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是中国道路走向光明未来的价值保障
2018-11-15薛圣娴
薛圣娴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马克思对共产党核心价值理念的这一经典表达,不仅展现了人民至上的共产主义理念,也为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终极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道路,虽然秉承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中国特色性,但其基本指导思想从来没有脱离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民至上不仅永远是其核心价值理念,也是中国道路建设的路线方略。所谓中国道路核心价值理念,就是指人民至上思想始终贯彻在中国道路建设的方方面面,既保障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向,明确中国道路的价值取向,也验证中国道路的理想信念,保持中国道路的生命活力。
一、人民需要是确立中国道路发展方向的定向标
中国梦承载了千百年来人民的殷切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作为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也即是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路径。道路决定命运,发展导向影响道路的进程。中国道路的坚持与发展,中国梦的落实和实现又必然离不开正确发展导向的指引。中国道路建设之所以离不开正确的发展导向,是因为只有坚持正确的发展导向才能明确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向,确保中国少走弯路,不走邪路,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迈进。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保障,也是其本质要求。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中国道路建设需要确立的正确发展导向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离不开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国价值,即将人民需要确立为中国道路发展方向的定向标是中国道路建设必然选择。
将人民需要确立为中国道路建设的目标导向,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必然性。一方面,人民需要可以成为中国道路的目标导向。就中国道路的历史发展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共享经济方兴未艾,移动支付深入普及,人工智能遍地开花等等,这些都是发展中国道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要的结果。换言之,人民需要始终能够科学、准确和有效地引领中国道路的前进方向,它可以成为中国道路的目标导向。人民需要应该成为中国道路的目标导向。另一方面,人民需要也应该成为中国道路的目标导向。就中国道路的理论发展而言,这是由党的宗旨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价值应该是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的需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期贯彻党的宗旨,就是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实现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期盼这一人民需要。中国道路是关系中国人民福祉的社会发展道路,人民需要应该成为中国道路的目标导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需要作为一个重要的判断,为新时代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才能真正将人民需要落实成为中国道路的发展目标,需要落实到人民的具体需要中去,关注解决人民关注的问题,例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创造力;完善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建设,对农村、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做到精准帮扶,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好以人民需要为中心的发展。于此同时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是落实人民需要成为中国道路建设发展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保证人民需要成为中国道路发展目标的重要法律保障。坚持依法治国战略,全面推行法治中国建设的同时,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让法律成为每个当权者头上悬着的利剑,使他们自觉遵法、守法,永远谨记自身肩负的责任,让人民至上的理念在心中扎根,让中国道路的未来更加美好。
二、人民满意是检验中国道路正确与否的试金石
中国道路是党和人民经过长期艰难摸索出来的一条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苏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党和人民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符合中国国情的、符合人民意愿的、唯一且正确的道路。作为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利益至上,只有真正做到人民满意,维护人民的利益,才能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才能打开中国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中国道路建设发展也只有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使人民满意,才能展现出人民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人民当家做主的优越性。换言之,人民满意是检验中国道路正确与否的试金石,是验证中国道路合理与否的价值遵循。
将人民满意确立为中国道路正确与否的试金石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道路是社会主义性质国家改革的一次伟大尝试,既没有可循的历史经验,也没有现成的理论体系可以用来指导,中国道路是不同于其他国家、其他形式、其他方向,因而,中国道路的推进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就会出现分歧和不同的声音,就会不明结果的尝试。想要确保中国道路在不同的声音中找到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进路,保证中国道路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人民满意是最好的解答。另一方面,用人民满意确定中国道路的正确性是重要的。以前中国道路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民的需求也变得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党和国家要全面分析和把握人民需要,就必须要知道人民的态度,要明确的知道人民是否满意,只有确保人民满意才能证明发展决策是可行的、正确的,才能使中国道路走在正确的轨道。
中国道路建设的前进方向正确与否离不开人民满意这块试金石,要确保人民始终对中国道路建设保持满意,离不开有作为政府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为了人民,并把实现人民需要作为中国道路发展目标,把人民满意作为中国道路的检验标准,来保障人民的权益的到充分的发挥。在把握了前进大方向的同时,党和国家更应注重人民需要问题的解决,“精准”解决各种地方上的疑难杂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需要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新期待,要想人民满意,就需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把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人民需要的实际行动中去,例如,解决上学难、买房难、看病难、就业难、食品不安全等问题,让人民在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得到满足,并且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会让人民享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够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从而推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行。
三、人民拥护是保持中国道路继续前进的源动力
回顾中国道路一路有条不紊地走来,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和不可想象的成就,是因为中国道路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敦促其前进。失去了动力,改革就无法推行,中国道路的发展需要动力。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在“人民至上”的中国道路核心价值理念中,人民就是中国道路继续前进过程的力量根源。中国道路发展的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分享的是人民的发展成果,维护的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需要为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人民满意验证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成果,人民拥护则为中国道路发展带来了动力。
中国道路的持久发展需要人民拥护,它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体现人民的利益,中国道路得以继续前进,需要以人民拥护作为其发展导向的源动力。一方面,人民作为国家建设的主体,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人民只有在中国道路建设中时刻保持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并自觉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道路建设才能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中国道路保持继续前进离不开人民拥护,人民拥护为中国道路注入了感召力、生命力和影响力,这是人民自觉拥护的结果。换言之,中国道路的发展与人民拥护是息息相关的,得到人民拥护才能充满活力。
中国道路继续前进,就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出现新问题和新矛盾,只有基于人民需要的实践活动才能使人民满意、人民拥护从而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才能解决道路前进中的新问题和矛盾。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中国道路合适不合适,也只有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保持中国道路不断前行是一项长远艰巨的任务,人民是否拥护是判断中国道路建设能否拥有持久生命力的标准,中国道路继续前进需要人民增强对中国道路建设的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即人民对建设中国道路的自信。同时,党在中国道路建设的方方面面中始终贯彻“人民至上”思想,人民拥护作为“人民至上”核心价值理念的理论表达,应该把人民拥护这一源动力发展为建设中国道路的优势之一,以保持中国道路的生命活力。
四、人民期待是坚持中国道路矢志不移的沃土情
中国道路是人民的选择,熔铸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家繁荣富强的热切盼望,中国人民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是一脉相连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中国道路的完成离不开共同理想信念的支撑,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的进程中选择了民之所盼的中国道路;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用人民的理想信念作为中国道路的支撑;而在未来的历史创造中,“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所以作为人民期待的中国梦必然也会指引着中国道路的前进方向,让中国道路焕发活力,永葆生机。人民的期待也必然给予党为之奋斗的动力,人民期待的结果也会是中国道路的最终走向,人民期待是坚持中国道路矢志不移的沃土情。
人民期待是矢志不移地坚持中国道路的情感支撑,无论在探索、开辟或者是发展阶段,这都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道路前进的内在力量。一方面,中国道路的发展需要人民期待的支撑。随着中国道路探索的逐次递进和深化,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期待演化出推动中国道路前行的内生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中国道路植根于人民期待。回首过去,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国梦的目标,然而对中国道路的摸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民群众先后分别对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这是时代的体现,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求,更是人民期待的实现。中国道路在人民的期待中孕育而生,并需要人民期待的力量支撑。另一方面,人民期待也是中国道路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出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的符合人民需要,为人民所期待的多项改革举措,为中国道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国道路的举措总是致力于解决人民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朝向人民期待的方向来进行改革的,这样的道路是值得人们信赖并充满信心的。在热切希望复兴中华民族的坚定理想信念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中国道路能够实现人民的期待,并把人民期待视为最终走向。
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道路发展的需求,也是实现人民所追求的共同理想信念的保障,只有坚持了以为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使中国道路得到人民的拥护,让人民群众对中国道路充满期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优化,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经济发展是中国道路发展的重要部分,中国道路的稳步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保障、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趋势才能使人民真真切切地看到希望,实实在在得感受到中国道路的切实可行,才能维系人民对坚持中国道路矢志不移的情怀。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推动中国道路建设的一个不可获取的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道路的行动向导,也是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撑,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了中国道路的时代体现,高度凝练了人民群众对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美好追求,加强了人民群众对民族的认同感,笃定了对中华文明复兴的理想信念。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人民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为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3]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