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ESP研究现状论析与前瞻*
2018-11-15周晓春
周晓春
(安徽新华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一、引言
ESP即专门用途英语,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缩写,指与某一特定行业、学科相关联或与某种特定目的相结合的英语,如法律英语、医学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等。国外有关ESP的研究起源较早,大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相关专家和学者如Barber(1962)、Halliday、McIntosh、Strevens(1964)、Herbert(1965)均对ESP的早期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与ESP有关的研究成果出现了明显增长的趋势,其研究范畴较初期阶段得到了显著的拓展,主要涉及的研究主题包括:ESP教师的素质和能力(Swales,1985)、ESP教师的定位和作用(Hutchinson & Waters,1987;Dudley-Evans & St.John,1998)、ESP教学方法探索(Arani,2005)、多重需求分析(Stapa & Jais,2005)、ESP师资培训(Kone,2007)及ESP教材的研制与开发(Rahman et al.,2008)。经过50多年的发展,国外ESP研究的领域和主题逐渐表现出广泛、多元且相对稳定的趋势,为相关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实践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国外ESP研究专刊(如ESP World、The ESP Journal、The Asian ESP Journal、ESP Today)的陆续创建与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ESP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已基本形成,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已开辟出专属于ESP研究的学术前沿阵地。
反观国内,ESP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最早在语言学界引荐ESP概念的是著名学者杨惠中(1978)。20世纪80年代关于ESP研究的论文则十分少见。到了90年代,国内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但仅仅局限于对ESP理论层面的介绍,如刘润清(1996)、程世禄、张国杨(1995)、范谊(1995),实证研究少之又少。进入21世纪,随着国内众多高校纷纷倡导EGP向ESP的转向,ESP教学亦蓬勃兴起,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数量剧增,且研究领域和范畴呈现多元化态势,代表人物有秦秀白(2003)、蔡基刚(2004)、梁雪松、陈黎峰、陆莺(2006)等。本文通过对近十年(2007—2016)国内有关ESP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研读,从研究热点话题、研究方法、学科领域分布、研究区域分布等方面对国内ESP学术研究的现状展开多维分析,旨在揭示当前ESP研究的总体态势和不足之处,以期为今后国内ESP教学和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与启示。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文章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5个方面,分别为:(1)在2007至2016十年间我国ESP研究呈现何种趋势?(2)十年间我国ESP研究涉及哪些热点话题?(3)十年间我国ESP研究主要采取什么方法?(4)十年间我国ESP研究在学科分布上有何特点?(5)十年间我国ESP研究在区域分布上有何特点?
文章主要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以CSSCI来源期刊(以下简称C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范围,分别以“ESP”和“专门用途英语”为检索词,结果显示2007—2016十年间符合相关检索条件的C刊文献总共89篇。笔者将检索获得的89篇有关ESP研究的论文建成一个小型学术语料库,然后使用自建语料库工具Rebase 1.0提取论文库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丛。通过整理和归并类义词丛或近义词丛,剔除语义模糊的无效词丛,最终获得13条语义清晰并且统计词频在10次以上的有效高频二词丛,据此分析、探讨近十年国内ESP研究的热点话题和最新趋势。此外,笔者通过文献阅读和量化统计,逐步厘清近十年国内ESP研究常用的方法以及在学科领域分布、区域分布方面呈现出的典型特点。
三、分析与讨论
通过对检索获得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当前国际学术界倡导的混合性研究为论证方法,文章将从发展趋势、热点话题、研究方法、学科分布、地域分布5个方面来探析2007—2016十年间我国ESP研究的现状。
(一)ESP研究的变化趋势
据统计结果显示,在2007—2016十年间,基于C刊发表的ESP论文总数为89篇。如图1所示,自2009年以来,国内发表于C刊的ESP论文数量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进一步观察数据发现,近4年(2013—2016)ESP论文的发表总数(49篇)比前6年(2007—2012)的总和(40篇)还要多,增长态势较为明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当前ESP教学和研究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有密切关联。
图1 2007—2016年C刊ESP研究论文数量的历时变化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日益深入,国家和社会对于高水平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空前增长。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要求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既要夯实专业知识,又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功底。鉴于上述社会背景,近些年来,国内ESP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对ESP教学和研究较为关注,普遍研讨的领域包括ESP教学定位(蔡基刚、廖雷朝,2010;杨枫、孙凌,2013),教学模式探究(鲍明捷,2014;刘凌燕,2014),教材开发与建设(葛丽,2012;蔡基刚,2013),师资培养与专业发展(付大安,2016;王宾香,2016)等。需要注意的是,图1的数据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当前国内有关ESP研究的关注度还不够高。尽管近几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以2013年为例,该年份见证了国内ESP研究的热潮),但后续研究动力稍显不足,发展势头不够强劲,高级别学术研究成果的总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ESP研究热点话题解析
笔者将2007—2016年在C刊上发表的89篇有关ESP研究的论文建成一个小型学术语料库,通过自制语料库工具从论文中整理出关键词列表,并且提取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丛。通过合并语义相近的词丛,去除语义宽泛、模糊的无效词丛,按照词频高低顺序排列最终得到13条语义清晰并且统计词频在10次以上的有效高频二词丛,如ESP教学、ESP课程、ESP教材、ESP教师等。诸如此类的高频关键词代表了近十年国内ESP研究的热点话题。如表1所示。
表1 2007—2016年C刊ESP研究热点话题统计
从表1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2007—2016年国内ESP研究在热点话题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
1.ESP教学和ESP课程成为近十年国内ESP研究的最大热点
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宏大背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空前增长。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内众多高校公共英语或大学英语的教学规划和课程体系也需要逐步地修订与完善。纵观国内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EGP向ESP转变的趋势已不可阻挡。传统的EGP课程体系教学周期短,授课内容与专业知识严重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目标情境下使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ESP作为EGP的拓展和延伸,其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些年来,国内外语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针对ESP教学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相关主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如ESP教学模式的构建或教学方法的探索(任荣政、丁年青,2012;王鑫等,2013;张威,2015),ESP教学理念的定位与探新(张海明,2013;孔维晟,2013),ESP教学现状剖析(谷志忠,2012;王丽娟,2014),ESP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刘梅,2013;赵珂、王志军,2015;张海明,2016)等。诸如此类的话题已经成为当前国内ESP领域的研究热点。
2.ESP教材的开发以及师资的培养引起高度的关注
目前,国内ESP教学面临教材匮乏、师资不足的发展现状。通过梳理几大出版社(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近年出版的ESP教材,笔者发现当前国内ESP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无论在内容上抑或在形式上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如定位不准、教材匮乏等,未来ESP教材的编写与出版需要考虑以下三大要素:“准确定位、扩大出版规模、多学科跨领域合作”(刘艳梅、贾彦艳,2014:71)。此外,ESP教材的开发与出版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融入“实用性、开放性、多元性的设计理念”(孙坚,2016:77),从而真正满足学习者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基于需求分析科学编制、定位准确且种类丰富的ESP教材是确保ESP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因此评析国内ESP教材建设的现状、探讨ESP教材编写的原则对完善教材编制体系和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王艳,2011:75-81)。
“ESP是高校英语教学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师资力量薄弱已成为目前制约ESP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任荣政,2013:76)。当务之急便是推动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确保队伍的稳定性和专职性。考虑到我国ESP教学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缺乏理论的支撑与实践的指导(郭燕玲,2012:86-90),因此探究国内外ESP教师教育的现状以及关注ESP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高战荣,2012:85-91)具有现实意义,势必构成未来ESP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3.语料库与信息技术在ESP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学习平台的日益成熟,数据驱动下的学习模式已经成为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基于语料库的非英语专业ESP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比如,“通过建立和运用专业分类语料库,帮助师生突破衔接性教学瓶颈”(单宇、张振华,2011:149),从而实现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学习和专业阶段学习的有机结合;“开发ESP语料库应用软件,运用数据驱动的学习模式促进ESP词汇教学”(张济华等,2009:17),旨在帮助学生提升专业领域核心词汇的学习效率。
此外,“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如慕课(MOOCs)、私播课(SPOCs)、微课(Micro-courses)等,也受到相关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关注。“借助以网络‘慕课’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王守宏等,2015:97),或者是将现代网络技术与ESP课程有机结合,“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别样的交互式平台”(刘欣,2013:114),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英语水平。
4.ESP需求分析研究较为薄弱
一套完整的教学系统或教学模型的开发离不开科学合理的需求调查和目标导向,需求分析被视为一系列后续教学行为或活动的出发点。近几年来,在目标需求分析理论的指导下,国内ESP研究领域的学者对高校ESP教学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比如,从社会需求、专业需求及学生自身需求出发构建ESP教学设计框架(李娜、胡伟华,2014:48-51);从职业需求角度对ESP教学进行需求分析,从而找出现存问题并提出修正建议(郭剑晶,2012:61-64);从经济全球化需求、高等教育国际化需求等视角梳理国内部分高校ESP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蔡基刚、陈宁阳,2013:3-9)。综观十年研究动态,笔者认为,国内有关ESP需求分析的成果数量屈指可数,研究质量有待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系统的文献梳理、深入的市场需求调研以及权威的行业需求分析。
(三)ESP研究方法评析
根据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分类(文秋芳,2004:75-81),笔者将ESP研究方法划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两大类。从表2可以看出,2007—2016年C刊发表的ESP论文总共89篇,其中实证研究论文30篇,占33.7%,非实证研究论文59篇,占66.3%。从数据可以做出初步判断,近十年非实证研究在数量上是实证研究的近2倍。
表2 2007—2016年C刊ESP论文研究方法统计
基于表2中的数据分布,笔者认为,2007—2016年我国ESP研究方法具有如下3点特征:
1.非实证研究占据主导地位
总体来看,观点陈述类的文章最多,占论文总数的32.6%,理论反思和经验总结类的文章各占18.0%和15.7%。经过梳理不难发现,上述三类文章基本上属于专家、学者的观点阐述或ESP教师的教学体会和经验总结,这说明近十年国内ESP研究成果大多数涉及理论层面的思考或经验层面的探讨,既缺乏宏观领域的理论体系架构,又罕见微观领域的剖析论证,难以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
2.实证研究尤其是混合研究数量较少
近十年,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撰写的ESP论文数量只有8篇,仅占论文总数的9.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国内ESP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研究方法、手段和工具并不是十分的科学,研究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学术研究的全球视野来看,当前国际学术界倡导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因此国内ESP学术研究要想达到世界级的科研水准或实现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当前的研究方法。
3.2014年以来,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数量的差距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
如表2所示,2007—2013年,实证研究论文数量为16篇,占18.0%;非实证研究论文数量为41篇,占46.1%。2014—2016年,实证研究论文数量为14篇,占15.7%;非实证研究论文数量为18篇,占20.2%。从对比数据可以看出,自2014年以来,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在数量上的差异越来越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ESP研究的水平有不断提升的趋势。随着近几年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国内ESP研究的成果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四)ESP研究学科分布特点
基于C刊的统计结果显示,2007-2016年国内关于ESP学术研究的论文发表总数为89篇,涉及的学科领域及篇数分布如图2所示:语言学类核心期刊(如《外语界》《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等)发表的论文数量位居第一,多达50篇。教育学类核心期刊(如《高教探索》《中国教育学刊》《中国高教研究》等)排名第二,发表的论文数量为29篇。新闻学与传播学类核心期刊(如《出版发行研究》《科技与出版》等)位居第三,发表的论文数量为6篇。经济学、体育学、综合社科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类期刊各发表1篇。
图2 2007-2016年C刊ESP论文所涉学科分布
通过对统计数据做进一步观察,笔者认为,当前国内ESP研究在学科分布方面呈现出如下特点:(1)语言学与教育学领域在ESP研究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从数据可以看出,在语言学与教育学类期刊发表的ESP论文总共79篇,占发文总量的88.7%,这与当前外语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ESP教学与研究的现状比较吻合(谷志忠,2010;蔡基刚,2013),也反映了语言学和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对ESP教学和研究的重视。(2)形成以语言学与教育学为主导,其他领域略有关注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局面。从图2可以得知,ESP论文的发表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与教育学类期刊,还包括新闻学与传播学、经济学以及体育学类期刊等,这说明了当前国内ESP研究涵盖或辐射的学科领域较为广泛,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日益凸显。随着国家对“外语+专业”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跨学科式的交叉融合研究在未来一段时间势必构成国内ESP研究的一大趋势。
(五)ESP研究地域分布特点
笔者以论文作者发文时的单位所在地为依据,尝试对2007—2016年ESP研究的地域分布特点展开定量分析。相关数据如图3所示:上海地区的ESP论文发表量稳居第一,总数23篇,占比26%;北京地区位居其次,发文数量10篇,占比11%;江苏省排名第三,发文数量8篇,占比9%;广东省位居第四,发文数量7篇,占比8%;全国其他地区发文总数41篇,综合占比46%。总体来看,上海、北京、江苏和广东四个地区的发文总数为48篇,比全国其他地区的发文总和还要多。
图3 2007—2016年ESP研究区域分布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地区ESP论文发表的具体数值,笔者认为当前国内ESP研究在地域分布层面呈现出以下3个特点:
1.经济发达地区对ESP研究的关注度较高
从图3可以看出,上海、北京、江苏和广东四个地区的发文总量达到48篇,占比54%,而这四个地区都是当前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和省份,也是对外贸易和交流最为频繁的区域。众所周知,区域经济的迅猛增长以及商务跨文化活动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市场对“外语+专业”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渴求,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承担着向企业和社会不断输送人才的重大责任,因此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更为重视高等教育在服务本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对ESP研究的高度关注也是顺理成章。
2.经济欠发达地区对ESP研究的接受性相对欠缺
除去上海、北京、江苏和广东,国内其他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罕见ESP研究的相关成果。以云南省为例,2007—2016年该省有关ESP研究的论文仅为1篇;此外,广西、内蒙古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ESP研究的贡献率几乎为零。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落后的省份和地区在ESP研究方面相对滞后,而且研究成果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主要是因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商务跨文化交际不够频繁,对“外语+专业”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相对疲软,从而导致ESP研究的接受性相对欠缺,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3.教育资源的区域分配不均衡
由于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各有差异,对高等教育领域的投资占比各不相同,因此各地教育政策的制定、教学理念的传播以及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也是导致国内ESP研究出现区域差异明显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携手地方高校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消除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理念差缺和资源鸿沟,确保不同区域教育与研究资源的均衡配置。
四、未来研究展望
鉴于上述分析与讨论,笔者认为,未来的ESP研究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设置,积极引入非语言类的跨学科优质课程群,研究重点在于构建以语言类课程为主核,辐射其他专业课程的多模块交叉互动的课程体系;(2)教法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倡导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法改革,改善当前ESP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研究方向从单一片面、占主导地位的课堂讲授式教学逐步过渡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究。例如,慕课(MOOC)、私播课(SPOC)、微课(Micro-course)在ESP教学中的应用,或基于语料库的ESP教学模式构建等;(3)教材开发:加大力度编写、开发或引进优质教材,以期缓解当前国内ESP教材严重匮乏及质量良莠不齐的局面,未来的相关研究将着重探讨教材设计理念、教材质量评估、跨学科多领域合作开发、基于需求精准定位、扩大出版规模等五个方面;(4)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培养模式,拓宽培养渠道,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转型,构建一支语言功底扎实、专业素养过硬的ESP教学队伍;(5)需求分析:基于全方位综合需求分析的ESP研究在国内为数不多,未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今后的研究趋势将逐步从单一化的需求分析转变为多元化的需求论证,了解不同层次的需求(如全球化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自身需求)对ESP未来发展的导向作用,并积极构建适用于当前ESP发展现状的需求分析理论模型。
五、结语
本文梳理并分析了2007—2016年我国ESP研究的发展现状,得出了以下5点结论:(1)近十年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ESP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稳中有增的态势,而且研究的主题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但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2)研究的热点话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ESP教学设计、ESP课程设置、ESP教材的研制与开发、ESP师资的培养、ESP语料库的构建、ESP需求分析等;(3)非实证研究占主导地位,自2014年以来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在数量上的差异明显缩小,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待增强,混合性研究少之又少;(4)相较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等),语言学与教育学更加关注ESP研究的动态与趋势;(5)与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达地区(如江苏、广东)和城市(如北京、上海)在ESP教学与研究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研究成果的地域性差异日益凸显。
总之,ESP教学作为大学英语基础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其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根据近十年国内ESP教学与研究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今后相关研究活动的开展既要注重研究范围的扩展与聚焦,提升研究的科学水平,增强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意识,也要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深入探讨ESP教学服务社会、服务全球化的需求,从而为全面推动ESP教学与研究实现内涵式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