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做托起明天希望的人
——浅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与体悟
2018-11-15赵静
赵 静
“中国梦”是近几年流行的热词,人人耳熟能详,但又有几人能理解它的内涵呢?几番思索,我觉得中国梦简而言之就是要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我要为“中国梦”的实现如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而教育的主体则是这群如花似火的青少年,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青少年的比拼。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就提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里的少年并非心理年龄,而是指敢于打破陈规,破旧立新,愿与祖国共存亡的有志青年。而我正是这些意气风发,青春激昂的少年精神的引领者,我要用知识来武装这群可爱的少年,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提升他们的修养,坚定他们的意志,让他们走上社会,真正成为一个甘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心效力的热血青年。而要教育他们,我不能空洞的说教,需要身体力行,让他们从我的言谈举止中耳濡目染,从而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是我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该坚守的道义,我要用双肩扛起这份责任,我要做托起明天希望的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理当义不容辞的去遵守,去弘扬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立德树人的荣誉感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对于自身及国家未来发展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态度,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德莱赛说“理想是人生的太阳。”苏格拉底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斯大林说“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科学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引领社会发展的旗帜;也是引领广大教师传播文明、立德树人的指路明灯;更是教师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源泉。
理想信念源自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崇高性。在如今物欲横流、喧嚣浮躁的社会中,有人因为无法抵御金钱、名利的诱惑而误入歧途,甚至深陷囹圄。带给家人无尽的伤痛,也让自己堕入深渊,人生黯淡无光。这些都是因为缺乏理想的指引,或者说理想不够崇高,总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相联系。就此而论,教师理想信念要坚定,就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有了目标,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不断进行自我挑战。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人就会像添足燃料的船舰,迎着激流险滩,劈波斩浪地勇往直前。只有牢固树立起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才能获得强大而持久的前进动力,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没有理想信念,没有对教育的激情,岁月就会在庸碌中度过,生活也会变得枯燥而无味,教育也会就此终结。每一位有信仰的教师都不会让自己的生命如此度过,所以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守自己对于教育的热情,这样的人生才会变得绚烂夺目,立德树人的荣誉感也会与日俱增。
二、秉持“学高为师”的理念,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教师只有始终坚持“学不可以已”的理念,并且努力地身体力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无愧于人师,这正是所谓的“学高为师”。学生们也会在教师的耳濡目染中崇拜教师,爱上教师,进而爱上学习,这是教师爱岗敬业的表现,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之所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刻领会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三、坚持修身立德,增强为人师表的使命感
中华五千年文明,一直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人们经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诗句来描绘教师的默默奉献,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来表达对教师的无限崇敬,用“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工程师”来颂扬教师的高贵品格。我们的广大教师、辅导员长期以来,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认真负责,以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师职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为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但是,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也确实存在着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教师因一己之私而懈怠于教书育人,工作热情不高,消极情绪溢满胸中,常常于言谈中流露出不满社会,消极怠工等情绪,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虽然这样的老师人数非常少,但负面影响却非常大。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教师的修身立德迫在眉睫,并且要持之以恒。
[1]张凤.大学生和年轻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2]王学俭,李东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