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魔芋产业发展瓶颈及出路
2018-11-15李瑾
李瑾
导读:魔芋是平利的传统种植项目,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广泛的区域分布,因其具有食用、制药等多重用途而畅销,是平利县部分农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平利县“菜篮子”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平利魔芋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分析,提出了魔芋产业发展的具体建议,可供同类地区借鉴。
魔芋是重要的保健蔬菜,也是一种美容食品。魔芋产业是平利县农业特色产业,也是当地一项重要的扶贫产业。为摸清平利县魔芋的种植、加工、销售现状,正确评价魔芋产业的比较优势,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将魔芋打造成特色突出的优势产业,对平利县魔芋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1 发展现状
1.1 生产现状
①种植规模 平利县魔芋规模种植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90年代初期发展到高峰,后来由于市场价格一直不稳定,种植规模大幅回落。随着近些年魔芋市场价格回升,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6年全县魔芋播种面积为1825.3 hm2,其中林下种植910.7 hm2、大田种植601.7 hm2、庭院种植313.0 hm2;2017年全县魔芋种植面积为 2082.0 hm2,其中林下种植 1026.7 hm2、大田种植 776.7 hm2、庭院种植373.7 hm2。全县魔芋种植总体以分散零星种植为主,涉及农户6842户。但近年来规模种植大户发展较快,种植大户达282户,其中3.33 hm2以上种植大户41户、2.00~3.33 hm2种植大户69户、0.67~2.00 hm2种植大户172户,专业种植大户已成为全县魔芋产业的核心支撑。
②重点村与产业示范园建设 全县严格按照魔芋产业建设要求,落实三阳镇尚家坝村、洛河镇南坪街村、长安镇双杨村、广佛铁炉村等7镇10个村,建设优质种源基地面积286.7 hm2;培植了洛河镇南坪街、三阳镇尚家坝村2个“一村一品”重点村,重点村有60%以上农户种植魔芋,总面积达421.7 hm2。2018年已开展创建市级魔芋产业园区2个(平利县城关镇八里魔芋产业园区、平利县东山寨魔芋示范园区),县级魔芋产业园2个(蒿子坝魔芋现代示范园区、鸦河口魔芋示范园区);落实培育市级魔芋产业示范园1个(平利县东山寨魔芋示范园)、县级魔芋产业示范园6个(广佛镇闹阳坪魔芋示范园、贵祥魔芋产业示范园、泗水坪魔芋产业示范园、平利县龙山魔芋示范园、义和魔芋产业示范园、铁炉魔芋产业示范园),目前基地示范面积已超额完成。平利县大伟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魔芋加工厂主体工程已封顶,魔芋产业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③魔芋加工及销售 2015年以前,全县曾有规模不等的魔芋干加工厂(点)24个,其中规模相对较大的有2个,所有加工厂(点)均为魔芋产品的初级加工。2015年以后,通过取缔质量不能达标的小型加工厂(点),目前全县保留魔芋加工企业2家,分别是平利县泰瑞富硒魔芋有限公司和平利县尚家坝魔芋加工厂,产品以魔芋干为主,年产100余t,产值500万元。平利县泰瑞富硒魔芋有限公司还加工少量粗粉。因为全县魔芋加工跟不上,所以魔芋仍以鲜销为主,县内销量(消费)不足10%,其余销往本市的岚皋、汉滨等县区和湖北等地。
1.2 产业效益
2017年全县魔芋种植总面积2082.0 hm2,魔芋总产量46845 t,总产值约2.5亿元。
1.3 典型调查
①龙头企业 平利大伟绿色农业科技公司在市种业局的支持下,积极发展林下魔芋,现已建成杜仲林下魔芋基地66.7 hm2左右,带动贫困户种植魔芋166.7 hm2左右,公司成立了魔芋专业合作社3个、专业联合社1个,标准化加工厂房即将竣工;平利巴山富硒农业开发公司成立于2017年2月,首期从云南楚雄引种建成优质种芋基地13.3 hm2左右;平利鑫旺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猪—沼—芋”生态模式,建成魔芋规范化基地10 hm2左右,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好路子;平利泰瑞、尚家坝等魔芋加工企业均已形成 “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格局,全县魔芋产业“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模式初具雏形。
②规模种植大户 比较典型的如长安镇双杨村的种植大户胡义和,2011年他在露地玉米套种的基础上,在自家退耕还林的林地试种魔芋获得成功,2012年通过土地(林地)流转,在水磨河连片种植6.7 hm2,并成立了从事魔芋初加工的魔芋烘干加工厂,2017年魔芋种植面积达到33.3 hm2以上。又如三阳镇尚家坝村的刘仁波和刘义哲,种植面积均在6.7 hm2以上,其中刘义哲还兼营从事魔芋初加工的魔芋烘干加工厂,他也是当地主要的魔芋购销商之一。
③典型种植模式 a.在三阳镇广泛推广的槐树林下种植模式,在充分利用遮荫和防病的同时,实现了林地效益增长;b.在八仙和正阳2个镇全面推广的核桃园林下种植模式,即利用八仙、正阳2个镇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的契机,在核桃园套种魔芋,实现了发展产业不争地和单位面积效益最大化;c.平利鑫旺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猪—沼—芋”生态模式,在魔芋栽培空隙覆盖落叶腐殖质,避免了草害、减轻了病害、疏松了土壤、提高了产量。
2 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2.1 缺乏规划引导
魔芋生长对产地环境要求严格,因此在发展区域选择上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就平利县而言,魔芋的优势产区应集中在海拔700~900 m的中高山地区,林下魔芋、间套魔芋可适当下延至中低山地区,还应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种植结构,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但是当前平利县魔芋产业规划工作并未全面展开,魔芋产业发展基本处于自然松散的无序状态,绝大多数生产者都是单家独户、房前屋后,自产自销(食)、小打小闹,生产方式传统,没有科学规划引导、没有形成板块基地、没有凸显区域优势,也没有政策强力支持,发展质量不高,产业化水平较低。
2.2 缺乏龙头带动
长期以来,平利县魔芋产业发展基本处于“两头小”状态,种植基地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品加工简单,经营管理粗放,相对效益不高。魔芋加工厂全部都是初级加工,绝大多数是家庭作坊式生产,加工设施、设备不全,生产工艺落后,从事魔芋专业化生产的企业、专业合作社或民间组织缺失,难以适应市场对生产规模和产品品质的需求。近2年来虽然经过资源整合,培育了几家稍具规模的当地加工企业,但总的来说,一是投资有限,规模有限;二是刚刚起步,发展壮大尚需时日,难以在短期发挥龙头作用。
2.3 缺乏科技支撑
一方面是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支撑体系。目前,全县没有精通魔芋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没有相应的政策、资金和体系支撑,魔芋技术推广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更谈不上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是造成全县魔芋生产发展良莠不齐、整体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是传统技术“沉疴”多,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种子”问题:多数农户都有传统挖大留小、自繁自育的留种习惯,加之种子贮藏技术落后,品种更新速度慢,种性退化严重;二是“肥源”问题:魔芋是“斤产斤肥”作物,对农家肥需求量大,有机肥源建设滞后直接制约了魔芋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两病”问题:全县魔芋“两病”防治技术落后,部分产区发病率高,为害严重,直接挫伤了农户的发展积极性。
2.4 缺乏项目扶持
魔芋种植的一次性成本投入比较大,当前,一是缺乏国家项目支持,虽然当前农业项目很多,但发展魔芋产业的项目基本没有,主要的渠道就是争取到市级园区。二是虽然市级把魔芋产业纳入了考核,但平利县目前还没有将魔芋产业纳入奖补,在实质上仍然属于小众产业。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农户自身有限的资金投入很难推动产业大面积、成规模发展。
3 产业发展出路
3.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发展思路
平利县魔芋产业的发展虽有一定起落,但是土(林)地资源丰富、生长条件好、种植基础好、市场前景好,可充分依托平利县富硒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富硒魔芋产业,有利于平利县城乡统筹发展、农业“双增”和农民增收。因此建议政府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魔芋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全县的优势主导产业,优先发展,优先扶持,特别是要明确发展思路,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引导,有序推进全县魔芋产业发展。
3.2 培植产业龙头,完善产业链条
坚持市场导向,择优引进和重点培育魔芋生产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以有效措施优化生产方式、完善产业链条、加强市场建设,逐步实现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坚持依靠科技出效益,以规模化实现产业化、以产业化推动规模化,实现各生产单元的共同发展。
3.3 加大技术投入,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大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保障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二是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全面改善魔芋生产中的传统技术“弊端”,建立“养殖—沼气—魔芋”生态循环产业体系,实现优势互补,良性发展;三是强化技术投入和创新,突出做好品种更新、种芋贮藏、“两病”防治、肥水配套以及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引进、试验、创新和推广,全面提升平利县魔芋产业的专业化、科技化水平。
3.4 倾斜项目扶持,完善政策配套
积极完善相关政策配套,倾斜项目资金支持,特别是要加大对魔芋加工龙头企业、魔芋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和规模种植户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规划包装一批魔芋产业化项目,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市项目扶持,通过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扶持,推进全县魔芋产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