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商业移动广播的内容生产模式
2018-11-15夏世酉珍郑雅君李晓霞唐嘉庚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
■夏世酉珍 郑雅君 李晓霞 唐嘉庚/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
一、我国商业移动广播的发展态势
移动广播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传递音频内容的媒介应用及其业态。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具有独特的媒介特性——移动伴随、小屏化、拇指交互、重力感应及社交偏向,并可提供与地理位置的服务(LBS)。①在当前业态中,喜马拉雅FM、蜻蜓FM等是我国移动广播发展中的代表性力量。这些商业移动广播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在内容建设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一)我国商业移动广播的市场规模
2010年以来,我国商业移动广播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2011年蜻蜓FM上线,2012年喜马拉雅、凤凰FM和懒人听书也接着上线,在2013年,考拉FM、豆瓣FM、荔枝FM等移动广播APP也不甘落后,纷纷上线。
据速途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移动电台行业报告》显示,自2015年起,移动电台用户规模增速放缓,2016年用户规模首次突破2亿大关,预计2017年移动电台用户规模将达到2.6亿人。截止至2017年4月份,喜马拉雅和蜻蜓均以4亿以上的下载量处于第一梯队中,荔枝则以2.68亿的下载量居于第二梯队。随后的考拉、酷我听书、多听、豆瓣等移动电台下载量并不乐观,其中,考拉FM下载量仅为1.18亿,其余均未超过1亿。②可以看出,商业移动广播已经出现以喜马拉雅、蜻蜓、荔枝三家独大,其他平台竞争激烈的局面。
(二)我国商业移动广播的融资和渠道合作
我国商业移动广播作为有声媒体的重要部分,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这种融资和渠道合作的方式会助推商业移动广播的建设和发展。
2014年起,商业移动广播就掀起了一股“融资潮”,喜马拉雅、多听FM等电台先后完成了近千万的融资。2015年1月,荔枝FM宣布获得2000万美元C轮融资,投资方为小米科技、顺为资本、经纬创投、晨兴资本四家。③2015年2月,手机电台考拉FM宣布,其与国产智能手机创新先锋OPPO在手机预装领域开启战略合作。2015年9月,联想召开秋季新品发布会,表示其商务手机“P1”中内置了蜻蜓FM,由蜻蜓FM为用户打造基于VIBEUI的联想网络电台App。
随着移动广播市场的融资额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资金使得更多高质量内容进入到移动广播行业,2014—2016年中国的商业移动广播在资本的推动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从2016年下半年至今,未有一例融资出现,甚至一度名列前茅的企业业已开始裁员,我国商业移动广播的发展再次引起业内关注。
二、我国商业移动广播的PUGC模式
内容是商业媒体能否吸引并留住听众的重要环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追求的是个性化、即时性及互动性,广播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的直播,还要其他形式的创新,例如每位用户上传的自制内容以及专业人士的自媒体内容等等。在UGC模式和PGC模式共存的现在,两种模式的结合——PUGC模式成为了今后移动广播的发展趋势。
(一)商业移动广播的UGC模式
UGC模式指用户生产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商业移动广播的每一位用户都可以是内容的创作者和发布者,而商业移动广播只需要为其开创可以发布内容的平台和空间。例如在喜马拉雅电台中,我们可以轻易找到“我要做主播”一项,用户只需要认证就可以成为主播。
UGC模式内容的生产者可分为业余网民和准专业网民,其中业余网民主要指那些将录制、播送节目当做爱好或自娱自乐的网友。业余网民播出的节目内容一般收听人数较少,主播更新节目的频率也不太稳定,例如荔枝FM的《一言一汐》节目,该主播一共播出了15个音频,总播放量为4471,粉丝数为165。明显看出,业余网友的节目由于主播知名度不高、节目质量相对较低、播出时间不固定等原因很难得到听众的持续关注。准专业网民指那些具有一定专业水准、但不是专业人士的网友,他们的节目质量相对较高,虽然与专业主播仍有一定差距,但也得到了不少的关注,例如荔枝FM的主播iVincen,他拥有50万以上的观众,446个音频,节目的播放量达到了2400万以上。
(二)商业移动广播的PGC模式
PGC模式指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PGC与UGC的区别在于,生产者是否为专业人士,是否以此为职业持续地生产高质量内容。PGC模式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商业移动广播的自制、传统广播版权内容和专业人士的自媒体创业。
其中,自制内容要求移动广播平台要拥有内部自行创作内容的能力,及独立的节目创意制作团队。传统广播版权内容指的是商业移动广播将传统广播节目的版权买下,在自己的平台里进行转播。专业人士的自媒体创业是PGC模式内容的主要部分,指专业的媒体人或者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成为某一节目的创作人,利用自媒体发布内容。这种形式的节目一般由于主播原有的粉丝数量较多、内容质量较高,以及平台的推广等原因,会收到大量的关注及收听。
(三)商业移动广播的PUGC模式
PUGC模式是指将UGC模式和PGC模式结合起来。例如,喜马拉雅提出PUGC生态战略,指内容生产以“UGC+PGC+版权”组成,其中UGC保证产品内容题材的广度,主要贡献流量和参与度,PGC来维持产品内容的深度和质量,可以树立品牌并创造价值。
蜻蜓FM倡导以PGC模式为主,以PUGC模式为发展方向。蜻蜓FM乐于与优质的节目签约,将UGC内容培养成PGC内容,侧重内容的生产。在蜻蜓FM启动了PUGC战略后,他们不仅邀请了传统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专业的声音玩家以及自媒体KOL(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专门为其在线制作内容,吴晓波、马红漫、袁腾飞、万峰、张召忠等专业主播陆续加入蜻蜓FM的PUGC平台。除此之外,蜻蜓FM还开办了全新的主播平台,接受专业主播报名,达成了大量业内专业主播的内容生产合作。④
三、我国商业移动广播内容的优势
商业移动广播以互联网为依托,内容十分丰富,为实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奠定了基础。开启PUGC模式是我国的商业移动广播的未来趋势。PUGC模式使得大量的UGC内容通过平台成长为PGC内容,节目的内容在拥有高质量的同时也实现了内容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获得了双重优势。
(一)细分化
商业移动广播在垂直细分领域更能符合受众碎片式的收听习惯。广播听众的需求逐渐转向移动化、碎片化和多元化,商业移动广播可以做到受众细分,它将一些大的节目板块划分成更详细的小版块,这种短小精悍的节目内容更加符合当前用户碎片式的收听习惯,并且节目中小众化的长尾内容也可以更满足细分后受众的需求。
(二)平民化
由于UGC模式中的节目内容大多是由普通用户生产的,这就使得节目本身带有平民化的特性,话题也大多是老百姓喜爱和关心的内容,更多以娱乐为主,简单易懂,符合用户需求,可以吸引大量听众。UGC模式中,任何用户的个性都受到尊重,只要你的内容做得好,自然会吸引听众,这种优胜劣汰的模式使得节目的去留都几乎不需要平台进行决断。
(三)个性化
UGC模式的低门槛使得UGC拥有更广泛的的用户基数,这就意味着平台会拥有更多的节目内容和类型,而且不会限制节目内容的想象空间,这就使得每一位主播的个性都可以在节目中彰显出来。
(四)交互性强
商业移动广播可以在传着与受众之间进行双向的互动式传播,互动手段直接、即时,受众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自己选择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获得信息,也可以随时通过聊天室、留言板、在线调查、投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官方微博等自己喜欢的方式中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我国商业移动广播内容的问题
我国商业移动广播虽然具有许多独特之处和自身优势,但是也有一些劣势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版权问题、节目权威性不足和低俗化。
(一)版权问题
随着商业移动广播的发展,内容产品的版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起来,其中节目盗播和内容窃取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目前网络电台盗播的主要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从苹果iTunes上制作爬虫工具爬取节目;第二种是直接从知名的网站上进行了盗链,这种方式甚至不会耗费自家的带宽就可以把节目链接到自己的平台上进行生成。⑤此外,商业移动广播还存在内容窃取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一旦将内容发布到网上,任何人都可能够轻易获得并盗用,而真正的内容版权人很难清楚自己作品被使用的情况。
(二)权威性不足
基于国内新闻资源分布的特殊性,作为主流媒体的传统电台新闻节目更受用户信任,用户的认可度远超商业移动广播。可见,虽然在娱乐及服务类节目的收听上,移动广播受到用户的追捧,但是在收听新闻类、经济类等节目方面,移动广播并不是用户的首选。由于移动广播的内容大量来源于自媒体,没有经过严谨的审核和实证,有些内容的生产者并不具备专业素养,这就导致移动广播内容的权威性远不及传统广播,特别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移动广播信息海量、良莠不齐。
(三)低俗化
在互联网时代,大众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向娱乐化转变,移动广播也就越来越注重满足受众娱乐化的需求。在商业利益的主导之下,商业移动广播不得不非常注重下载量和收听率,甚至一味的迎合用户需求。这种一味迎合受众的做法,就会使得其内容产品变得娱乐化、低俗化。
注释:
①郝永华,闫睿悦.移动新闻的社交媒体传播力研究——基于微信订阅号“长江云”数据的分析[J].新闻记者,2016(2).
②速途网.2017年Q1移动电台行业报告[EB/OL].http://www.sootoo.com/cont ent/670672.shtml,2017-4-19.
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喜马拉雅FM产品 分 析[EB/OL].http://www.woshipm.com/pd/158595.html/comment-page-1,2015-06-01.
④新华网.蜻蜓FM打造全新互联网“声态 圈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5-07/28/c_134455785.htm,2015-07-28.
⑤李海容.泛媒时代:媒介创新与未来[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1]谢新洲.媒介经营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美]克莱 •舍基 .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胡泳,沈满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
[4]刘珊,黄升民.如何下好融合这步棋[J].中国报业,2015(1).
[5]孟伟,万穗.社会化媒体的视角:广播内容生产与运营的新理念[J].河南社会科学,2016(8).
[6]詹新惠.新媒体编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洪杰文,杨菲.理念、技术与内容——新媒体技术背景下传统媒体转型的“三架马车”[J].新闻前哨,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