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开三河坝
2018-11-15江龙光
江龙光
开头话
已在全国放映的大型电影《建军大业》,气势磅礴,气壮山河。影片全力打造两大历史事件:南昌起义和三河坝战役。
真不简单,光为拍摄三河坝战役,就投下巨资两亿多元,这是全国拍摄一部电影单一事件中耗资之大少有的,足见三河坝战役在我军建军史上的举足轻重位置。怪不得解放后很多元帅将军高度评价三河坝战役,位列开国第一上将的萧克将军一语中的:“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
近期专门到三河坝参观赡仰,发现指挥三河坝战役的三位指挥员,还与海南有着深深的缘分呢。其一朱德,为海南的解放倾注着总司令不少心血,解放后更是第一个踏上琼岛的中央领导人,他的足迹踏遍了海南山山水水,一座座纪念碑留下了“红军之父”的笔迹。其二李硕勋,指挥三河坝战役后不久,便被两广省委派往海南指导琼崖地下工作,为海南的解放事业英勇就义于海口。三位指挥员之一的周士第,更是正宗的海南人……
杜鹃花艳丽之季来到三河坝
而更吸引游客,尤其是海南游客的,还是三河坝的历史,三河坝的旧址,九十年前三河坝战役那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战役的三位指挥员:朱德、周士第、李硕勋,与海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海南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一部巨片《建军大业》,已让观众的心灵震撼。我利用回粤东老家探亲的机会,挤出时间专赴三河坝参观。
与另外两位也上了年纪的老同志结伴前往,原定让外甥祝峰开车送到车站,两百多公里山路让我们慢慢坐班车前往,可与我也一样当过兵的外甥仔,对三河坝也充满敬仰,非驱车直接送达不可。
三河坝位于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水的交汇处,汇集后成为粤东第一大河韩江干流的发端处,故称三河坝。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整个三河坝战役纪念场所主要由纪会园、纪念馆、纪念碑三部分组成。
站在位于坡顶处的纪念馆的广场前端,俯视坡下的三江(河)汇合处,适逢枯水期,又逢蓝天白云天气,水虽不丰,但水色十分清净,三水流域的两岸,岸上是葱绿的山坡,岸边是山洪暴发时冲磨留下的鹅卵石,鹅卵石下便是清流。三水汇合之处,可见水鸟在上空尽情飞翔。
与九十年前截然相反的,那时是丰水期,那时是秋季,大雾弥漫三河坝,国民党蒋介石嫡系军阀钱大钧部队二万多人,从梅县松口强夺民船顺流而下一路杀向三河坝。而起义军由朱德、周士第、李硕勋带领的仅二千多人队伍,以将近1:10的悬殊比例,拉开了三河坝战役的序幕。
三日三夜的战役是这样浴血进行的
身披春光,吸着春气,迎着春风,走进为中国人民春天永驻而浴血的三河坝战役纪念馆。
制瓷业的繁盛也造就了皇权最为集中,清三代的权力触角铺盖了从庙堂到江湖的各个环节——府衙的辖管、督陶官的委派、材料的筛选乃至瓷器的纹样都取决于皇帝的喜好。举个简单的例子,瓷器上的龙爪即是权力象征的最好体现。在元以前,龙基本都为三爪,从元代末期开始,龙爪的数量被前所未有关注。而到明代时更规定皇帝所用的瓷器上才可以用五爪龙,其他皇室成员和普通百姓只能使用四爪龙图案,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清代。
看着馆里一件件文字资料,一件件珍贵照片,一件件历史实物,还有穿插的局部战场战例演示,把观众带进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三河坝战役。
1927年8月初的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撤退后,于9月18日进抵大埔县城。20日,实施原来在汀州会议形成的决策,周恩来、贺龙、叶挺等率起义军主力,向潮州、汕头进发。第9军副军长朱德,第11军25师师长周士第,25师党代表李硕勋率领的近三千人,在三河坝阻击近三万人的国民党钱大钧部队。战役由朱德、周士第、李硕勋共同指挥。
10月1日,起义军与前来镇压的先头部队驳火,随着双方兵力互增,伤亡大量增加。当天夜晚,敌军强夺民船多次强渡,起义军采取“半渡而击”战术,打沉了许多敌船。
2日,数路敌军从几个方向同时发动攻击,又调集大量机枪和迫击炮掩护,接连几次组织强渡。起义军一面射击敌船,一面反击己经登岸的敌军,与敌军展开极其激烈的争夺战,有的阵地失而复得不下几十次。
激战至3日下午,敌军借助援兵黄绍竑部的火力,利用江面浓雾,强渡登岸占领了起义军南部的制高点和北部阵地。在敌众我寡,弹少援绝,三面夹击之下,三位指挥员果断形成决策:“次第掩护,逐步撤退”。留下25师75团3营留守笔枝尾山,掩护部队撤退。
4日凌晨,起义军蔡晴川营长率领3营官兵迎来三河坝战役最惨烈的一战。敌人集中炮火狂轰滥炸笔枝尾山,一万多敌军四面包围阵地,3营的勇士们,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甩完最后一枚手榴弹,跳出战壕,与敌人展开肉搏战。除极少数幸存外,全营200多勇士全部壮烈牺牲于笔枝尾山。
据当年18日的《新闻报》报道,“此次国共两军恶战,为从来所未见”。又如,“韩江两岸,死尸遍野,野犬食人肉,彻夜嗥叫,如同鬼哭。土人将尸骸曳之投河,河之为塞。七日,潮州湘子桥面一日之间捞起漂尸六百具……”
三位指挥员,战斗情深,情系海南
我们又来到三河坝战役纪念碑,在阵阵清风吹拂下,更觉这座纪念碑肃然可敬。
纪念碑建成于半个世纪前的1964年,定建是1963年,那时正是全国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经历过,能在那么困难的特殊年代,仍挤出一笔巨资建筑这座巨碑,足见国家和广东省的重视,足见三河坝战役的历史地位。
仔细参观,更让我激动不已,高耸直插青天的雄伟纪念碑,碑身上是十大元帅之首朱德的题字: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
碑座的碑文,由于年代久远,由于字多字小,需要移步靠近才能看清。一边前移,一边又在猜测这座国家级重点文物,碑座题文肯定是重量级人物。渐渐看清了,是周士第,再前移两步,完全看清了,没错,没错,就是海南籍的周士第!三河坝战役三大指挥员之一。能在异省他乡这么庄重的国家级保护文物上,看到周士第的涂金题字,来自海南的游客深感骄傲,也深为国家尊重历史选定碑文题写人的确切深重意义。周士第在碑座题写的碑文遒劲有力:“八一起义军一部和大埔等处人民,在三河坝地区,坚决抗击帝国主义走狗蒋介石、广东军阀、广西军阀的进攻,激战数昼夜……”
在一张搜集到当时编制的名单上,清晰标明25师师长周士第,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李硕勋。25师下辖73、74、75共3个团,73团的政治指导员(当时不叫政委)陈毅,后来成为十大元帅之一。73团1营7连连长林彪,后来也成为十大元帅之一。74团参谋长王尔琢,在井冈山时期是特别能打仗的指挥员。
以前曾有文章写过,三河坝战役打响之前,起义军在三河坝的汇城镇张贴了许多标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这个说对了。又说,标语落款为总指挥某某领导人签署。这个说不对。南昌起义军的几位领导人,是有经过大埔县,但没有在三河坝入驻。所有三河坝地区张帖的标语,落款签署人全部为25师师长周士第。以上史实从纪念馆资料记载,以及讲解员的讲解一一得到证实。
在三河坝战役旧址,自然想起三大指挥员之一的李硕勋。战役后不久,被派前往上海党中央汇报情况,不久又被党组织派往海南指导琼崖工作,刚踏上海南土地没多久即被逮捕,受尽敌人严刑拷打。为了海南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宁死不屈,最终流尽最后一滴血英勇就义于海口。
对于战友李硕勋的牺牲,周士第获悉后悲痛万分。新中国刚成立的1950年1月6日,他在北京亲笔写下了一首诗《悼李硕勋同志》:“义举南昌,战贑粤南。分途找党,话别天心。白区工作,奋不顾身。牢狱不屈,遗书义深……”李硕勋妻子赵君陶感念他们战友情深,将这首诗一直保存到1985年她本人去世。
解放后,朱德为李硕勋烈士题跋写道:“硕勋同志临危不屈,从容就义,是人民的坚强战士,党的优秀党员。”
作为人民军队的总司令,十大元帅之首朱德,对海南情有独钟。为海南的解放事业,他与毛主席一道,在各个不同时期,给予海南人力、物力、财力等大力支持,直至海南解放。解放后,他是第一个踏上海南土地的中央领导人(以上提法来自海南权威史料),两次来琼,足迹行遍海南的山山水水。现在人们走进海口人民公园,金牛岭公园,所见到的烈士纪念碑上的题字,均为朱老总亲笔题写。海南方方面面的建设,更是花费老总的满腔心血。
周士第是地地道道的海南人,他从老家琼海的穷乡僻壤出来革命,直至全国解放,居功至伟,海南人民妇孺皆知,就无需再一一叙述了。
从三河坝战役旧址参观完毕,最后面对战役三位指挥员的雕像,作为海南游客,想起他们对海南的满腔深情,催我先后两次(第一次稿件写后丢失)写成此稿终与读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