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和股骨头坏死中远期疗效观察
2018-11-15陈明钊
陈明钊
(吉林市中心医院骨科,吉林吉林 132011)
髋臼骨折是骨盆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多由高能量损伤引起,常伴有创伤引起的髋关节脱位[1-2]。创伤性髋关节炎和股骨头坏死是髋臼骨折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的300例患者为例,探究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保守治疗的效果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骨科收治的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患者300例为对象,均为单髋病变。根据治疗方法分组:保守组150例,男89例,女61例,年龄 53~79 岁,平均年龄(69.4±8.2)岁;左髋 74例,右髋76例;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98例,继发股骨头坏死52例。手术组150例,男92例,女58例,年龄50~81 岁,平均年龄(69.0±8.5)岁;左髋 77 例,右髋 73例;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100例,继发股骨头坏死50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保守组患者给予内科保守治疗,患者卧床休息,制动,选用止痛药、消炎药治疗,同时进行局部功能锻炼。手术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前了解患者原髋臼骨折的手术情况,评估软组织情况,排除感染,若怀疑感染,则行ECT检查,确认感染后行关节多点穿刺细菌学检查。在全麻下手术,经后外侧入路,侧卧体位,患侧朝上,经臀大肌纤维钝性分离,切断外旋肌群,显露髋关节后侧和股骨大粗隆,切开关节囊,显露出髋臼和近端股骨,切除可见的阻碍关节运动的挛缩组织,注意保护坐骨神经等重要神经血管。显露出髋臼后,确认骨折情况,评估骨缺损、股骨头坏死等情况,然后制定缺损的修复方案,修复缺损后固定髋臼假体,前倾 15°~20°,外展 40°~45°位。 股骨侧采用生物固定型假体,用髓腔开口器打开股骨近端的髓腔,依次使用髓腔扩大器、髋臼锉自小而大沿着股骨长轴扩髓,最终植入合适型号的生物柄假体。术后应用肝素钙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术后患肢外展中立位,穿钉子鞋固定。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和早期功能锻炼。
1.3 优良率评估
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估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并根据评分评估治疗效果,治疗后随访12个月,Harris评分≥90分为优;Harris评分在80~89分为良;Harris评分在70~79分为可;Harris评分≤69分为差。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12个月后的Harris评分;随访观察1年,统计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8.0软件检验数据资料,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分别用[n(%)]、(±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对比
手术组患者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保守组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rris评分对比
治疗3个月、治疗12个月后,两组的Harris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组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rris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rris评分对比[(±s),分]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手术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出现1例深静脉血栓,2例假体松动,1例感染,并发症发生率2.67%;保守组患者随访1年出现6例深静脉血栓,3例感染,2例关节脱位,4例剧烈疼痛,并发症发生率1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9,P=0.009<0.05)。
3 讨论
髋臼骨折是全身最大负重关节的损伤,临床治疗中多采取与其他关节骨折类似的内固定手术,重建髋臼的解剖结构,恢复关节功能[3]。但是部分患者可能因移位严重、骨折类型复杂、软组织损伤等,易导致术后的创伤性髋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的发生率约为15%~67%,继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约为15%~20%。其中前者多因骨折复位不良、股骨头软骨损伤、螺钉陷入关节内、伤前关节感染等引起;后者多因髋关节创伤性脱位、骨折切开复位致股骨头血供匮乏引起的。有研究指出:对于髋臼骨折后继发股骨头坏死或创伤性髋关节炎的治疗,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部分患者虽然术中的处理难度大,但是做好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假体、植骨重建理想等,也能保证较好的治疗效果[4-5]。
与常规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和股骨头坏死患者因大量瘢痕组织增生影响了手术切口的暴露,因异位骨化、内固定物的妨碍等影响假体的植入[6];因畸形愈合、骨不连、髋臼骨缺损等影响术后假体的稳定性;还有部分因潜在的感染导致手术失败等。因此,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必须做好细致的术前准备工作,术前重视对患者伤情等的准确评估,如评估骨折类型、骨愈合情况、骨缺损情况、异位骨化情况、内固定物是否会影响假体植入等,进行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查排除各种潜在的感染,从而制定出符合患者个体化特点的手术方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7-8]。该研究中手术组患者均采用的是后外侧入路,术中切开关节囊后有利于充分显露出髋臼和股骨头颈全貌,利于假体的植入操作,而且也利于进行髋臼植骨重建。术中充分显露出髋臼,便于确定骨缺损情况,由于患者为二次手术,有大量的瘢痕组织,因而剥离显露髋臼难度较大,手术操作中应谨慎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组织。对于异位骨化处理,应将术野内可能会影响到关节活动的异位骨化处理干净,以免影响到术后关节活动。同时切除后方异位骨化时,需解剖坐骨神经,以免对其造成损伤。该研究结果显示:手术组患者治疗3个月、治疗12个月后的Harris评分均高于保守组,治疗12个月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保守组,且随访1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保守组,说明相较于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更有助于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和股骨头坏死疗效确切,有助于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