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性护理联合阿司匹林在妊娠高血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作用分析

2018-11-15蔡玉香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31期
关键词:血小板下肢血栓

蔡玉香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临床中常见的血管疾病, 静脉血液在深静脉内非正常凝结, 引起肢体静脉出现高压综合证[1], 是临床妊娠期妇女在围生期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如不能进行诊断和治疗, 多数患者会发生血栓形成后遗症,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的患者还可能会引发肺栓塞, 严重危及患者生命[2]。妊娠高血压孕妇由于机体血压异常波动, 造成血液流变学明显变化, 从而导致深静脉血脉的发生率增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运动性护理能够对妊娠高血压患者产生有利影响。本研究探讨了运动性护理联合阿司匹林在妊娠高血压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作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年龄22~37岁, 平均年龄(27.3±4.3)岁,孕周31~40周, 平均孕周(35.60±1.97)周;对照组年龄21~38岁, 平均年龄(27.5±4.4)岁, 孕周32~40周, 平均孕周(35.70±2.01)周。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过常规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妊娠期高血压, 并且孕妇均进行剖宫产;②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均未发现血栓或血栓形成象征。排除标准:①家属及患者不同意参加研究;②不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③排除合并传染性疾病或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的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静脉血栓形成:孕妇在分娩后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 1次/d, 连续10 d为1个疗程。观察组按以上方法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同时进行运动性护理干预, 运动性护理干预措施包括:①产前进行呼吸运动干预措施:在患者将要分娩前, 护士每天指导患者进行平缓的深呼吸运动,每次连续进行6~8个深呼吸运动, 4次/d。②产前下肢体主动运动措施:护士应指导患者依次进行双下肢主动运动, 双脚趾关节的主动性拓屈、背屈及扇形展开运动;足踝关节主动性环转运动及拓屈运动;指导患者加强腓肠肌的等长收放运动, 膝关节进行适度的屈伸运动, 臀大肌进行主动收放运动[3];患者应独立、缓慢的完成上述运动, 每个动作应连续进行10次, 每天选3个时间点进行。③产前被动运动:护士应协助患者完成双下肢的被动运动。协助者应动作缓慢,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④产后早期运动干预措施:妊娠高血压孕妇因为血液流变学变化显著, 在分娩后应进行早期活动, 主要是活动双下肢, 能够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4]。在患者分娩后, 护士应该加强患者的宣传教育, 改变患者传统的坐月子观念, 分娩后尽早让患者进行运动, 不能一味的强调休息和补充营养。手术后早期, 患者应在2 h后就开始呼吸、咳嗽及双下肢的主动运动;未清醒的患者应在严密护理下进行双下肢的被动运动。分娩24 h后, 患者应早期下床活动, 应循序渐进, 动作迟缓。

1. 3 观察指标 ①血液流变学指标:在干预前后, 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情况, 记录患者的全血高切粘度和血浆粘度。②凝血功能:分别记录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 包括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③计算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全血高切粘度及血浆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两组全血高切粘度及血浆粘度均较干预前降低, 且观察组患者的全血高切粘度及血浆粘度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 且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s, mPa·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s, mPa·s)

注:与干预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全血高切粘度 血浆粘度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0 5.69±0.82 4.11±0.63ab 1.85±0.32 1.49±0.23ab对照组 40 5.72±0.84 5.25±0.62a 1.83±0.34 1.67±0.30a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凝血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凝血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干预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血小板(×109/L) 纤维蛋白原(g/L) 凝血酶原时间(s)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观察组 40 干预前 269.2±46.9 2.6±0.4 12.3±0.5 29.4±4.0干预后 253.2±39.3ab 2.7±0.3ab 12.2±0.4ab 28.2±3.3ab对照组 40 干预前 270.3±47.3 2.5±0.3 12.5±0.7 29.3±4.2干预后 261.1±20.1a 2.6±0.4a 12.3±0.4a 28.5±3.8a

2. 3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无一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对照组患者中有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5.0%;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妊娠高血压是妇女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之一, 其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是高危孕产因素之一。血流凝滞、静脉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妊娠高血压的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以上三大因素[5], 包括:①妊娠期高血压产生的炎性介质和细胞毒性物质增加而诱发血小板凝聚, 使得血流阻力变大;②孕妇在孕晚期时血液中的各种凝血因子会分泌上调, 使得血液的粘度增加, 处于高凝状态;③患者由于生理性基础病变而引起全身的小动脉发生痉挛,血管内腔变窄, 血流阻力变大, 容易引起血管内膜损伤[6];④妊娠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卧床, 运动量急剧减少, 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变慢。以上原因导致妊娠高血压孕妇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 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容易引发肺栓塞, 若栓子较大堵塞肺动脉会导致患者短时间内死亡。阿司匹林是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 在体内分解后生成水杨酸产物, 水杨酸能促使血小板的环氧酶的丝氨酸发生乙酰化而使其失活, 从而抑制了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抑制了血小板的功能, 从而达到抗血栓的作用[8]。血小板在血液中的生存时间大约为7 d, 成熟的血小板没有蛋白合成能力, 环氧化酶失活后不能再进行合成, 口服1次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能够维持5~7 d, 需要等到新生成的血小板进入血液循环后血小板的凝血作用才能恢复[9-14]。阿司匹林可作为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线用药, 进几年来通过运动性护理干预联合阿司匹林预防妊娠高血压患者分娩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得到应用。运动性护理干预是一种非药物手段,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下肢体的血液循环。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 干预前, 两组患者全血高切粘度及血浆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两组全血高切粘度及血浆粘度均较干预前降低, 且观察组患者的全血高切粘度及血浆粘度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 且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无一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对照组患者中有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5.0%;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通过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进行产前呼吸运动干预措施、产前下肢体主动运动措施、产前被动运动、产后早期运动干预措施等运动性护理干预措施,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 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猜你喜欢

血小板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手工浓缩血小板过滤白细胞的临床意义探讨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手工浓缩与单采血小板在急诊患者中输注的疗效比较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