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尾芭蕉俳句中的中国文化因素研究

2018-11-15刘晓颖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俳句芭蕉古诗词

■刘晓颖/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日本的俳句是世界文学中最短小的格律诗之一。俳句原本是一种诙谐的应答,一种对和歌、连歌的模仿和戏谑,诞生之初并不能入世界文学的主流,甚至是某种意义上卑俗的存在,直到松尾芭蕉的出现,俳句才正式成为一种有审美价值的文体,正式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松尾芭蕉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实践,开创了日本俳句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一、禅宗,佛我同一,物我双忘

诗能引导我们我们走向禅宗的智慧与平静。日本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俳句《古池》,即出自松尾芭蕉之手。当时,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思想对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等邻邦国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日本。因此这位“俳圣”的创作灵感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松尾芭蕉尊崇李白,喜读老庄,杜甫,故而,其思想性、表达风格、意境营造清晰反映出中国 宗教思想深刻影响印痕。“古池,青蛙跃入,水声响”,这首俳句平淡简单,但静心品味方觉优美之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细细品读你会发现一幅青蛙与旧池塘的景象跃然纸上,点睛之笔在于最后的水声响,读者似乎听到了那一声清澈简练的扑通,短短三行字,画面声音动态兼备。松尾芭蕉用最平凡的词藻,记录了最平凡的一个瞬间,就好比李白的《静夜思》浅显易懂,却能经久不衰。这首俳句赢在朴实生动,青蛙跳入池塘的动作千万次,但只有松尾芭蕉记录了下来。

二、含蓄内敛,借景抒情

俳句的兴盛似乎是大和民族的某种特性的必然结果,他们有对季节、风物的敏感和含蓄内敛。比方在茶道和花道中,他们就讲究所用的茶具、花,一定要符合当时季节的心情,例如:樱花祭,红叶狩,从这些都不难看出。同样的,中国诗歌,特别是抒情诗歌也很擅长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的描写方式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然而在这充满诗意的景象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谁的感情,就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思辨了。笔者一直认为,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去不断接受新鲜的东西,因此没有什么是值得反复看反复研究的,除了诗词。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境遇里读同一首诗词,感受都大不相同,这是中国古诗词独特的魅力。日本俳句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必须采用这样的方式,他常常追求一种欲罢还休,欲言又止的感觉,因此,俳句的创作便从这种中国古诗词的表达方式中汲取营养,松尾芭蕉有一脍炙俳坛的名句“春将归,鸟啼鱼落泪”,这不仅让人想到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者均以情融景,将伤感春事的愁绪,自然而然的带到身外之境,又如,松尾芭蕉说:“让忧郁的我寂寞吧,子规鸟”,李白有“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二人也同样是心中愤懑不平,压抑不痛快,但又不甘寂寞,于是将子规鸟变成了自己精神思想的外化,以此寄意于物。

三、物哀,幽玄,闲寂

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主要分为这三点:物哀,幽玄,闲寂。松尾芭蕉的纪行之作《奥之细道》便大有“人生如旅”,“闲寂之美”的意思。开篇序言中“月日者百代之过客,来往之年亦旅人也。有浮其生涯于舟上,或执其马鞭以迎老者,日日行驿而以旅次为家”,这算是他“人生如旅”的集中体现。此外,芭蕉翁的“无常观”也在书中得以体现,“春有芳草夏有蝉,秋有明月冬有雪”,季节与物序的更迭,凸显时间无常,更道时间永恒:“人生如旅,草庵易主,日日行驿,处处栖身”。于芭蕉翁而言,空间必定是无常变幻的。而这两者的无常变幻,直接导致人生的变幻无常,“前途遥不可测。虽抱病出行,将入穷乡僻壤,却常思现世之无常,已抱定舍身之念。即使旅途死于道中,亦为天命。”一语成谶,1694年,松尾芭蕉写下最后一句“旅途罹病,荒原驰骋魂梦萦”。芭蕉先生对死亡的感受竟是“荒野驰骋”,也许对他而言,人生真如幻梦一场罢。

四、发展背景相似,意境相通

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词有很多意境相通之处,这不仅仅是在表现手法上,而是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俳句产生的时期,文人的地位十分低下,这和当时的中国一样,封建等级森严,他们有的人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有的人宦途失意,逃避现实,因此出现了文人傲啸山林的现象,自然地,中国古诗词的意境便披着俳句的外衣在日本文坛登场了。我们要承认的是,大和民族的确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特别是在汉、唐这样的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中国以一个施予者的姿态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因此,中国古诗词的精髓便深深渗入了日本文化,日本作家诗人都以通晓汉文为尊,松尾芭蕉亦是如此。杜甫有诗云:“门泊东吴万里船”,芭蕉便将自家草庵提名“泊船堂”,松尾芭蕉写道:“江户客居已十霜,便指是故乡”便是受贾岛“客舍并州已十霜,却指并州是故乡”的影响。

五、结语

我们不难看出,松尾芭蕉甚至是整个日本文坛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松尾芭蕉的俳句浅显易懂,却犹如醍醐灌顶,这些俳句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文字优美,而且贵在激发心境,有人说俳句不如唐诗宋词,笔者认为虽然中国文化影响着俳句,但俳句本身也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唐诗宋词有严肃规整之大气磅礴,但不能否认俳句清新自然也是一种美,文学作品或有高下,但文学形式没有,就如同黛玉葬花和湘云醉卧,各有其美,我们静静欣赏就好。

参考文献:

[1]殷玥.论松尾芭蕉俳句悲秋意象的抒情性[J].文化学刊,2017(12):59~62.

[2]苏珊.松尾芭蕉的禅思想的形成及其展开[D].南宁:广西大学,2017.

猜你喜欢

俳句芭蕉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雨打芭蕉
我爱古诗词
留学生日语俳句创作的特点浅析
俳句生活
俳句生活
新派俳句的倾向
等闲托谁题芭蕉
把相思卷在芭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