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下段切缘缝合方式对子宫康复及二次妊娠子宫破裂的影响探讨
2018-11-15陈吉晴
陈吉晴
(费县上冶中心卫生院,山东临沂 273400)
子宫破裂作为临床常见的产科急危重症之一,具有病情凶险及起病骤急等鲜明特点,直接威胁产妇及产儿生命健康安全[1-2]。近几年来,伴随人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产妇惧怕疼痛追求分娩舒适感倾向于选择剖宫产手术,而术后瘢痕是剖宫产后最为常见的主要问题,对产妇二次妊娠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鉴于此,该文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进行该院妇产科初次剖宫产分娩后再住院的9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子宫下段切缘缝合方式对子宫康复及二次妊娠子宫破裂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进入该院妇产科初次剖宫产分娩后再住院的94例产妇为研究主体对象,结合初次剖宫产缝合方式将所有产妇划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47例。其中,对照组47例产妇均为女性,中位数年龄为(26.6±1.2)岁;观察组47例产妇均为女性,中位数年龄为(26.5±1.1)岁。结合上述资料发现,2组患者各项资料中年龄、性别及病程等基本信息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性说明具备研究对比的纳入价值,并且2组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实验同意书已提前了解实验流程及实验内容,该实验得到本地伦理协会同意。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实行腰硬联合麻醉,以耻骨联合上方2~3 cm处为手术入路开纵向切口。对照组实行子宫下段切缘单层缝合,即:医务人员选择1号可吸收缝线以不穿透内膜为前提条件完成子宫肌层全层缝合。观察组实行子宫下段切缘双层缝合,即医务人员下推膀胱反折腹膜,切开膀胱后第1层选择1号可吸收缝线以不穿透内膜为前提条件,持续缝合全层子宫肌层,第2层利用连续褥疮式缝合膀胱反折腹膜及子宫浆膜层,再使用1-0号可吸收缝线完成腹腔缝合。
1.3 判定标准
使用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2组产妇的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分别归纳入3~5 mm、2~3 mm、1~2 mm<1 mm等指标,并且二次剖宫产时观察2组产妇盆腔粘连情况,即子宫与腹膜腹壁间轻度粘连为Ⅰ级、子宫与腹膜间广泛粘连且尚可分离为Ⅱ级、子宫粘连膀胱及肠管且分离难度大为Ⅲ级。同时,于36~38周孕产期时进行超声检查观察2组患者是否出现先兆子宫破裂,一旦出现血尿且子宫下段妊娠局限性明显压痛时说明先兆子宫破裂。
1.4 统计方法
该次实验经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获取的相关数据,其计量资料表现形式为(±s),二者对比研究以t值为标准完成检验;其计数资料表现形式为[n(%)],二者对比研究以χ2为标准完成检验。其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子宫瘢痕厚度对比
经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 3~5 mm、2~3 mm、1~2 mm<1 mm各项指标相比,2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产妇子宫瘢痕厚度对比[n(%)]
2.2 两组产妇盆腔粘连及先兆子宫破裂情况对比
经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盆腔粘连及先兆子宫破裂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盆腔粘连及先兆子宫破裂情况对比[n(%)]
3 讨论
伴随人文医疗环境不断变化,剖宫产指征不断放宽,剖宫产人数不断增多,促使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成为造成子宫破裂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3-4]。一旦产妇出现子宫破裂则严重损伤子宫及周边大血管或脏器,造成产妇腹腔内进入大量血液及羊水危及其生命安全。同时,子宫破裂后胎儿存在嵌于破裂口或经破裂口进入腹腔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胎儿窘迫或死亡发生率。由此可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能降低二次妊娠子宫破裂的发生率,对于改变母婴预后结果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经该次研究发现,纳入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实行子宫下段单层缝合及双层缝合,其结果显示观察组瘢痕子宫下段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子宫下段切缘双层缝合能大大增加产后瘢痕子宫的下段厚度,有利于子宫康复。虽然单层缝合能缩短手术时间且操作便捷,但是肌层浆膜层对合不够整齐,存在出现皱褶的可能性,一旦缝合后极易出现瘢痕组织薄厚不一致的情况。相较于单层缝合,双层缝合的各层对位效果相对良好,能明显增加愈合后瘢痕组织厚度,进一步加快组织愈合[5-6]。
综上所述,子宫下段切缘缝合方式直接影响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的子宫正常恢复,甚至存在引发二次妊娠子宫破裂的可能性,而双层缝合能增加瘢痕子宫下段厚度,减轻腹腔粘连情况大大降低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