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文史变异
2018-11-15张泞杲
张泞杲
其实最先听闻“文史不分家”这个概念来自我的高中历史老师,因为有些历史题目涉及到了文言文相关的知识,需要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才能准确地理解题设意思,这就关乎语文学习,顾称其为“文史不分家”,当时就对这种说法饶有兴趣,虽然后来了解到这只属于“文史不分家”的一个狭义的理解范畴,但还是很有兴趣地做了一些功课,了解到其真正的重要性故有感想作此文。其实我们有很多研究古代的学者很早阶段就对其产生了重视,建立了“文史不分”的学说,该学说为我国历史研究与文学创作的发展提供给了重要帮助。我们高中生作为当前祖国文化发展的栋梁之才,必须要重新对“文史不分”进行梳理,并对“文史变异”进行探索,才能防止“文史变异”对文史研究和学习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文史不分家”观点概述
通常情况下,通过文史哲三门学科,共同构建了人文学术,其与自然等科学具有显著的差异。以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文史哲内具有某些共性,如语言的应用,文史哲都需要通过语言的描述,将文学社彩、历史内容以及哲学理念阐述出来。而以研究对象的角度来说,文史哲都是对人进行研究的。但这一说法较为笼统,这是因为在本质上来说,很多科学研究当中,主要的研究对象也是人。而两者之间具体的差异在与,科学研究往往是与人相关的存在的物质,具有真实性,而文史研究当中,直接对人进行研究的。“文史不分家”经过当前社会深入的研究后,虽然还没有完全纳入到“实践理性”的范畴内,但从认知的角度来来说,不论是历史还是文学,均为对人的整体性和存在的探索。
二、文史由“分”到“合”的变异
(一)具有神话性的上古史
我们高中生在学习中可以发现,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神话阶段,在早期的历史当中,由于时间较长,人们对时间的了解不足,都将其看做为人们虚构出来的,但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挖掘出了大量的历史资料,通过这些资料表明很多神话故事都能够得到历史的论证。在我国古代著作《楚辞》中,介绍了很多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中勾勒出了很多形象,如女娲、天帝(东皇太一)等。在封建社会当中,人们都认为这些人物是古代人民虚构出来的,属于虚幻的人物[1]。而我国解放之后,随着考古学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历史遗失的资料被挖掘出来,如对长沙马王堆挖掘时,从中获得了《太一图》,利用其可以充分的证明在我国远古时期当中,是真实存在天帝的。
(二)具有历史的传说故事
在我国历史意识的早期,由于时代久远,很少有完整的资料流传下来,在我们高中生所学到的知识当中,最早出现的资料为甲骨文,但也只能使我们简单的掌握部分历史情况,自由进入到西周之后,历史资料才变得充分起来。从西周开始我国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期,这一时期当中主要以儒家为代表,这一阶段对神话主要存在两个态度,一个是完全不认同神话,另一个是利用神话的故事背景,赋予统治阶级神权,从而提升统治阶级的威慑性[2]。从而对真实的历史带来了严重影响,使其变得面目全非。如尧舜禹的传说当中,故意提升了尧的地位,而贬低了舜和禹的地位,将神话的两个天神,刻意贬低为普通人,并在禹建立夏朝后,将神话中的人物当做夏朝的官员,如将神话中的太阳女神羲和,变为了天文史馆。正是由于这样对神话进行改造,使得史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三)具有文学色彩的历史
我们高中生在对历史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目前主要通过文学的手段将历史传递下来,从而使得历史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中主要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真实的历史题材,编纂出相应的文学作品,二是利用文学的方式,记录下真实的历史。在文学色彩的历史当中,文学与历史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在对历史书写的过程中,必须利用文字进行记录,这就涉及到了艺术,而对于记录历史的人员来说,一定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3]。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一直将“文”、“史”放置到同等的地位上,认为在书写历史时们可以利用文学的方式进行,创作文学时,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而到了唐代阶段,一些史学家则对该理念产生了一定的异议,认为书写历史时,不能过度的利用文学进行修饰,但其反对也只是为文饰而文饰,而对与褒贬相关的文饰,则非常的赞同。在当前扭曲的历史当中,大多数都是由文学色彩而造成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以往的历史与文化领过度的相信“文史不分”的传统,导致很多历史出现了扭曲的现象,也给我国历史发展进程带来了一定干扰。其实“文史不分家”和“文史变异”作为两种历史研究方法,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导致历史扭曲。因此,在当前阶段中,我们因加强对“文史变异”的重视程度,将扭曲的历史还原为本来的面貌,才能真正地了解“文史不分家”的内涵,并将其运用在文史学习中,起到好效果。
[1]谭德兴.从神话研究看中国现代文学观之嬗变——以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著述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1(2):11~17.
[2]何一民,陆雨思.从历史传说到历史传奇:重新认识先秦时期成都的都城历史地位[J].天府新论,2017,02(2):71~81.
[3]阿苏果各.历史文学的叙事性与历史性分析[J].读天下,2016,15(2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