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河北梆子的海外传播探究
2018-11-15何煜婷田墨浓
何煜婷 田墨浓 侯 静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一、河北梆子海外传播概况
2006年,河北梆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华北地区的艺术瑰宝,也是河北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海外传播价值。
河北梆子的海外传播研究,国内外的资料较少。中国中央戏剧学院教授罗锦麟,积极挖掘河北梆子与西方文化的关联,根据河北梆子的特点,对希腊经典戏剧进行改编,成功演绎了《俄狄浦斯王》、《忒拜城》等。然而,河北梆子仍缺少把中国故事传播出去的尝试。
二、河北梆子海外传播思路分析
接受美学由德国姚斯和伊瑟尔提出,强调意义的传播不是由信息发送者单独完成的,而是由信息接收双方共同建构的。在此过程中,观赏者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至关重要,帮助观赏者主观能动对信息进行判断、接受和诠释。接受美学包含创新期待和定向期待两方面。
首先,适应性改编,保持和借鉴自身艺术审美价值的同时,将他者文化进行有机整合,满足接受美学的定向期待。电影《功夫熊猫》诠释了中国山水小镇的人文地貌、民俗风情以及功夫精神、佛教思想等,将情节扎根于中国文化。同时采用了美国电影的典型叙事模式。
其次,创新性保留,抓住文化精髓,展示文化自信。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始终坚持“正宗、正派”的原则。张火丁访美表演的全本戏《白蛇传》、《锁麟囊》,是中国京剧的代表剧目。事实证明,中国戏曲中很多独特的审美形式是能够为西方观众所欣赏。
三、河北梆子的海外传播路径探索1.寻找与西方文化的契合点。
在题材选择方面,巧妙利用在海内外广为流传的中国经典故事,减少海外观众对剧情理解的负担。河北梆子的传统剧目《赵氏孤儿》在海外有较长的传播历史,许多外国剧团也曾创作了不同版本。《孟姜女》的故事与对于中国第一个统一的朝代秦朝密切相关,皇帝秦始皇、兵马俑、长城,在国外认知度高,易于得到调动观众的联想。《花木兰》也曾经被迪士尼公司改编成动画电影。另外,海外的中国故事同样适合进行改编和演绎。西方认知度最高的中国题材戏剧《图兰朵》,在全球范围内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辐射持续影响。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些中国故事,随着早起“丝绸之路”的商旅交往,早早就传播到海外,融入欧洲的文学创作和艺术欣赏中,都是可以兼顾观众认知的题材。
思想情感方面,选取东西方文化相似相通的价值追求和观念。梅兰芳为了使美国观众对京剧感兴趣,访美剧目挑选接近西方审美趣味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木兰从军》等。河北梆子中的“任侠”,与西方文化中的“骑士”都代表着尚武、利他、英雄主义的价值观,有一定相似性。然而,前者根植与平民草根,为中下阶层发声;后者为王公贵族服务,代表着上层社会的荣耀。因此,还应当注意相似观念的细微差别,在文化传播中,权衡和兼顾海外观众的两种期待。
2.引导河北梆子的文化内涵的解读。
首先,启用专业的商业运营团队,利用符合海外观众习惯的信息传播渠道,提高其对河北梆子感性认知,降低接受障碍,制造舆论氛围。其中新媒体的影像、声音、文字多模态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力量,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
同时,利用西方社会文化资源,加强对海外观众理性认知的渗透,从看热闹过渡为看门道。通过海外大中小学校、孔子学院等教育平台,博物馆、艺术厅等公共机构,策划文化活动,邀请戏剧家、学者开展河北梆子相关文化活动,让戏曲爱好者认识中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另外,把文化信息传播与创作相结合,培养对河北梆子具有敏锐嗅觉和广泛趣味的戏剧表演者和传播者——利用“人的媒介”。设立国际性戏曲文化学习交流项目,培养文化传播使者,促进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对话,拓宽河北梆子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