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购物品研发体系构建探析
——以重庆旅游购物品研发为例*
2018-11-15范春
范 春
(重庆工商大学 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重庆 400067)
一、区域旅游购物品研发体系
旅游购物品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在旅游目的地所购买的有形物质产品,又称为旅游商品。区域旅游购物品研发体系包含研发环境、研发主体、研发内容、研发机制、研发流等五大部分。它们相互藕合协作,共同推动区域旅游购物品研发体系稳定、有序发展。
(一)研发环境
研发环境是指区域旅游购物品研发的地域基础条件,包括地理资源条件、地域文化特色、经济技术条件、政策制度、社会环境和研发人才条件。地理资源基础条件是指区域气候、土壤水文和地质等地理环境基础,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的地域特色购物品。如热带地区的水果旅游食品,河流地段的观赏石旅游收藏品,富硒土壤培育出的高品质茶叶购物品等;地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是旅游购物品研发的重要灵感来源,也是区分购物品地域特色的重要标志。西安的兵马俑旅游纪念品离不开西安的秦文化,北京的京剧人物礼品与北京的戏曲文化紧密相关。经济技术条件影响研发产品的生活化和智能性。区域经济技术较为发达,人民对生活品质要求则较高,便捷、个性化和舒适性是其主要特征,该区域的生活类工业品则较为发达,如日本的数码产品、智能马桶盖,法国的香水和时装。区域政策制度强调对旅游购物品研发的政策和制度激励与约束规则,地方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知识产权保护、工商等政策杠杆来刺激与约束研发活动,譬如,我国当前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就为购物品研发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区域社会环境特征主要是指区域人群的价值观,保守型环境则比较注重基本层次的旅游食品研发;开放享受型则比较看中提高层次的生活类工业品、收藏品和工艺品研发。研发人才条件是指区域购物品研发的人才基础,主要包含科技人才、民间工艺者和教育培养研发人才数量和质量,它是区域购物品研发的基础主体。
(二)研发主体
研发主体,即“谁来研发”旅游购物品,包含研发主体数量,类型及其他属性特征。区域旅游购物品研发主体数量越多,则购物品类型和质量则越高,创新性则越强。研发主体类型是研发主体人员的身份特点,一般地,区域旅游购物品研发主体类型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设计人员、旅游购物品企业设计开发人员、民间手工艺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社会个体职业旅游购物品设计人员。研发主体的其他属性特征包含研究主体的文化教育水平、年龄特征、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性格特征、研发工作认知状况等,研发主体的个体属性特征分析有助于深入探讨区域研发队伍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发展。
(三)研发内容
区域旅游购物品类型丰富性、结构合理性、地域特色性等构成评判区域旅游购物品研发内容体系是否良好健全的重要衡量指标。购物品按功能可以分为:生活类工业品,包括化妆品、服装、鞋、包、电子产品等;旅游纪念品,包括带有旅游地文化特色的钥匙扣、宣传册、纪念章等;工艺品,包含编织类、烧制类、雕塑类;旅游装备品,包括旅游帐篷、雨伞、牙膏等;旅游食品,包括土特产、中药材、保健品等。旅游购物品结构是指区域旅游购物品在某一特定逻辑指导下的呈现状态,通常包含时间、价值两类,时间结构是旅游购物品本身所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的时间性,可分为传统旅游购物品、现代旅游购物品和混合型旅游购物品。价值结构是指购物品包含的劳动价值和地域文化价值大小,可分为奢侈品、收藏品、工艺品和普通纪念品、旅游食品。旅游购物品特色主要是指其是否反映和体现地方性,包含地方文化性、地方制造和地方品牌。地方文化性是旅游购物品是否反映出地方独特价值观,譬如广东旅游购物品——“起航”体现岭南文化与大海抗争的拼搏精神,山东旅游购物品——问礼,体现儒家文化发源地特色。地方文化性在旅游购物品上体现还包括地方文化人物及其事件(西安兵马俑和秦始皇铜塑旅游购物品)、地方文化诗词歌赋(江油——李白诗歌纪念杯)、地方民俗特色(贵州苗族——银制品)、地方自然地理特色(如杭州西湖龙井茶叶、云南玉石制品、海南珍珠和椰雕制品)等。地方制造主要是旅游购物品的原产地属性(独特的原材料和原工艺),当然在其他地方也可以购买到如此产品。原产地旅游购物品带给游客比较地道正宗、质量放心和价格便宜的心理感受,因此出现了到日本购买数码产品、瑞士购买钟表、法国购买香水和时装等现象,当然旅游食品中的原产地地理保护标志也体现出这个特性。旅游购物品地方品牌是在旅游地有较高市场认可度的旅游购物品或购物点。如北京前门全聚德的烤鸭制品、天津泥人张的泥塑制品等。旅游购物品的地方文化、地方制造、地方品牌呈现出范围上的由大到小的变化性、难度上的由易到难性,但它们一并构成了旅游购物品的地域特色性。[1]
(四)研发机制
研发机制是区域旅游购物研发的结构性设计和有序、稳定性运行安排的总称。它包含研究动力机制,研发组织平台和运行机制等。研发动力机制是驱使研发主体从事研发活动的因素集合。旅游购物品研发动力包含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内生动力主要是研发主体对研发活动的主观认知状况,通常为物质利益满足、个人价值实现;外生动力在于研发活动市场竞争加剧和庞大的旅游购物品市场需求。研发组织平台是研发主体从事研发活动或研发企业发布研发需求邀约赖以存在的活动机构。按平台存在形式有虚拟性旅游购物品研发平台和实体性平台,前者有职业旅游购物品开发设计者虚拟社团(如设计者之家)、联结设计者和生产者需求的虚拟旅游购物品设计开发信息提供商(如猪八戒网),后者指具有特定办公地点和设备的实体企业或组织,如由旅游局、旅游企业成立的旅游购物品研发中心。研发运行机制是指购物品研发进程中各要素之间的有序协作及自我调控。通常为旅游购物市场旺盛与购物品竞争加剧刺激企业或旅游地产生研发需求,旅游地或旅游企业在研发平台上发布研发需求邀约和规则,研发主体利用此种平台获取研发信息并遵从邀约,在一定时期内提交研发成果,需求企业或旅游地支付研发报酬。在其间,为保障邀约方和应约方权益,平台需要起到第三方作用,在规则制定、合约签定、成果评价、争议调控与裁定等方面保持公正、公开立场(见图1)。
图1旅游购物品研发机制示意图
(五)研发流
研发流是在各研发要素之间流动的各种不同元素,是维系研发体系有机运行的营养因子。研发流通常包含信息流、资金流、人流和物质流。研发信息流按其在研发体系中的流动过程,可以划分为购物品市场信息、企业(旅游地)研发项目信息、平台邀约信息、研发成果验收及转移信息等;研发资金流是研发体系中研发费用的流动过程,包含企业(旅游地)研发启动资金、企业注入平台的保障资金、企业(旅游地)平台众筹资金、首期拨付研发主体资金、成果转移报酬支付等;研发人流指研发过程中的各种人员流动,包含旅游者的购物流动规模及方向、强度,研发主体人员构成及变动,企业(旅游地)与研发主体之间的人员组织形式等;研发物质流则是研发过程中的各主体为研发活动提供的各种物质及信息特征。
图2旅游购物品研发体系示意图
区域旅游购物研发体系中,良好的研发环境为其提供了基础条件,多元化研发主体保障了研发队伍的相对稳定,研发内容多样性、创新性和结构合理性可以更好满足旅游市场需求,进而带来新一轮研发动力;研发机制是促使研发体系有序、持续运转的基石;研发流是贯通整个研发体系的营养因子,它的持续畅通供应保障了整个研发体系的活力和持续性(见图2)。
二、重庆市旅游购物品研发现状及问题
2015年末,重庆市有各级研发主体456家,研发出各类旅游购物品计3385种,实现旅游购物品销售总额95.59亿元,占当年旅游总收入的4.45%。在全国旅游购物品大赛中,重庆旅游购物品曾荣获1金、1银、2铜4块奖牌。在“中国特色旅游购物品评选活动”中,3个旅游购物品获得金奖,2个商品获得银奖。在“中国百佳十强”旅游购物品大赛获得1个“中国十强旅游购物品”、4个“中国百佳旅游购物品”的好成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研究活动仍然存在较多问题。[2]
(一)研发主体较为单一,合作研发意识不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重庆旅游购物品研发机构数量日益增多,研发机构类型日益多元,但研发主体大多为规模较小的旅游食品和工艺品企业,在重庆市旅游局公布的150个特色旅游购物品,118家旅游购物品研发生产企业中,科技类与文博类企业共7家,占比仅为5.9%。联合研发旅游购物品意识不高,合作形式不规范。虽然有永川豆豉食品公司与第三军医大学、四川省调品味研究所,德庄饮食集团与西南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等机构进行合作研发,爱晚亭叶艺坊与长江三峡景区合作,但这样合作的旅游购物品研发企业仅有15家,且大多为旅游食品企业主动请求合作研发,而旅游景区与其他研发机构的合作研发意识不强,导致景区旅游购物品缺乏特色。[3]
(二)研发内容体系不合理,地域文化特色不鲜明
根据重庆市旅游局官网公布的150个重庆旅游特色旅游购物品名单分析,其研发生产的旅游购物品种类有工艺品、纪念品、生活类日用品、旅游食品、旅游装备品等,但79%为工艺品和食品,其中,工艺品占比为15.3%,土特产占比为64%。科技类商品、体现重庆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博类商品、旅游装备商品、生活类工业品较少,旅游购物品出现结构性失衡较明显。此外,具有本地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旅游购物品较少,据重庆商报记者调查,在洪崖洞百业工坊老街、磁器口和洋人街,多家商铺销售旅游购物品大都来自外地(玉石来自云南和缅甸,牛肉来自四川阆中,小饰品来自义乌,陶艺来自北京,漆器来自四川凉山等),本地的仅有不到1/3。[4]
(三)研发创新不够,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纵观重庆市旅游局对外发布的150项重庆特色旅游购物品,其中有21项商品获得中国旅游购物品大赛奖项,占比14%;5项获中国特色旅游购物品奖项,占比3.3%;4项获中国“百佳”旅游购物品称号,占比2.7%;1项获中国“十强”旅游购物品称号,占比0.7%。在国内旅游购物品大赛评比中,创新性和地域性是重要的衡量指标,通过上述分析,重庆旅游购物品研发在创新上还有待大力提高。导致研发创新不够的因素较多,研发投入不足,研发机制不完善,研发人才短缺等都是问题所在。重庆高校中,开设设计类专业有20多所,但却没有一所高校开设旅游购物品设计方向,而服装设计、装饰装潢设计、艺术设计却较多。“懂设计不懂旅游,懂旅游不懂设计”现象导致重庆旅游购物品研发人才极度短缺。
(四)研发动力不足,投机心理强,运行机制有待优化
研发动力机制上,直接原因就是旅游购物品销售收入过低影响研发投入积极性。2015年重庆旅游购物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为4.45%,低于全国旅游购物品销售收入占比3个百分点,过低的销售收入势必催生企业研发投入动力不足。另外研发成果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也会挫伤企业研发积极性;研发投入机制上,政府财政引导性投入对社会带动作用较低,据统计,2015年旅游研发政府投入对市场拉动比仅为0.5,企业研发投入普遍存在向政府“等、靠、要”投机心理。企业研发投入没有形成常态,没有确定合理的研发产出比;企业引资渠道单一,缺乏与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众筹机构等有机衔接,虽然有重庆旅商投资、重庆中旅集团开始股权融资重庆永川豆豉食品公司,力求使其上市融资,但这样的行为却是凤毛麟角。[5]研发运行机制上,重庆旅游购物品研发中心变成了合作高校内部的科研机构,政府每年拨给研发经费,中心自拟购物品项目进行研发,政府有关部门最后评定是否通过鉴定。缺乏与市场对接性,与企业需求匹配性,导致旅游购物品研发仅停留在概念设计或半成品阶段。[6]
(五)人人参与研发氛围不够,研发激励与约束制度设计不到位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时代,人人参与旅游购物品研发应成为一种常态,但政府在营造创新研发氛围和措施上明显不够。虽然设立了旅游购物品研发和营销经费(在重庆市安排的旅游结构调节资金中),但却没有对外公布其总金额数量,也没有对外公布每年的旅游购物品扶持项目和扶持金额,政府引导性激励资金不透明,扶持研发项目缺乏规范化筛选—监督—评估的制度性设计。研发成果转换机制上,研发成果转换缺乏有效对接平台(企业会商、商品价值评估和认证、商品知识产权转移等),无法实现其有效市场价值。研发出的旅游购物品知识产权保护上缺乏有效对策,严重挫伤研发者积极性。
三、重庆旅游购物品研发基本对策
(一)明确重庆旅游购物品研发体系基本目标
以全域旅游为指导,拓宽旅游购物品内涵和外延;以“互联网+”和“四众”建设为契机,拓展旅游购物品研发平台和渠道;以重庆将旅游业建设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导向,立足重庆丰富的旅游购物品资源基础,丰富和完善旅游购物品研发内容体系,创新旅游购物品研发体制和机制,最终构建起结构完备、运行有序、持续高效的重庆旅游购物品研发体系,有力助推重庆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定位目标的实现。
(二)构建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三类研发人才培养体系
旅游购物品研发人才短缺是重庆旅游购物品研发的短板。企业是旅游购物品研发与生产主体,也应是研发的主力军。企业通过设立专项研发经费,组建稳定合理的研发团队,通过传帮带内部培养方式和送出去进修来提高研发人才水平;高校通过设置旅游购物品设计专业,培养既懂旅游同时又懂设计的复合型研发设计人才。可以依托四川美术学院的良好的设计基础优势,开设旅游购物品设计专业。依托各类型研究机构,开展各类型旅游购物品研发设计和培养,尤其是鼓励创意科技研机构进入旅游购物品研发设计人才培养行列。
(三)建立线上和线下两类,专项和综合两级旅游购物品研发平台
两类,指实体旅游购物品研发平台和网络虚拟研发平台。实体旅游购物品研发平台负责全市旅游购物品研发需求调研、研发信息发布、研发团队搭建、研发成果鉴定和遴选、转化。网络虚拟研发平台是连接商品研发需求者和研发者之间的信息平台,通过旅游景区或商业企业的旅游购物品研发需求信息发布,网络研发者通过线下设计和提供样品,信息发布者组织专家或进行市场初检验,以确定是否给予相应报酬。[7]可以与已有较高知名度的重庆本地的网络平台机构——猪八戒网进行合作。实体研发平台和虚拟平台形成线上和线下互补。专项和综合两级是指成立全市级旅游购物品研发中心,同时鼓励组建渝绣、陶器、漆器、工业和玩具类等特色专项旅游购物品专业研发中心,形成一批旅游购物品研发机构。
(四)设立“1+3”旅游购物品研发创意大赛,营造人人研发旅游购物品氛围
设立中国西部(重庆)旅游购物品研发大赛,鼓励和吸引海内外设计研发人才参与重庆旅游购物品设计开发。一方面可以起到营销推广重庆旅游购物品作用,同时也可以发现和挖掘有创意的具有重庆特色的旅游购物品和设计人才。举办全国大学生旅游购物品创意设计大赛,培养和选拔优秀设计人才。举办全国民间艺人旅游购物品研发大赛,激励普通民间艺人的创作研发热情,推动传统手工艺品的升级更新。举办全国工业企业旅游购物品创意大赛,推动日常用品创意开发。
(五)以项目制为导向,平台为基础,拓展多元研发模式
根据旅游企业商品研发项目需求,依托重庆旅游购物品研发平台或专业平台,创新多样化研发模式。重庆旅游购物品研发模式有:一是企业自主研发模式。旅游景区或相关企业通过市场调研,研判旅游者需求,依靠自身人才,自主研发适销对路旅游购物品。二是企业和机构合作研发模式。旅游景区或企业选择适当的研发机构或人员与企业自身研发人员共同组建研发团队形式。三是平台点对点定向对接模式。旅游企业将研发需求发布告知到实体的旅游购物品研发中心平台,平台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定向平台中心资源库里的研发人员或机构,实现点对点接洽、谈判和监督,保障企业研发需求和研发人员各自正当权益。四是网络平台公开招标模式。旅游企业或景区在旅游购物品研发中心平台(网络)发布商品研发的公开招标信息,提供必要的研发基础信息资料,设置将研发商品和研发者的基本条件和要求,研发者按招投标程序进行竞标获得研发资格,签订研发合同,中心平台代为监督合同履行情况。五是网络平台公开募集众创模式。旅游企业或景区在旅游购物品研发中心平台(网络)发布商品研发的公开信息,提供必要的研发基础资料,设置研发商品的基本要求,不限定研发者条件,但设置研发成果提交的最后时限。研发者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提交成果供旅游企业进行专家评选或旅游者评选,择优录用并一次性给予知识产权转移报酬。中心平台作为第三方中介,监督双方合同履行情况。
(六)强化科技类、工业类和文博类商品研发,丰富和完善研发内容体系
结合重庆雄厚的科技资源,尤其是智能制造和生物科技上,加强智能遥控玩具类旅游购物品和成人小型无人机旅游购物品研发。依托太极集团和重庆中药研究院,进行重庆特色中药材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保健类旅游食品;依托汽车和摩托车产业基础,研发摆件类汽车、摩托车模型,益智玩具类工业模型;依托重庆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开发针对儿童的重庆吊脚楼拼接类商品研发、土家族苗族人物玩偶、Q版卡通重庆历史人物摆件等,利用现代科技、创意文化提升现有的旅游食品和工艺品的内涵与档次,基于上述研发,初步形成重庆旅游购物品较为完备的内容体系。
(七)继续推进研发资金、人才、知识产权等政策扶持力度
继续提高市级旅游购物品研发专项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区县设立商品研发专项资金,资助旅游购物品研发项目;引导政府财政资金和市场配套资金有效融合;规范研发资金的监管和效益评估,实行动态研发资金管理制度;利用互联网众筹机制,募集社会资本支持好的创意旅游购物品项目,将好的设计创意转换成现实的旅游购物品。大力鼓励工业企业、文化创意产业、民间艺人等设计人员进行旅游购物品研发活动,给予其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待遇;与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合作,开展旅游购物品研发的知识产权认证和保护培训,增强设计人员的产权保护意识,维护其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