激,引发强烈收缩,造成血流速度变慢,增加血液粘稠度;其次,对药物护理以及术后化验检查予以重视,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等,以此将血液粘稠度降低;将常规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和维生素K的拮抗剂提供给高危患者,以此促进抗凝治疗的加强,避免血栓形成。(5)康复训练:为了加快静脉回流,指导患者适当抬高下肢,避免髓部和下肢屈曲,又或者在膝下置入硬枕,不利于静脉回流[1]。基于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鼓励其参与外翻运动、下肢肌肉运动、屈伸运动内屈和环转运动等各项运动,合理调节下肢肌泵功能,加快血液循环。护理人员可联合患者家属对患者下肢肌肉进行有效按摩,至少2次/d。同时,激励患者早日下床运动,但是护理人员及家属应陪伴左右,避免出现跌伤事故。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观察,包括血流速度、血栓发生率、发生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为:若患者皮肤温度降低,患肢有肿胀现象出现,同时患者颈后与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甚至消失。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资料均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分别以百分率、(±s)表示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流速度比较

护理前,对照组血流速度为(20.6±3.5)cm/s,观察组为(20.7±3.1)cm/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护理1、2周后,对照组血流速度分别为(22.1±3.0)、(22.2±3.5)cm/s,观察组血流速度为(26.1±3.2)和(26.5±4.1)cm/s,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流速度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流速度比较[(±s),分]

?

2.2 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发生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对照组血栓发生率为26.6%、发生时间为(5.4±2.7)d、住院时间为(12.2±2.0)d;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为6.66%,发生时间为(9.2±0.6)d、住院时间为(8.1±2.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发生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3 讨论

新经济常态下,由于车祸意外等事故的频繁,下肢骨折患病率日益增加[3]。下肢骨折后,血管破损、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则不利于患肢功能的早日恢复。循证护理,结合临床实践工作总结出循证问题,将研究成果同个人临床经验、患者需求及临床专科知识融合起来,凸显出实效性,注重以科学为基础的护理行为,为临床实践工作提供了可靠证据,从而优化护理质量。循证护理方式的成功运用,有利于指导护理人员作出正确的决策,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该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发生时间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和术后2周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也比对照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证实了循证护理干预方式的有效性。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广泛收集,从而寻找到最佳的佐证,护理人员掌握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有效方法,并运用理性思维模式,实施针对性有效的护理干预,从而有效预防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猜你喜欢

循证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循证护理》稿约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