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海雪原》中的英雄形象
2018-11-15卢艳琳
卢艳琳
《林海雪原》是一部革命英雄传奇小说,是“十七年文学”中描写英雄人物的代表作品。受到苏联文化的影响,在文学作品中书写“新人”,表现革命之后的社会变化,成为五十年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命题。曲波也在《林海雪原》中展现了作为农军作家的新人想象,呈现了英雄人物的群像,着重塑造了农军“新人”的形象,赋予了这些新人英雄新的时代特质。
曲波在小说中所塑造的“新人”,与他所掌握的知识和受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农兵出身的曲波对科学十分崇拜,根据曲波战友的介绍,曲波一直保存着抗日战争时期出版的刊物《胶东大众》,刊物中有着众多的科学知识的介绍,其中“青年卫生”,“科学知识”等栏目。在曲波的“新人”想象中,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成为“新人”的重要特质。在《林海雪原》中,曲波塑造了拥有科学知识的“新人”英雄少剑波和白茹。
白茹作为卫生员懂得大量的医药学知识,而且还在小分队中教大家识字。作者更在《小白鸽彻夜施医术》中很细致地介绍了白茹的医学知识。在大家对白茹的治疗方式和自己的固有观念不同而对白茹的治疗方法产生怀疑的时候,少剑波给战士们做出了通俗化的解释。小说中写到“譬如一个瓶子放在温度很低的地方,马上往这个瓶子里倒开水,这个瓶子马上就会炸碎。再如冻了的菜马上放到热屋子里就会烂掉,必须先放在不很暖的地方,逐渐地暖才行。相反的,如果往烧得发红了的锅里,突然倒上冷水,这锅就会炸碎。”①作者在小说中特别加上这样的说明,意在突出白茹、少剑波都是拥有科学知识的“新人”。对有着科学崇拜的农军作家而言,懂得科学知识有文化成为他指认这一时期“新人”的重要标准。
曲波在小说中塑造的“新人”除了表现他们拥有科学知识,也着力于展现他们的“新英雄”形象。1930年茅盾提出了“新英雄”的基本设想,他指出新的写实主义的人物“不能是个人主义的英雄,而是勇敢的有组织的服从纪律的新英雄”②,强调“新英雄”是在集体中建立新的社会的成员。1932年,冯雪峰将新小说的根本特征确定为写大众的力量表现集体的阶级的意识,而不写个人的英雄行为。“新英雄”写作从30年代就开始提倡,到50年代得到强化,他们共同的将新的英雄特征归结为集体性,对于“新英雄”最重要的本质的定性是集体主义和纪律性,确立了“新英雄”与传统个人英雄不同。
这些观点都对《林海雪原》中的英雄人物的塑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者对于塑造新英雄人物形象的核心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完全符合表现新人物的要求,就“新英雄”所定性的集体主义和纪律性的特征而言,小说中所描绘的英雄是英雄群像,作为军人他们具有着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此外,他们来源于普通大众,根植于群众中,他们的出身也富有着时代的特色。在小说中特别提到了杨子荣的身份是长工,这使得他不同于侠义小说中的旧英雄,这让每一个普通人都看到了自己成为英雄的可能。
很多评论者批评《林海雪原》中充满着“个人英雄主义”,小说中关于少剑波的描写和叙述突出了少剑波的智谋,但据此认为小说具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是不正确的。“这种英雄可能激活某种个人主义,因此有可能阻碍集体主义的话语实践。这一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话语冲突,尽管在‘革命通俗文学’的叙事内部已经引起警觉,因此通常会在这些英雄之上,设置一个理性的领导者,以确保这些英雄行事的政治正确”③。在小说中曲波设置了理性的领导者的角色,少剑波接受了组织上的领导,因而认为少剑波不是新英雄是不准确的。同时在小分队中,少剑波成为理性的领导者,理性领导者的存在正是对小说中其他草莽英雄的一种约束,避免他们成为个人英雄。
《林海雪原》中的英雄是集体的英雄,他们所具有传统的侠义品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着新内涵。同时,他们也是有着农兵作家自我塑造投射的时代“新人”。曲波所塑造的时代“新人”带有着农兵作家的对“新人”的认定,作品所展现的新人英雄是“新英雄”,他们拥有科学的知识,具有集体性和纪律性。
注释:
①姚丹.“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8.
②茅盾.西洋文学通论[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195.
③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3.
[1]曲波.林海雪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3]董之林.热风时节——当代中国十七年小说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