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高土司家族的王道与谋略
2018-11-15饶云华
饶云华
姚安高土司家族有太多的光环和太多的故事。
最让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是 “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的政治传奇。最让外界专家学者感兴趣的,是高土司家族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居然能够在改朝换代的暴风骤雨中旗帜不倒,稳稳坐定姚安府这个土司职位,成为云南历史上世袭时间最长、承袭朝代最多的一姓土司。
姚安高土司家族,是云南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名门望族。其先祖,可追溯到南诏、大理国时期。高亮从任南诏国功爽期间,与中原交往甚密,对汉文化推崇备至,出使唐王朝时,获经籍49种,首开南诏国汉文化系统学习之先河,贡献最大。大理国时期,清平官高泰运奉表入宋,求经籍得69家,药书62部。为之后的 “开科取士、定制以僧道读儒书者应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之高氏又是名门望族,长期执掌权柄,高居社会上层,客观上,必然导致高氏家族既是汉文化的推动者和传播者,又是汉文化的受益者。比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与胆略,比如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处世做人为官之道……
语出老子 《道德经》的 “为而不争”,后来成为高土司家族处世、做人、为官的座右铭、传家宝,成为这个家族历经四朝七百余年官场不倒的王道与谋略。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高氏家族先祖们的五次创业经历。
第一次创业,从高义和开始,追随具有远大志向的蒙细奴逻,以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为目标,靠军功,从六诏之一的蒙舍诏大将军跃升为六诏统一后的南诏国大将军,成为蒙氏南诏国的开国功臣。其家族也不断发展壮大,为官者甚众。到南诏国末期计254年的时间里,历经无数次的包括 “天宝战争”在内的国家危难和政坛变故,高氏家族都能忠义为先,顾全大局,重 “为”轻 “争”,敢于担当,屡建奇功,不仅赢得家族的发展壮大,还步步封赏,加官进爵,最后成功进入国家核心圈,成为清平官(相当于宰相)中的一员,参与国事,还拥有自己的封地。比如高方,封鄯阐(滇池地区)侯,并世有其地。其势力,与当时的豪门旺族郑、赵、杨、董、段不相上下。
南诏崩溃后的36年间,依次出现郑氏大长和国、赵氏大天兴国、杨氏大义宁国三个动乱王朝。而高方以及他身后的家族,则始终高举正义之旗,对多行不义者,对德不配位者,讨伐讨伐再讨伐!在此思想主导下,高氏以救民于水火为己任,永远站在革故鼎新这一边,站在反抗这一边。当郑氏的大长和国走向腐朽堕落时,他响应赵氏的号召,推翻它;当赵氏的大天兴国德不配位时,他响应杨氏的号召,推翻它;杨干贞立国称王之后,贪暴更甚,搞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失望之余,高方果断出击,参与到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的密谋之中,联合董氏家族和东爨乌蛮三十七部,发誓推翻暴政,改朝换代,拯救苍生。
这在客观上,成为高方二次创业的开始。
高方的二次创业,目标就两,一是成就一个明君,二是成为开国元勋,扩大高氏家族的实力。
这个明君,就是段思平。
段思平称帝后,改国号为大理,并上下大行封赏。免东方三十七部徭役。封军师董迦罗为相国。封爨判为巴甸(今建水)侯。封高方为岳侯。高方除继续保留滇池地区的领地外,还获赠成偈(今永胜地)、巨桥 (今昆阳)等地作为世袭领地。
段思平之后,又传十三帝,计158年。期间,高氏后人在段姓皇帝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争有所不争,靠智慧与胆略,小心谋划,大胆前行,一步一个脚印,继续走在守业与创业的路上。
段思廉为帝期间,权臣杨允贤叛乱,岳侯高智升起东方兵平乱,拉开第三次创业的序幕。
因保驾有功,高智升又得封地白崖茹甸 (今宾川地区)。
十七年后,杨氏家族再次叛乱,杨义贞杀段廉义自立为帝。但仅四个月,便被高智升踢下皇帝宝座。之后,在高智升的主持下,立段寿辉为帝,高智升出任布燮 (宰相),高升泰承袭鄯阐侯,成为所谓 “东都”的霸主。至此,高氏一门挟天子以令诸侯,高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功上位,完成第三次创业。
段正明为帝时,鄯阐侯高升泰殚精竭虑尽心辅佐,以至功高至伟德昭天下,与无心政事的段皇帝形成极大的反差。最后不得不顺应民心,接受群臣拥戴,受禅即位,改国号为 “大中”,以平和的方式,靠德、能、勤、绩,华丽转身,完成从封王拜相到独享至尊皇位的第四次创业。
高处不胜寒。高升泰为帝两年,虽然名正言顺,但如此轻易得来,必然招人眼红。故觊觑皇位者有之,因利益关系不服者有之,拥兵自重蠢蠢欲动者也不乏其人。如此劳心劳力左提防右摆平,两年后,高升泰 “寝疾。遗命曰:我之立国,以段之弱。我死,必以国仍还段氏,慎勿背我。及卒,其子高泰明遵父命,还位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复兴,号‘后理’。高氏相之,政令皆出其门,国人称为高国主,段氏拥虚位而已。”
皇位如此轻易让出,非高氏不可及也。反观之前的几个谋逆篡位者,王道与谋略,立见高下。 “为而不争”在这里,就是 “不争”,就是让一步,海阔天空。往大处说,是为了苍生,为了避免社会动乱引发战争;往小处说,是为了保全族人,保住既得的地盘和权力。所以,高氏不愿为了一个皇位而成为众矢之的,更不想被人讨伐,也不想去讨伐别人。更何况,胜算几何也很难说。在这里,赌徒式的战术思维都是短视的。无疑,高氏属于战略思维型,站得高看得远,以退为进,挟天子令诸侯,既避免了生灵涂炭,又保住了实际权力,还赢得了 “让国公”的美誉。
高氏先祖的五次创业,同时也伴随着守业。而守业之功,以姚安高土司家族为最。
为确保高氏清平官也像段氏皇帝一样世代承袭,是时,高泰明左右政局,借段皇帝金口玉言,遍封高氏子孙于人口较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军政要地做世袭诸侯。其目的,就是要让高氏 “有地盘” “有兵在”,进而确保高氏清平官之权威永固不衰。
其中,清平官高泰明将第三子高明清分封到今天的姚安,并世有其地。
所以,姚安高氏,从高明清分封姚府演习开始。时间是后理国初期,约公元1131年。
所以,姚安土司,从高明清开始。
作为姚州大地上的第一任土司,高明清的职位是姚府演习。姚府,大理国八府之一,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当然,高明清也非常了得。既是官后代,又是富后代,还是一个创业成功者。
史料记载,高明清牧姚之前,镇守鄯阐 (今昆明),有大志,善谋略,喜带兵,南征北战中屡建奇功,官至定远将军。
高明清知道,所谓的 “姚府演习”和 “世有其地”,只是国家层面的认可。如果当地人不认可或心里不认可, “世有其地”是不可能长久的,更不要说传承子孙后代了。所以他虽然坐镇姚州城,法理上姚州城也是自己的,但他深谋远虑,知道自己脚跟未稳,于是以 “不争”求发展,决定不在姚州城建造自己的府第,也不在姚州城安置自己的族属和军队。一句话,不想因为自己的到来而跟城里的百姓争地盘争利益。
高明清决定白手起家,自己创业。于是选中了荒无人烟的龙华山下那片高地,即今天的光禄古镇。这是一个倚山临海 (草海)的风水宝地,高明清在此规划,在此建设,在此奠定了姚安高氏七百余年的土司基业。所以我们今天看光禄古镇,总觉得有统建点的格局,官家、大户、商家、文仕、贫民,各有区域。特别是回型街,更像是一个招商引资后发展起来的街市。究其根源,就是七百年前姚安第一任土司高明清的大手笔。
公元1147年,即高明清任姚府演习十六年后,三十七部反叛,围攻鄯阐,高明清举兵驰援,后战死。其子高逾城生承袭,继续父亲的创业,并达到创业顶峰。 “率匡救于明朝,善弥缝于霸业。载折四豪,功高五伯” (兴宝寺德化铭并序),姚安高土司家族势力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高逾城生之后,历任高土司的工作重点,主要围绕 “守业”这个主题展开。即守住土司这个职位,守住姚州这块地盘。为此, “为而不争”也成为姚安高氏历代土司的座右铭。
姚安土司传至高逾城光时,分封各地的高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并暗中较劲。尤其是分封东部的高氏观音家族和分封西部的高氏逾城家族,已经拉开了大理国相位 (清平官)之争的序幕。这种 “争”,是典型的窝里斗,其结果,必然生乱生战。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姚安土司高逾城光坐不住了,决定有所为,有所争。于是,高逾城光出面与其他高氏家族协商,订立和盟, “缩甲抑战”,维持现状,军备休兵。这个现状,即相位由逾城家族世袭,观音家族主要经营滇池及迤东地区。这在当时,在其他外姓大族虎视眈眈欲取相位而代之的大背景下,无疑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选择。
“为而不争”的政治智慧,还体现在改朝换代之际。
元灭大理,大势所趋。在已经能够预见结局的情况下,姚安高土司并没有像其他家族一样一条道走到黑。该抵抗的抵抗了,该尽忠报国 (大理国)的也做了。但在大厦已倾无力回天之时,为免遭屠城,保全百姓,保护族人,最终,姚安高土司选择顺应历史潮流,放弃抵抗,避位为僧,将世职传给儿子,同时也把捍卫土司职位的责任传给了儿子。元末明初改朝换代也是如此。只是史料缺失,细节无从得知。但土司之职位平稳过渡在史料中却是找得到依据的。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仍然这样。但细节不同。是时,四海之内早已清朝一统,但云南仍处于南明小朝廷的统治之下。此时的姚安土司 (土同知)高奣,既为明臣,就做为南明小朝廷服务的事。所以,他极尽所能,认真履行南明小朝廷粮草官的职责,全心全意为日薄西山苟延残喘的南明小朝廷东奔西走,直到南明小朝廷彻底灭亡。于是, “义不仕清”,出家为僧,将世职传与儿子高奣映。这是一个智慧的选择,既有了面子,又有了里子。但也有前提:那就是私底下与新朝廷达成的默契。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姚安高氏土司在三次改朝换代中,均以 “避位为僧”换取土司世职顺利承袭。这种做法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是姚安高氏对 “为而不争”这句话拿捏得好;另一方面,新的朝廷也的确需要这种现成的土司家族来帮自己进行地方统治。
还有一个例子,是 “土流兼治以流官为主”时期的,与姚安土司 (土同知)高金宸有关。
明万历五年,姚安府迎来新知府李贽。现在我们都知道,李贽是进入中国思想史的思想家,是抨击理学倡导心学的代表人物。但在当时,却是一个不被官方看好的 “老愤青” “刺头儿”。所以从京城下放到 “蛮荒之地”的姚安当官。最为悲催的是,李贽太清高,清高到有政治洁癖和人品洁癖,对人对事那是相当的苛求。与这样的上司兼同僚共事,难度可想而知。但姚安土司高金宸不仅做到了与李贽和谐相处,最后还赢得了李贽的盛赞。此事有李贽撰写的 《贺世袭高金宸膺奖序》一文为证。其中缘由,史籍中的字里行间有透露,比如摆正位置,当好助手和参谋。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争,有所不争。总之,不与同僚争短长,尊重 “流官”,做好 “土官”,尽心尽职就好。
“为而不争”的集大成者,是高奣映。
高奣映承袭世职土司时,才十三岁。父亲传位给他,属迫不得已。当时父亲正值壮年,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年纪。遗憾的是,为之追随效忠的南明小朝廷已是日薄西山朝不保夕。为子孙计,也为守住土司世袭基业,只好 “无为”“不争”,上鸡足山当了和尚。结果,因年少,高奣映空有 “土司”之名,而真正过了一把 “土司”瘾的,是他的母亲木氏。到他真正履行土司职权时,已是二十六岁的时候了。
高奣映履职后,仗着饱读诗书,凭着阅历丰富,以为满腹经纶聪颖过人,是到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却不料,官场凶险无处不在,仅履职十一年,就出现了官场危机。尤其是平西王吴三桂举旗反清,让他陷入说不清道不明脱不了干系的困境之中,给他的仕途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种情况下,确保土司世职延续,成为优先选项。所以他放弃与朝廷辩解,也不用自证清白,以 “不争”,以让位退隐的姿态,换来世袭土司职位的顺利传承。
可以想象,每当夜深人静,官场失意的他就会站在窗前对着朦胧的月亮发呆。有时,夜风中会送来活佛寺的风铃声。于是想起出家的父亲。不过,他不想步父亲的后尘。他想,自己一生爱书,是个有学问的人。既然如此,就要做个不同凡响的人。官,人人可做;出家,人人可为;而学问,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想到这里,才知道自己的志向竟然是这样的宏伟远大超凡绝伦,心胸豁然开朗,喜不自禁,拈起酒葫芦一醉方休。
就这样,为着远大的志向,他托疾传位,归隐结粼山开馆授徒,潜心做起了学问。这是换一种形式的 “为”和“争”,唯有大智慧者,方能悟到;唯有饱读诗书者,方能做到。
学问大名气自然大,川滇学子慕名而来,学成而归,考取功名者不计其数;学问大成果自然多,仅著述就达八十多部;学问大自然藏书多,仅 “拂雪岩”藏书楼就藏书万卷有余。靠着桃李遍天下,声名远播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靠着特立独行的学术思想,引领着滇川学术风气之先,赢得 “川滇大儒”之美誉。
最后还有一个例子,是姚安土司中的败笔,与姚安最后一任土司 (土同知)高厚德有关。
《道光大姚县志》记载: “苴却十二马地方,自古荒服,每年纳马,故地以‘马’名。每马彝长一名,曰 ‘马头’,各辖数村或十余村,谓之 ‘马脚庄’。自前明洪武以来,归土司管。康熙二十三年,改归县 (大姚)辖。康熙三十一年,因上宪委迤西道某公清查流土分界。某受土司贿,饬县令孔君贞瑄将钱粮由土司催征。土司高映厚遂伪造申文,俟孔君过境,强邀至衙住宿。夜中潜盗,用县印出详,以县令请责成土司催征为名,上司批行。地方受土司酷虐,无可申辩。”
《云南事略》记载: “……传至厚德,以与土民争讼苴却十马地,营求事发,被参革袭。”后奉旨,举家安置江南省城。
虽然说, “改土归流”是大势所趋,“土司”迟早要被取缔。但因错被查然后革职,提早终结世袭了四朝七百余年的高氏土司基业,却是不可饶恕的罪责。民谚说:厚德无德,想得就得。圣旨一到,得了白得。还传说,高厚德出生前,土衙院里长出了稗子,寓意高家要出败子了。结果,就真的应验了。当然这是民间的传说。但如果用 “为而不争”来解释,就是:不该 “为”时,他 “为”了;不该 “争”时,他 “争”了,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反丢了祖宗基业。
所以,这是非份之想带来的后果。
所以,姚安高土司家族七百余年的创业与守业操守值得我们仰望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