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南地区野生药材青蒿驯化栽培※

2018-11-15杨红旗李春明谭政委余永亮许兰杰梁慧珍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8年11期
关键词:豫南青蒿青蒿素

●杨红旗 李春明 谭政委 董 薇 余永亮 许兰杰 梁慧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 河南 郑州 450002)

青蒿学名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别名臭蒿、香蒿、苦蒿等,为菊科艾属一年生短日照草本植物。药材青蒿为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等功效,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等症,但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我国启动代号为“523”项目大规模筛选、研究抗疟药物。经过无数次失败,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发现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首次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内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在全球推广,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先生2011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近年来,屠呦呦团队深入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对红斑狼疮有独特效果,青蒿素在治疗肿瘤、白血病、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变态反应性疾病等方面也有一些效果。青蒿素类药是我国目前唯一被WHO认可的按西药标准研究开发的中药,但生产几乎全部以野生青蒿资源为原料。世界大部分地区青蒿资源青蒿素含量低于0.2%,不具有工业提取价值。我国是青蒿的最大生态适宜区,青蒿资源丰富,但秦岭至淮河以北地区黄花蒿资源青蒿素含量均低于0.6%,青蒿素高含量资源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分界线以南地区,面积1 540 000km2,占全球分布的77.08%,巴西和美国面积分别为149 000km2(7.43%)和130 000km2(6.47%),越南、日本、意大利、葡萄牙等国有零星分布。青蒿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大的市场。目前青蒿素的生产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人工合成青蒿素尚不可行,但是野生青蒿资源日趋匮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人工栽培青蒿已成为近年来中药材栽培研究热点之一,亟需建立起青蒿高产优质人工栽培技术体系,如何建立起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提高人工栽培青蒿的生物量和青蒿素含量成为研究热点。韦中强等通过青蒿野生与家种的比较试验证实栽培种青蒿干叶产量和青蒿素含量均高于野生,青蒿野生驯化,加强栽培管理可提高青蒿产量和质量。药材青蒿的采收是在青蒿现蕾初期,无法正常开花结果,野生青蒿日趋稀少,人工栽培势在必行。豫南地处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带,其独特的物候条件决定其生物资源丰富。豫南地区是青蒿的重要产区,也是高含量青蒿素青蒿的重要产区,对其野生青蒿种质资源开展驯化栽培,对于我国青蒿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豫南地区气候特征

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公认为秦岭—淮河一线,其南北在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及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的界限和1月0℃等温线的界限,分界线以南降水量大于800mm,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分界线以北降水量小于800mm,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一般结冰。可以说,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暖温带和南方亚热带的分界,是北方干旱、半湿润气候和南方湿润气候的分界,也是北方春旱、夏雨气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气候的分界。豫南地区是指河南的南部地区,跨越秦岭—淮河一线,位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向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是我国南北方的过渡地带,包括南阳市(包括省直管市邓州市)、驻马店市(包括直管县新蔡县)、信阳市(包括省直管县固始县)3个地级市、3个省直管县(市)、27个县、5个市辖区,气候独特。豫南地区的独特气候决定其所产青蒿既可满足作为清虚热药材的需要,也可作为提取青蒿素的基源药材。

2 青蒿野生驯化

2.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青蒿是1年生草本植物,以种子繁殖。植株有香气,头状花序,花全为黄色管状花,外围为雄花,内为两性花,均结实,瘦果椭圆形,无毛,淡绿色。豫南地区野生青蒿10月中下旬种子成熟,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适宜采收种子。我国野生青蒿资源丰富,可以通过驯化野生资源筛选出叶片产量和青蒿素含量高、适合豫南地区的种植优质品种。野生青蒿驯化栽培时,应选择当地分枝多、子叶紧密、植株高大强健、高产、综合抗逆性强、青蒿素含量高的野生品种。

青蒿种子无休眠期,播种前不需特殊处理,适宜发芽温度18~25℃。豫南地区春、夏、秋三季均可种植青蒿,但青蒿是严格的短日照浅根系植物,主根短、侧根发达,喜湿润,忌干旱,怕渍水,光照要求充足,夏季和秋季种植因营养生长时间过短,植株生长无法达到一定的生物量而开花结果,影响药材的产量和品质,豫南地区适宜春季气温10~25℃时播种。青蒿种子瘦果细小,长约1mm,可直播和育苗移栽,生产上以育苗移栽为佳。

2.2 育苗移栽

2.2.1 育苗 青蒿适宜在温暖湿润、通气良好的环境中生长,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疏松、透水性好、排水条件好、背风向阳的田块种植为最佳,地势低洼、土质黏重的田地不宜选作育苗地。豫南地区2月中旬至3月中旬日平均气温稳定达到10℃以上时可以苗圃育苗,苗圃与大田比例大致控制在1:20。苗圃整地前先施入充足的有机肥,翻耕土地,耕细整平,起畦。起畦标准为畦长 15~20m、畦面宽1.1~1.2m、沟宽 0.4~0.5m、沟深 0.15~0.20m,畦沟平直。播种前松土1次,达到畦面土壤细碎平整,将苗床土浇透水,使5cm深的床土湿透,按行距10~15cm条播。青蒿种子细小,将种子和草木灰(细土或细沙)按1:1 000比例拌匀,分畦定量、均匀、重复播种,然后覆盖一层草木灰,播后要浇透水保湿。幼苗长出3~4片真叶时进行间苗,适当拔除过密苗、瘦弱苗、病虫苗、徒长苗和畸形苗,除去混杂其他品种的幼苗和杂草,使幼苗间空气流通、日照充足、生长茁壮。按株距10cm左右及时疏苗,当幼苗长到5~7片真叶时,即可移栽定植于大田内。

2.2.2 移栽 根据青蒿生长习性,移栽田宜选择向阳、土层较深厚、质地疏松、肥力中等以上及保水保肥性较强的沙壤土或黏壤土地块。选好地后,要精细整地,深耕25~30cm,耙碎土块,每公顷施有机肥15000~22500kg或氮磷钾复合肥做基肥,再犁耙1次,使土质松软,细碎平整,土肥混合均匀,最后起畦。起畦标准为畦宽 0.8m,沟达到深而畅,沟宽 0.4~0.5m、沟深0.3~0.4m。当苗龄50天、叶10~15片并带有两个以上分枝时移栽为最佳,适宜的移栽期为4月上旬至中旬,最迟不超过5月上旬。移栽时苗不带土,叶不得卷缩,顺根植入,浇足定植水。选择雨后阴天或晴天下午移栽,栽后浇足定根水。施肥水平高的田块移栽密度为3.00万~3.75万株/公顷,施肥水平中等的田块移栽密度为4.50万~5.25万株/公顷。

2.3 田间管理

移栽7~10天后进行查苗补缺,用小铁铲带土取苗补种,移栽后浇足定根水。适时进行首次中耕,中耕宜浅,植株长大后可稍深。根据植株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进行追肥、浇水及排水,封行前再进行2~3次中耕除草。施肥原则是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氮磷钾结合;基肥不足的地块,适时适当追肥。幼苗时期追施的氮肥可稍多一些,在以后的生长发育期间,磷钾肥应逐渐增加。移栽后7天、1个月和2个月分别进行一次追肥,氮磷钾比例控制为1:2:2,方法是在两株之间挖穴,把肥料放入穴内并覆盖泥土。当植株长至高约1m时摘去顶端0.5cm嫩尖,促进多发侧枝,提高产量。干旱季节适时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雨水较多的季节及时排除渍水,喷施相关药物预防病虫害发生。

2.4 病虫害防治

野生的青蒿病虫害极少,驯化栽培当年一般不需要病虫害防控。重茬田种植时应注意防控根腐病、茎腐病、白粉病等病害及蚜虫、尺蠖、小地老虎等害虫危害。病虫害防治:青蒿病虫害防控以农业防治为主,连续阴雨天时及时排水,药物防治应选用低毒、高效、无残留的农药,可用阿维菌素、蚜虱净或敌百虫等局部喷药防治害虫。

3 采收与加工

青蒿以收获叶片为主,现蕾初期(田间10%植株现蕾)为最佳收获期。根据青蒿的长势,7月20日以后即可采收,9月份以前采收完毕。选择晴天的下午,距地面约30cm砍倒主秆,次日下午收回自然晒干,打落其叶片,叶片继续晒制,直到晒至用手抓有扎手的感觉为止。采收期间遇连续阴雨天,应及时采取烘干处理,防止蒿叶霉烂。采收净叶或带叶的嫩枝阴干或晒干,水分在10%以下,以无枝干、无杂质、无枯叶、无霉叶、香气浓呈青绿橙黄色为佳。一般单产湿青蒿30 000~45 000kg/hm2,折干率为 10%~12%,可产干品 3 000~4 500kg/hm2。

猜你喜欢

豫南青蒿青蒿素
白米青蒿社饭香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任务学习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青蒿素及其类似物抗疟构效关系的DFT研究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豫南春茶
乡野里的青蒿
切莫盲信所谓的“青蒿素食品”
一个青蒿素品牌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