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跨文化传播过程的生态性解读
——以《茶经》翻译为例

2018-11-15王文权

戏剧之家 2018年16期
关键词:茶经模因典籍

王文权,姜 欣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4)

一、引言

在哲学原理的关照下,万事万物都具有相通性。本文拟从近代生物的发展和翻译理论的发展作一对比,以《茶经》的翻译为例进行解读,探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借鉴和互通互融。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学说,以自然选择为核心,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代基因学的诞生,为此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和翻译学都有影响。模因论就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并被应用到翻译中,生态翻译论也是受此启发,本文将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来对比解读典籍翻译。

二、基因论下蛋白质合成与模因论下的典籍翻译对比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新理论,它将进化论中的“基因”概念互文修订到人类文化研究领域,用于解释文化的进化规律。模因是文化模仿单位,模因通过模仿和复制在人的大脑之间相互传染而进行传播(Dawkins,1976)。这个过程和基因的复制传播非常相似,基因是在细胞中实现,机体间传播。Chesterman把有关翻译的概念或观点及翻译理论统称为翻译模因,翻译理论的进化本身就是翻译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的结果。翻译模因库中存在大量的翻译模因,有些翻译模因由于不能得到普遍接受而消亡,另一些翻译模因则流行一时而最终被新的模因集合所取代,还有一些模因因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得以生存和发展(何自然 2005)。

基因学说指导下的蛋白质的合成和典籍翻译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在基因的发展过程中,要经历自然选择,它的突变就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够适应当时环境的基因才能保存传递下去,进而成为基因库中的强势基因。同样只有强大的模因才能在传播过程中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这个在大中华文库翻译的《茶经》中对茶名称这一模因的来源的考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西晋文人杜毓《荈赋》以“荈”指茶,《吴志·韦嚁传》复称“茶荈”,《歌》里“茶荈出巴蜀”,《娇女诗》“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坜”。《宋录》“此甘露也,何言茶茗!”《神异记》中反复单用“茗”字,“余姚人余洪,入山采茗,山中有大茗……”《后魏录》中“琅琊王素……好茗饮……”《杂诗》中茶的别称是比较少见的“槚”,而陆羽在《茶经》进行了概括总结,在第一章“茶之源”,茶“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姜怡 姜欣:2016)经过历史的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模因“茶”和“茗”最终得以流传和保留,为后人所接受和使用。两位译者在对其茶名的考究中,寻古索史,几乎查阅了历朝历代所有与茶有关的文献资料,发现了茶模因的发展演进历程,为茶经的翻译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和文献支撑。

三、蛋白质合成转录与典籍转译对比

我们通常看到的生物的表现型,就如同一部成型的翻译作品,它们都是经过基因的解密,转录编码和修饰最后合成蛋白质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在生物学上,蛋白质的合成就叫做翻译,任何一个生物都有其基DNA,也就是包含生物的性状的遗传物质,它是翻译的模板,好比是翻译作品时的原文本。首先,在细胞内进行蛋白质合成时,要对模板进行解旋,转录成mRNA,这里m是message,它是把模板的信息全部复制出来形成的,所以转录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决定翻译出来的蛋白质的性状,从而成为极为关键的一步,好比典籍翻译过程中,有好多都是古文书写,需要我们去解码,转译为现代文,这个过程是非常关键。因为一旦出现解读上的错误就会造成对原文本信息的误解,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典籍翻译的难度由此可见,那些年代久远,经过多个朝代更迭的典籍,若要译好更需要下翻苦功。在《茶经》翻译过程中也是得到充分验证,《茶经》成书于唐朝,由茶圣陆羽所作,全书共七千多字,语言简洁,均为古语,众多生僻字在现在的字典中都查阅不到。在翻译时,首先要把古文译为现代文,这是一个转译的过程,也是典籍翻译中独特且关键的一步,要做到准确无误的把相隔千年的文言文转译成现代文也是很有挑战的,尤其是在茶方面的论著极为稀少的情况下,所以需要下更大的功夫,现简单举一例作说明。

原文:坎上巽下离于中。译文:Water above, wind below and fire inside。这句的翻译很有难度,蕴涵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精髓,体现的是道家的《易经》中的八卦思想,《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巽为风卦像;坎为水卦像;离为火卦像; 所以才把坎译为water,巽译为wind,离译为fire。不懂其深刻寓意是很难理解其内涵的,可见其翻译过程需要倾注心血之多。

四、蛋白质合成修饰与翻译修改对比

完成转录的环节后进入到蛋白质合成环节,带有氨基酸的tRNA将mRNA上的密码子翻译成肽链,密码子相当于固定语法结构,肽链相当于译入语言文字,按照一定的语法组成句子就类似肽链经过装配成为蛋白质的过程。翻译离不开修改和校对,译者在翻译完成后,必须反复修改才能保证译文质量。生物蛋白质合成同样需要一个修饰,合成后的多肽需经一定加工修饰互相聚合才有活性。这将决定最终蛋白质的性状,一个功能健全的蛋白质必然是经过修饰的,否则就会出来“顽疾”。季羡林先生认为,翻译批评和修改是对译者翻译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的重要手段。从翻译《茶经》的章节题目上看便可知晓。《茶经》章节题目: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第一译:One of Origins; Two of Tackles; Three of Process;Four of Utensils; Five of Cookery; Six of Drinks; Seven of Records; Eight of Produce; Nine of Summary; Ten of Pictures.

第二译:Origins; Tackles; Process; Utensils; Infusing;Drinking; Records; Yielding; Omitting; Scrolls.

最终版:The Very Provenance of Tea; Tackles for Harvesting Tea; Picking and Processing Tea; Utensils for Preparing Tea; Techniques in Infusing Tea; Guideline for Drinking Tea; Records and Legends of Tea; Regions Yielding Famed Tea; Omissible Utensils for Tea; Scrolls of the Book of Tea.

在仔细研读,反复比较的基础之上,作者不断推敲修饰,历经了译文一的文体形式之美,译文二的简洁过渡,最后达到整合了整饬之美与信息之丰的译文三,既考虑了形式美,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又照顾了易因文化差异造成语义空缺的低语境文化读者。可见典籍翻译的修改是多么必要也是很有价值的一个环节,这样译文的质量和文化传播的效果才能真正得到保证。

五、结语

典籍翻译的过程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有着极高的相似性,都是根据元模板进行再创造的过程,需要经过严格的环节:复制,转译,翻译,修改,校对,才能保证一部形式完整,意义丰满的作品的诞生,最后还要经历译界大环境的批判考验才能成为真正的适者。

[1]姜怡,姜欣.从《茶经》章节的翻译谈典籍英译中的意形整合[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0-85.

[2]姜怡,姜欣,张祥瑞.中华茶典籍互文特质及其模因传播[J].农业考古,2009(5):283-287.

猜你喜欢

茶经模因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营养学中看《茶经》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万物皆有灵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