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风俗
2018-11-15张光恒
张光恒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节日“七夕”,在传说中,隔着银河相望的织女、牛郎二人,这一天将在鹊桥上相会并互诉衷肠。此节日可谓历史悠久,而细究起来,这一天更是被人们赋予了多层涵义,诸如希翼乞巧、祈求得子、祈祷福禄等,因此,七夕也算是中国民间一个较重要的节日。
七夕的来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候的织女、牛郎,仅仅是指对这两个星座的叫法,并且很有可能与当时农耕信仰中的谷物神(牵牛)和帝女之桑女神(织女)有关,而不是中国爱情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直到汉代,人们才将七夕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这在东汉应劭撰写的《风俗通》中的有关语句可以看出来,如“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明显是指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
七夕这一中国民间节日,因为有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故事作铺垫,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含义深刻的节日风俗活动。如古时,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午间,有妇女在阳光下将针投以水盆,以水中针影,辨女子是否智巧;也有妇女们陈列花果女红,礼拜七仙女,并穿针引线以图乞巧,所以农历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整个仪式虔诚而隆重;也有青年妇女向织女求赐美满姻缘,如王勃的《七夕赋》中“眷神姿于月夕”一句,说的就是与爱情相关的美好的七夕之夜。
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古代女子在七夕夜的“闺中秘戏”:“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是指一种小型蜘蛛。《东京梦华录》则说:“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盒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也曾提到了这种风俗,“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刘言史《七夕歌》也说:“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我的老家地处鲁南,我依稀记得以前有妙龄少女挨家乞讨巧面,然后在村子四街口处做成“乞巧饭”集体进餐,吃之前,必须念叨:“东来的燕,西来的燕,都来吃俺的乞巧饭,东来的雀,西来的雀,快为牛郎架桥坡。”等几句民谣,然后彼此展示女红,比比谁最心灵手巧,现场往往嬉笑一片,煞是热闹。
到了现代,七夕又被人们称为“爱情节”。许多商家和民众称之为“中国情人节”,但由于“情人”一词可能产生歧义,以及七夕的传统习俗中并没有情侣约会的内容,因此民俗专家认为称七夕为“情人节”不适当,而称为“爱情节”更妥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