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团建设机制、管理模式和创新策略研究
2018-11-15刘志峰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刘志峰 赵 岩/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社团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社团建设、管理和创新是高职院校社团发展演化的内在要求,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到高职院校社团持续发展和有序演化。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社团建设机制、管理模式和创新策略等问题展开探讨,旨在为高职院校社团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的主要机制
(1)管理机制。高职院校社团建设是一个动态复杂的有机过程,这个过程涉及诸多内容、要素和环节。每个内容、要素和环节都需要认真对待和仔细处理,这是因为各个方面的特点和要求都有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得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离不开构建一定的管理机制。构建管理机制首先要根据高职院校社团建设实际,明确管理理念和管理目标,从根本上保证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的内在要求;其次要基于管理理念和管理目标,结合管理对象,合理选择管理手段,保证高职院校社团建设过程有效开展;最后要灵活应用管理策略,高职院校社团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策略。初创期的高职院校社团建设重点集中在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发展期的高职院校社团建设重点集中在特色活动的培育,成熟期的高职院校社团建设重点集中在经验方法的总结推广。
(2)创新机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增强高职院校社团的竞争优势,提升高职院校社团的发展水平,实现高职院校社团的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离不开创新机制的合理构建,这是因为创新是任何一个组织实现发展的永续动力。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的复杂多变,决定了创新机制构建过程中绝不能够忽视对创新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手段等方面内容的统筹考虑。同时,更不能够忽视对高职院校社团建设主体的创新素质和能力的积极培育。培育社团建设主体的创新素质和能力不仅要培育社团建设主体的创新精神、创新理念,也要使得社团建设主体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手段。只有社团建设主体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手段,才能够锻炼创新能力,保证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的持续发展。
(3)激励机制。激励是管理者综合应用各种管理手段,基于被管理者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的核心作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其显著特征是内在驱动性和自觉自愿性。从构成上来看,激励包括动机、需要、外部刺激和行为等要素,这些要素组成激励过程。高职院校社团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管理者的前赴后继和不断开拓,同时也需要广大社团成员积极性和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因此,构建激励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激励理论的一般原理,高职院校社团建设激励机制的构建必须要充分考虑被激励者的需要,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激励举措来不断调动被激励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被激励者的聪明才智,进而实现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的预期目标。
(4)评价机制。由于高职院校社团建设具有成本性,加上人财物资源具有一定的价值性和稀缺性特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能够忽视对社团建设成效的评价。同时,实现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目标也需要及时开展建设成效评价。通过评价发现高职院校社团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进而推动高职院校社团建设过程有序开展。不仅如此,建设成效评价还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建设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高职院校社团建设主体之间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培育高职院校社团建设文化,提高高职院校社团建设水平。此外,构建高职院校社团建设评价机制还应该重视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手段和评价反馈等方面的内容。
二、高职院校社团管理的基本模式
(1)特色导向型。高职院校社团类型多种多样,不同地域、性质的高职院校在社团类型上也各有差异,例如综合类高职院校其社团类型较为广泛,具有行业背景类的高职院校其社团类型多反映行业特征。不论是综合类的还是行业背景类的高职院校,通常都具有一些特色社团,这些特色社团在引领学校其他社团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对于这些特色社团,高职院校社团管理主体要着力提高社团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增强特色社团在引导学校社团发展走向方面的作用,着力提升高职院校社团管理水平和发展实力。
(2)重点培育型。重点培育型管理模式,除了包括特色导向型社团之外,还包括一些具有培育潜力和发展前景的社团,例如创新创业类社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书会、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社团,这些社团不仅符合目前社会发展主流态势,还紧贴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实际。对于这些社团的管理,必须集中力量和资源,重点加强培育。通过培育使得这些高职院校社团发展为特色导向型社团。在重点培育过程中,要采取对标培育的方式,从国内同类院校中对标高水平的社团,寻找差距,聚焦不足,全力培育高职院校社团的吸引力。
(3)学校引导型。高职院校社团成员的加入具有高度的自愿自觉性,即高职院校学生可以不受任何外部力量的左右而自愿自觉地加入任何一个社团组织。同时,也可以选择放弃某个社团组织。特别是对于一些新成立的社团,由于其影响力不足,很多大学生对其的认识和理解不足,难免产生吸引力不强的问题。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社团管理主体广泛发动教职工力量,积极宣传社团,提高广大学生对社团的认可,帮助社团摆脱初创期的成长困境。此外,学校引导型管理模式还应该体现在高职院校对社团内部管理方面的积极引导,例如增派优秀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选派优秀学生干部担任社团骨干。通过多层面的积极引导来提高社团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
(4)合力提升型。虽然高职院校社团隶属于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但是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交往空间的无限扩大,高职院校及其社团更多处在一个复杂多元的环境系统中,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社团管理者在推动社团建设发展过程中不能够仅仅依靠高职院校内部力量,还应该合理利用高职院校外部力量,使得高职院校内外部力量形成有效合力,确保高职院校社团管理的有序推进。因此,我们可以将这种管理模式称之为合力提升型模式。当然,我们必须警惕一些境外不法组织、力量利用支持高职院校社团管理、建设的机会,来向高职院校学生渗透西方社会思潮,进而达到抹黑中国共产党领导形象、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凶恶目的。
(5)自我成长型。任何高职院校社团都是由特定的学生组成的,这些成员可分为社团管理干部和社团普通成员两部分群体。不论是社团管理干部还是社团普通成员,都具有一定的品德素质、知识基础、能力条件。如果某个社团的管理干部和组成成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较高,那么这些社团可以在高职院校的积极引导下,实现自我成长。这种管理模式可以称为自我成长型模式。自我成长型管理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社团管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比较高,除了具备一般的素质能力外,还应高通过学习不断获得社团管理知识,通过实践不断提高管理技能。借助学习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快速提升高职院校社团自我成长的能力水平。
三、高职院校社团创新的策略体系
(1)理念创新是先导。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理念有助于主体形成合理的实践,而深入充分的实践又有助于理念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社团创新作为社团建设、管理实践的升级,更离不开理念的正确指导。理念的形成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实践的不断变化又促使理念的不断变化,甚至是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是高职院校社团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忽视理念创新就不会形成高职院校社团的手段创新、方法创新、活动创新、制度创新和评价创新。理念创新主要指高职院校社团管理者、社员的认识、观点和思想的创新。实现理念创新不仅需要不断打破高职院校社团管理者、社员的已有认识和观点,更需要树立适应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管理发展实际需要的思想。
(2)手段创新是关键。在理念创新的指导下,高职院校社团创新主体要结合社团创新实际,灵活使用多种手段积极开展社团创新活动。这些手段可以是创新建设机制层面的手段,也可以是创新管理模式层面的手段。不同层面的手段具有不同的使用条件。不同的使用条件决定不同的使用要求。可以说,手段创新是理念创新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活动创新的有效载体,是连接高职院校社团理念创新和活动创新的重要桥梁,在高职院校社团创新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手段的影响程度,可以将手段创新划分为突破式手段创新和渐进式手段创新两种,前者是指能够打破陈规,改变以往,实现高职院校社团跨越式发展的手段;后者是指能够引起高职院校社团不断的、渐进的、持续的发展创新。
(3)活动创新是实质。活动是高职院校社团的生命力。没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必然形不成吸引力强、辐射力强的高职院校社团。现实中,如果始终固守着一些失去时效性和实效性的活动项目,高职院校社团会失去吸引力。这是因为没有吸引力就没有广大高职院校学生的认可和参与,没有广泛认可和积极参与就没有高职院校社团的持续生命力。因此,高职院校社团创新主体要围绕社团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进行创新。活动内容创新应该体现活动的时代性、教育性和价值性,活动形式创新应该体现活动的认可性、参与性和可接受性。活动内容创新决定活动形式创新,活动形式创新又会推动活动内容创新。
(4)制度创新是根本。与社团建设和管理类似,高职院校社团创新也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相应的制度规范和约束。但是,社团创新又具有较强的变化性,这就要求社团创新主体要根据社团创新实践要求来适时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来不断规范和约束创新主体的行为和心理,使得不同创新主体能够紧紧围绕于高职院校社团创新目标上,积极发挥各自的智慧才能,不断促进高职院校社团创新发展。可以说,制度创新是高职院校社团创新的根本。只有制度创新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高职院校社团创新实践的有序开展。实际上,制度创新也会逐渐演变成高职院校社团的文化创新。
(5)评价创新是保障。高职院校社团创新不仅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人财物资源投入的过程。如前所述,高职院校社团创新具有成本性,需要及时总结人财物资源产生的效果。同时,高职院校社团创新总体目标实现也需要进行阶段目标评价。经过各个阶段目标评价来逐步实现总体目标评价。评价创新是指高职院校社团评价原则、方式、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高职院校社团评价原则创新主要指社团评价基本遵循的创新,例如系统性、整体性、客观性、科学性等原则。评价方式创新主要指社团评价方法手段方面的创新。评价机制创新主要指社团评价运作机理的创新。多层面的高职院校社团评价创新能够有效保障社团创新实践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