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楼管理言语冲突分析
2018-11-15桂一元武汉大学
■桂一元/武汉大学
冲突与缓和是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两种状态,也是语言使用中话语选择(包括言语行为、语句、词汇等)及其语境下语力博弈的两种常态。化解冲突,实现语言缓和与人际和谐,是交际主体努力实现的永恒主题,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人性的内在要求。
一、高校言语冲突产生的原因
学校内的语言冲突并上升到语言暴力是产生极端事件的原因之一,这恐怕毋庸置疑,那么如何避免语言暴力的行为产生呢?
方法可能有很多,梳理一下,可能有治标和治本两大类。所谓治本,应当在较大的范围内持续不断的进行语文教育,提高国民语文素养水平和能力。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比如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等等,但还远远不够。这里有必要提及的是,我国学校语文教育的改革应当加速进行,应当进一步深化。学校语文教育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未来的一代具有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既能够善解人意,又能够抒发内心,根据事件、地点、场合和对象的不同,完美的将自己与他人结合起来表达。遗憾的是,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学校语文教育、特别是语文课堂上还很难看出来。
从治标的维度上看,有更多的工作可以做。比如,一是建立行业用语规范制度,不同行业应有情况的语言要求;二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对于有些行业要将会说话作为必要的要求进行考核,比如官员、警察、医生、教师和各类服务人员等。限制不会说话者进入说话频繁和要求高的岗位;三是补充和完善学校语文教育的内容,强化口语交际的教学要求,并将其尽快列入考核内容;四是有关部门可设立语言提醒和警戒制度,动员一些修养好、会表达的人士做这方面的志愿者,普及相关知识,提高社会参与度。类似这样治标的工作还有很多,理所应当加强研究。当前,首先要做的是,有关部门应该对防范语言暴力产生的极端事件给予高度重视。
二、抑郁症对高校言语冲突的影响
还有一个潜在的危险情况,更该值得重视。截至2014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达430万人,其实,远远不止这个数字。还有,据说全国有超过9000万人患抑郁症,从实际情况看,也远远不止这个数。应该说,如果我们处理不好,他们身上更容易发生极端事件。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当下各种社会矛盾增多,工作节奏紧张,压力增大,以及社会不公平等现象的存在,都使人的内心世界更多的处于焦虑、狂躁和动荡之中,这些不良情绪的疏导和释放,将是我们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积极引导、和言细语可能化解郁结,被动防范、冷言恶语甚至比这更厉害的语言暴力,都可能形成不断的恶性事件。所有这些,既增加社会负能量,又增加社会管理成本。
三、高校教学楼管理该如何处理言语冲突
(一)形成统一的生活作息
在学校同处一室,也许是三四人,甚至更多的人,几个人居住在一起,最容易引起纷争的就是生活作息规律,也容易出现偏差。几个陌生人居住在一起,往往习惯是不一样的。所以想要搞好与室友的关系,最基础的就是协调好统一的生活作息,与他人作息同步。有缘住在一起,就要懂得礼让和包容。
(二)不要随意侵犯隐私
住在一起,意味着很多隐私的事情会暴露在他人面前。面对室友的隐私,要懂得尊重和保护,不要随意泄露,更不要随意侵犯。
(三)不要孤立他人
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宿舍里面,很容易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而形成小团体,孤立他人。这对协调好室友的关系是大忌,也同样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悦。在同一居室内,形成几个无形的小团体,也意味着将一个宿舍划分了好几个“疆域”。
(四)懂得分享和珍惜
有了东西要记得分享,收到的东西要记得珍惜。室友既是朋友,也是家人。有东西要懂得与室友共享,这才有彼此之间的欢乐;收获到的东西要懂得珍惜,这也是他人的一份心意,珍惜他人心意才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五)多参加集体活动
一个宿舍经常会办一些集体活动,是了解彼此的一种途径,也是增强关系的办法。所以对于集体活动要积极参加,在活动中才可以增强彼此的感情。
(六)懂得互相帮助
作为班级同学和室友,都是出门在外的人,父母不在身边,室友就是你最值得相信和依赖的人。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要懂得伸出援助之手,这样才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第一时间收获到来自室友的帮助。
总的来说,冲突性话语是与论辩、争论等对立性话语相伴出现的,随言谈交际的推进而变化,并影响交际效果等,因此类似话语涉及复杂的语境因素,比如就引发因素而言,有语言因素,如用语不恰当等;也有非语言因素,如利益关系等。冲突性话语的引发、升级或激化、结束等不同阶段都体现出特定语境制约下的系统特征,需要进行语用学等相关理论引导下的专门研究,分别寻找出不同阶段下的语境制约机制、生成机制、结束机制等,以及语言和非语言的系统特征。这是目前中外语言学,尤其值得语用学、会话分析等的深入系统分析。
参考文献:
[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美]L.A.珀文 .人格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