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结合干预对特殊教育中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影响
2018-11-15张利坤胡桂菊
张利坤,胡桂菊
(云南省曲靖市妇幼保健院,云南曲靖 655000)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以重复刻板行为和社会交流障碍为主要症状,并伴感知觉异常、智力落后等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并且,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制的第五版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相关诊断标准,孤独症谱系障碍还易和多种类型的障碍疾病合并存在,如儿童孤独症、崩解症、阿斯伯格综合征以及未分类的广泛性发展障碍等。该疾病多发于3~6岁儿童,不仅给患儿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育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也给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临床需积极探寻有效的方案对患儿进行干预[1]。该院通过对2017年11月—2018年6月收治的27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采用医教结合干预,获得了满意效果,现将医教结合干预对特殊教育中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54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儿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中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②患儿家属对该项研究均表示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存在精神分裂症者。该项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7例,对照组中男女患儿比例17:10,患儿年龄分布:3.2~5.8 岁,平均年龄(4.3±0.4)岁,病程分布:1~8 个月,平均病程(4.2±0.4)个月,智力评分:5~51 分,平均得分(31.5±6.3)分;研究组中男女患儿比例15:12,患儿年龄分布:3.1~6.0 岁,平均年龄(4.5±0.2)岁,病程分布:2~7 个月,平均病程(4.3±0.2)个月,智力评分:6~50分,平均得分(31.7±6.2)分,两组患儿的年龄、病程及智力水平等一般资料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训练课程进行康复训练,研究组采用医教结合干预,由该院儿童保健医生对患儿的发育水平和社会生活能力进行系统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为患儿制定针对性的语言认知、手工、生活能力、互动游戏及感觉统合训练目标,然后将训练目标解读给特殊教育学校训练教师、负责人及患儿家属,由学校和患儿家长按照训练作业要求同步配合完成患儿的训练指导、鼓励和监督工作。在开展干预训练的过程中,医院还需定期组织医学保健专家、教育专家、特殊教育学校训练教师及负责人、患儿家属等人参加医教结合研讨会,共同探讨各校患儿的训练情况遇到的问题,并合理调整康复训练指导方案。为促进患儿家属正确参与到康复训练和了解患儿的实际训练情况,医院还需设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家长咨询热线和每年举办两次家长沙龙,以促进患儿能够得到良好的居家辅助训练,并使得“家校医”三方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ASD发育水平(采用0~6岁儿童发育量表Gesell评估患儿发育水平,包含语言、个人社会行为、大运动、精细动作及适应性行为等五项内容,总分100个,得分越高代表发育水平越高)、社会生活能力评分(采用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评估,包含独立生活能力、沟通能力、运动能力、作业操作、自我管理五项内容,总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社会生活能力越高)及患儿家属对干预工作的总满意率,采用问卷调查表收集其对干工作的总满意度评价,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评价标准,总满意率=(十分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 t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ASD发育水平、社会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干预前,研究组患儿ASD发育水平评分(42.9±4.4)分、社会生活能力评分(45.2±4.4)分与对照组(43.5±4.3)分、(45.3±4.6)分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儿ASD发育水平评分(89.6±7.5)分、社会生活能力评分 (87.5±7.9)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1.7±5.1)分、(62.3±5.2)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ASD发育水平、社会生活能力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ASD发育水平、社会生活能力评分对比[(±s),分]
?
2.2 两组患儿家属对干预工作的总满意率对比
研究组患儿家属对干预工作的总满意率 (96.3%)显著高于对照组(81.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儿家属对干预工作的总满意率对比
3 讨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根据典型孤独症的核心症状进行扩展定义的广泛意义上的孤独症,其不仅包含了不典型孤独症和典型孤独症,同时,还包含了孤独症疑似、孤独症边缘及阿斯伯格综合征等症状,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为核心表现的综合征,该疾病多发于儿童,会给患儿的身心健康、社会互动和人际交往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需积极探寻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案对患儿进行干预,才能提升其预后生存质量和社会互动能力。
以往,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康复训练多由特殊学校按照相关的康复训练课程进行,然而,有研究证实,特殊学校对患儿制定的康复训练课程常与患儿的发育水平、行为不符,因此,其难以真正提升患儿的发育水平[2]。基于此,现代有不少学者和教育专家主张将医教结合模式干预加入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康复训练中,医教结合干预是根据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每个能区的实际发育水平,为其制定了一系列语言认知、手工、生活能力、互动游戏及感觉统合训练,其不仅增加了患儿康复训练的游戏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其康复训练效果,另外,在该种康复训练干预模式中,还注重引导医院、学校和家庭三方加入到患儿的康复训练中,不仅保证了患儿康复训练的整体性和规范性,同时,还有助于实现康复训练的目标[3]。
该研究中,对两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分别采用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训练课程和医教结合干预进行康复训练,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干预前,研究组患儿ASD发育水平评分(42.9±4.4)分、社会生活能力评分(45.2±4.4)分与对照组(43.5±4.3)分、(45.3±4.6)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干预后,研究组患儿ASD发育水平评分(89.6±7.5)分、社会生活能力评分(87.5±7.9)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7±5.1)分、(62.3±5.2)分,研究组患儿家属对干预工作的总满意率(9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5%),说明了采用医教结合干预效果优于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训练课程的康复训练效果。
综上所述,对特殊教育中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采用医教结合干预,不仅能有效提升患儿康复训练效果,还能提升患儿家属对干预工作的满意度,因此,其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模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