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传统与新型抗癫痫药物对新诊断癫痫患儿血清尿酸水平影响
2018-11-15郭丽冰聂文静杜韵华卢惠娴吴伟博吴嘉颖
郭丽冰 聂文静 杜韵华 卢惠娴 吴伟博 吴嘉颖
儿童是癫痫的主要发病人群, 癫痫的发病人群中, 超过60%的患儿在儿童时期起源。当前临床对于癫痫的治疗主要选择药物治疗, 必须将癫痫发作完全控制后3~5年才可以逐渐减少剂量一直到停药, 部分难治性癫痫患儿必须终生服药治疗稳定病情[1,2]。不过因为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长期服药会对其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因为大多数抗癫痫药物的排泄都是经肾脏完成, 而儿童的心肝肾脏器功能还未完全成熟发育, 所以肾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3]。本研究具体分析传统抗癫痫药物、新型抗癫痫药物治疗新诊断癫痫患儿对其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 客观反映对肾功能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98例新诊断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临床癫痫的诊断标准, 且均为新诊断癫痫,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男28例, 女30例, 平均年龄(7.30±2.58)岁, 平均病程(0.67±0.31)年;对照组男19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7.87±2.80)岁,平均病程(0.94±0.51)年。所有患儿均排除营养不良、肝肾功能损害、遗传代谢疾病, 排除入组前尿酸明显升高, 均经患儿家长同意参与本研究。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儿接受传统抗癫痫药物治疗, 选择的药物包括丙戊酸钠、卡马西平, 其中卡马西平剂量为10~20 mg/(kg·d)。另外丙戊酸钠起始剂量为20 mg/(kg·d), 如果患儿癫痫未发作, 继续维持这一剂量治疗;如果癫痫仍继续发作, 继续增加剂量, 每周增加剂量5~10 mg/(kg·d), 一直到可以控制癫痫发作, 最大剂量≤30 mg/(kg·d)。两种药物均持续服用6个月以上。
1. 2. 2 观察组 患儿接受新型抗癫痫药物治疗, 选择的药物有拉莫三嗪、奥卡西平、托吡酯, 其中奥卡西平初始剂量控制在5~10 mg/(kg·d), 间隔5~7 d增加剂量5~10 mg/(kg·d), 最大剂量控制在20~40 mg/(kg·d)。拉莫三嗪初始剂量0.15 mg/ (kg·d),2次 /d, 间隔 2周加量 0.3 mg/ (kg·d), 维持剂量 1~5 mg/ (kg·d)。托吡酯初始剂量2 mg/ (kg·d), 2次/d, 每周加量1 mg/ (kg·d),直至3~6 mg/ (kg·d) 的维持剂量。全部药物均持续服用6个月以上。全部入组患者均接受单药治疗。
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患儿血清尿酸水平,于患儿安静、空腹状态下采集3 ml血液作为标本, 使用比色法测定, 使用西门子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尿酸的正常参考值在170~430 μmol/L。高尿酸血症标准:血清尿酸水平 >440 μmol/L。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及高尿酸血症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临床控制:患儿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之内癫痫未继续发作;显效:患儿治疗结束后6个月癫痫发作频率下降>75%;好转:患儿治疗结束后6个月癫痫发作频率下降50%~75%;无效:患儿治疗结束后6个月癫痫发作频率下降<50%。总有效率=临床控制率+显效率+好转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接受新型抗癫痫药物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7.9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尿酸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尿酸水平均有升高, 对照组的总血清尿酸水平为(355.27±85.26)μmol/L, 高于观察组的 (285.08±70.2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高尿酸血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高尿酸血症4例, 对照组9例, 观察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6.90%, 低于对照组的2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比较(±s, μmol/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比较(±s, μmol/L)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比较, a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6个月 t P观察组 58 258.79±53.93 285.08±70.27a 2.09 >0.05对照组 40 279.25±61.05 355.27±85.26b 4.58 <0.05 t 1.75 4.45 P>0.05 <0.05
表3 两组治疗后高尿酸血症情况比较(n, %)
3 讨论
以往研究发现, 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奥卡西平等抗癫痫药物使用后可能导致患儿出现间质性肾炎等高敏反应综合征, 不过也发现这一高敏反应是出现在抗癫痫药物服用后的1~8周, 而对于长期使用后是否会对患儿造成影响, 还缺乏大量的研究。研究证实, 如果饮食条件恒定, 则血尿酸水平升高会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增加以及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4,5]。尿酸是食物嘌呤分解代谢或者机体本身分解代谢出现的产物, 大多通过肾小球滤过, 其中90%以上又重新被肾小管吸收, 如果不考虑外源性尿酸干扰这一因素, 则肾小管重吸收功能、肾小球滤过是影响血清尿酸水平的重要指标, 所以, 通过测定血清尿酸水平能够对机体肾功能损伤情况进行准确评估[6-8]。
本研究对照组应用的丙戊酸钠属于第一代应用广泛的抗癫痫药物, 疗效确切。不过临床实践也发现这类药物会有比较明显的不良反应, 尤其是儿童癫痫患儿机体耐受性差。观察组应用的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的第二代新型抗癫痫药物。针对部分性发作患儿奥卡西平可以作为良好的添加治疗药物,并且这一药物的耐受性良好。研究显示, 托吡酯的长期保留率较传统抗癫痫药物更高, 另外应用的拉莫三嗪治疗癫痫不仅具有良好疗效, 同时治疗安全性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当,提示在有效性方面传统药物与新型抗癫痫药物相当。观察组治疗后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新型抗癫痫药物在保证相当疗效的基础上, 可以减小血清尿酸水平的波动, 有助于降低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提升治疗安全性。新型抗癫痫药物能够减少高尿酸血症发生率, 原因是由于其不会明显影响患儿肾功能, 故不会明显减少排出的尿酸量, 因而有助于控制患儿尿酸升高幅度, 减少其发生率。提示传统抗癫痫药物对患儿尿酸影响较大, 主要表现为尿酸升高。
另外, 目前癫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近年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在癫痫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许多学者采用降尿酸药物别嘌醇作为附加治疗难治性癫痫取得良好效果, 也说明升高的血清尿酸可能参与了氧化应激过程[9,10]。
综上所述, 新型抗癫痫药物治疗儿童新诊断癫痫的效果与传统抗癫痫药物相当, 但能够减轻肾功能损伤程度, 降低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 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