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和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
——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例
2018-11-15周俊屹
周俊屹
该书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真实写照。从不同的阶层人物视角,透过近半个世纪来还原习总书记青年时期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在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时代。而每个人青春时代的重要性体现在正确的人生观、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知识的渴望。在后来的过程中拉开差距也意味着对上述要求的积淀和坚持。习近平说过:“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15岁的习近平与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及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一起扎根陕北。他们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生动再一次为我们当代青年,特别是青年教师上了一堂意义深刻之课。
一、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句话是出自和习近平一起插队的知青戴明。戴明说:“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当时,我并不觉得什么,现在想起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感同身受。在每天认真为学生上好课的同时,我将读书、学习来作为提高、充实、巩固自己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保证。当前学习和生活环境是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条件,二者是无法相比较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愈好,就应该珍惜和渴望来之不易的环境,就应该渴望努力工作,勤奋学习。同时就更应该抓住时代赋予青年的大好时光,学习习总书记在青年时期多读书、勤思考。
二、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初入农村,习总书记将理想热情投入到农民当中去,他在插队时就说自己“是个普通农民”,而没有自称“知青”,但是拥有热情往往是不够,有时还得不到支持和肯定,甚至还受到漠视和怀疑。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他先后写过八份人团申请书、十份人党申请书。面对无奈的现实,他没有消沉,没有放弃,有一颗忍受挫折的心与卧薪尝胆的毅力,显现出比同龄人更旺盛的刻苦学习精神和拼搏奋进的顽强意志。这也是很多人眼中那个青涩的习近平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群众眼里“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一心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领路人。正是心怀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身处为人师表的我同样应该学习习总书记这份质朴的信念。多少我党历史伟人就在青年立下志向,周恩来那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就是从青年时期发出的志向。
“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这些朴实的语言中透露出,习总书记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坚定了理想信念同时真扎实干,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了良好的模范。这也是习总书记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作为刚从高校毕业走入工作岗位的我,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三、追求敢于担当与吃苦的精神
荀子曰:“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困境和艰难面前,在七年的困苦知青岁月中,在历史的大时代背景下。青年的习总书记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他自己曾回忆说:“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好把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些艰难困苦不仅锤炼了他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还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从日常教学着手,提前认真备课,在课上无私传授,课下辅助学生学习。将学生的日常管理规范纳入对自己的量化考核,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这段知青岁月,不仅使我受到深刻的党性教育和道德熏陶,还有助于我加深认知和理解、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的“夙夜在公,勤勉为民”。我深知简短文字并不能阐释习总书记的深刻教导,但我相信将上述认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来指导自己实践工作。
[1]邱然,黄珊,陈思,等.“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上、下)[N].学习时报,2016-12.
[2]本报评论员.《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面给青年人的镜子[N].光明日报,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