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茶诗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2018-11-15孙煜洋

戏剧之家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新茶源域隐喻

孙煜洋,姜 怡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00)

一、引言

关于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而对于隐喻的研究早已突破了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有关于隐喻在修辞学范畴的研究。但是现如今,对于隐喻的研究早已突破了传统的修辞学界限,转向认知隐喻思维领域。Lakoff与Johnson等学者将隐喻描述为我们思维与行动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而作为概念系统的主要载体,语言本质上也是隐喻的[1]。隐喻思维的本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诠释和理解另一类事物,是联系不同事物和范畴的重要手段。Genter和Skorstad等人指出,隐喻产生和理解的根本机制是“类比”。通过大脑中的类比迁移过程,我们能够发现和创造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把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概念[2]。语篇中的隐喻使用不单是修辞学与美学意义上的润饰,更对语篇本身起到组织与构建作用[3]。在中英文诗歌里,隐喻更是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诗歌也被称为“隐喻式语言”[4]。亚里士多德认为,从隐喻中可以获得鲜活的东西。“隐喻是诗歌的逻辑”[5],隐喻通过逻辑和感知的合并来传递语言信息与情感信息。在诗歌语篇视角下,一个或几个隐喻可以被认为是一首或几首精致的小诗,诗歌与隐喻具有相同的本质,“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6]。

茶诗作为一种以中国传统茶文化为主题思想的诗歌题材,其在隐喻的使用上更是让人赞叹不已,可以说茶本身这个概念就已经形成一种让人感觉清新淡雅,脱俗于世的概念。然而国内对于将茶诗这类既深刻蕴含着中国文化特征又饱含隐喻现象的主题诗歌以概念隐喻的角度来探讨的文章十分稀少,因此作者想在此借助概念隐喻这个工具,分析我国茶诗中的各种隐喻并让更多的人从新的角度理解和体会茶诗的神韵。

二、隐喻与概念隐喻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反映了人类的思维,它既是一种语言运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隐喻长期只是被认为一种语言现象,被视为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有关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把隐喻看成一种语用的偏离和对语言的修饰手法,之后,隐喻一直被看作修辞手法,仅限于文学和修辞领域。

但在Lakoff和Johnson关于隐喻里程碑式的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之后,认知(或概念)语言学观点便从1980年以来异军突起。现在关于隐喻的各种争论仍在飞速发展。对隐喻的不同解释无须彼此排斥,因为各种解释都是专门针对许多种隐喻中特定的某一种隐喻而言,或者是针对隐喻的许多功能中特定的某一种功能而言,或者是关注认知和理解隐喻过程中不同的时刻,或者是为了适应某种偏好的哲学形式的观点[7]。

概念隐喻是现代关于隐喻工作机制的描述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们认知社会和世界的方式和手段。隐喻的本质就是从另一件事物或经验来理解和体验一种事物或经验(Lakoff,1980)。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活动,它的工作机制就是映射,是一个概念域对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Lakoff认为隐喻的认知方式涉及:始源域、目标域和映射。根据源域的不同,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隐喻。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理解另一种概念,用谈论一种概念的表达来谈论另外一种概念;实体隐喻是指将行为、情感或思想等抽象的东西视为有形的实体物质。始源域一般为实体或物质。典型的实体隐喻有实体或物质隐喻,拟人化隐喻以及容器隐喻或者,即把抽象的概念比作是实体、人或容器;方位隐喻,也被称为空间隐喻,它与我们把经验空间化的方式有关,如上下、前后、左右、远近、深浅等等。这些空间方位表示或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如“上”或“前”喻指好的快乐的,而“下”或“后”则指坏或悲等等。

三、中国古代茶诗中隐喻简析

在历史长河中,茶与诗的完美结合成就了长盛不衰的中国传统茶诗。茶与诗,两者品性十分相似。在我国古典茶诗中隐喻同样也起着画龙点睛的效果,利用概念隐喻对它们进行分析不仅以更清晰的认知这些隐喻的本质,也可以更好地欣赏诗人为我们所带来的意象。

(一)茶诗中的结构隐喻。结构隐喻将一个源域的内在结构图式映射在另一个目标域上,利用人们对源域的理解和经验去更好地理解目标域的概念。例如在《Metaphors We Live By》书中Lakoff所提出的例子,Argument is war.其中argument为目标域,war为源域。人们借用对于war的概念理解来映射在argument这种有着你来我往的防御(自己的观点)和进攻(别的人观点)的活动。在我国古代茶诗中同样有着大量的结构隐喻,使得诗人的描写更加传神。如苏轼的《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烙新茶》一诗:

仙山灵草湿行云,

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

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

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

从来佳茗似佳人。

诗人从开篇便将新茶当做是一位清新脱俗的美人,于仙山洗遍香肌肤,轻打散粉,随后又将不加膏油的新茶比作是心肠冰雪般纯净不打油膏的美人。诗中佳人是源域,新茶为目标域,诗人借用佳人的种种美好,将其一一映射于友人送来的新茶之上,让人深刻感受到了新茶清新淡雅,芬芳婉人的美以及诗人对新茶的喜爱。

(二)茶诗中的本体隐喻。“把抽象的感觉、观念、事件等等看作是具体的实体或者物质,以便对它们进行指称、分类、量化以及讨论理解”就是本体隐喻[1]。人们往往对于本体隐喻最为熟悉,因为这一概念是建立在生活中人们日常接触的种种有形体的实物的经验之上的。例如:I am worn out.其中worn out本指衣服等物品穿久磨破的状态,而在这句话中,其描述的却是人身体或者精神极度疲劳的状态就好像被消耗殆尽的物品一样。汉语当中亦有众多本体隐喻,例如:他最终还是拜倒于茶的魅力之下。通过本体隐喻,人们把人身上具备的“富有魅力”映射在了茶这个物品之上并让读者充分体会到茶对于他强大的吸引力。

在本体隐喻中还有一种隐喻叫做容器隐喻,人们将自己对于容器的理解映射于自身和外界事物之上,产生了体内和体外这样两个范围,甚至一些抽象的无形的事件和状态也可以看作是某种有内外而分的容器。例如:把我算进去。句子中“进去”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有在一个集体或者范围之内的意思。人们已经太过于习以为常以致经常忽略掉这种以内外区别开某些事物的容器隐喻。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在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百草变得不敢先开花,原本没有意志的花草变得像人一样不敢做一件事情,这里百草的源域就是人。诗人通过将人的意志赋予了有生命但并无意识的植物,借用了百草花不敢在天子品尝到阳羡茶之前妄自开花表达出了唐代当时皇帝对于阳羡茶的热衷与喜爱。而在诗歌的后半段中一句“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又是典型的容器隐喻,作者将平生遇到的不平不快之事比作是体内的汗液,通过喝茶将这些不忿排出体外,其实是把人体和汗液作为源域,将记忆和琐事作为目标域的一个隐喻映射。

(三)茶诗中的方位隐喻。方位隐喻也称为空间隐喻,它是根植于人类认知身体方位和文化经验之中的。虽然在不同的文化中稍有不同。比如很多语言中都将上认为是好的,而下认为是不好的,所以人们经常将这种对应的方位概念映射在一些抽象的事物之上,像是社会地位、心情、人体状况等等。例如在英语中:I feel low/down.(我心情不好。)

在乾隆的《观采茶作歌》中:

火前嫩,火后老,

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

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

倾筐雀舌还鹰爪。

诗中“村男接踵下层椒”,描写的就是村里的男人们在山上采茶的情景,虽然上山采茶其实是一个上茶山的动作,但是在乾隆看来这种民间的体力劳动对其而言都是相对的下,虽然乾隆在诗中并没有任何贬低村人采茶的意向,但自己为尊,高高在上而庶民在下的概念早已深入其自身的认知,可见概念隐喻确实早已融入人们的意识当中。

四、小结

隐喻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茶诗中就更是如此。然而目前以茶诗作为分析文本的概念隐喻研究在国内十分稀少,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瑰宝之一,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与其相关的茶诗这类文学作品在茶文化的传播上同样意义深远。笔者以现代的隐喻工作原理来分析古典茶诗,目的之一是说明概念隐喻这一认知语言学的分析方法的确实古往今来用之皆可,从而体现了隐喻超出修辞层面早已成为人们生活和思维的一部分;其二便是借此让人们意识到我国茶诗这一重要文学体裁中所蕴含的魅力和价值并期待更多的语言学工作者能够加大对于我国古典茶诗的研究。

[1]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2]Genter,D.,Falkenhainer,B.& J.Skorstad.Viewing Metaphor as Analogy[A].In Herman,D.H.(ed.).Analogical Reasoning[C].New York:Kluwer,1988:171-177.

[3]Steen,G.Understanding Metaphor in Literature:An Empirical Approach[M].London:Longman,1994.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Briggs,J.&Monaco,R.Metaphor:the logic of poetry[M].New York:Pace University Press,2002.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M.H.Abrams&Geoffrey Galt Harpham.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新茶源域隐喻
成都市金牛区:试看“金牛”育“金花” 且将“新火”试新茶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活的隐喻》
我们在一起,时间煮雨沏新茶(一)
巧辨新茶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