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排演张仪一角的体会
——浅谈苏派艺术的传承

2018-11-15周智鹏

戏剧之家 2018年25期
关键词:乱弹苏秦秦腔

周智鹏

(西安秦腔剧院三意社 陕西 西安 713700)

秦腔,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经历数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它以四功五法为基础,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在三秦大地上为人民演绎着一段段凄美的故事。因周代而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秦腔以宝鸡的西府秦腔方言语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的古老发音,秦腔以泾河,渭河流域诸县的语言发声为“正音”。乱谈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称为乱弹,也曾把京剧称为乱弹,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但是,更多的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台区、勉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乾县、礼泉、富平、泾阳、三原、临潼一带的称北路秦腔(即阿宫腔,亦称遏宫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西路乱弹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四川语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东路乱弹在京剧、晋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

秦腔最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这时期。全国许多地方出现了一大批秦腔班社,仅西安一地就有三十六家民间班社。之后,商洛艺人苏长泰带领一帮民间艺人,走出商洛大山,来到西安创办西安长庆剧社。

苏育民,三意社第四任社长,三意社初名“西安长庆剧社”,“关中三义社”,“西安三意社”,由民间艺人苏长泰创建于1895年,班主苏长泰故世后,耶金山继任社长。民国二十七年初,耶金山卸任离社,苏哲民,苏育民先后任社长。

我叫周智鹏,是一名工作在百年剧社三意社的秦腔文武小生演员。二零一六年,陕西省流派传承中心,面向社会招收笫二批学员,我即报考,并有幸在李月娥老师的亲授下,学习并排演了《苏秦激友》这出经典剧目。

《苏秦激友》这出戏是秦腔老前辈著名表演艺术家苏育民先生集一生心血给秦腔舞台留下的经典剧目之一,能在苏先生的关门弟子,西安五一剧团著名演员、导演、李月娥老师的亲授下学习这出经典剧目,是我从艺近二十年感受最深也是付出最大的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苏育民先生的代表剧目有《扑池送亲》《打柴劝弟》《游园逼宫》和《苏秦激友》等。苏先生在人物塑造、唱段设计、道白运用等方面都力求精益求精,不拘格式,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苏派艺术风格,他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当时秦腔的领军人物。

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看过苏先生演出的《苏秦激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苏秦激友》这出戏,是秦腔传统戏《和氏壁》(又名《伐苏秦》)中的一折本事见《史记苏秦张仪列传》及《东周列国志》。述战国时,策士张仪弃秦王所授上大夫不做,皆同窗故友苏秦挂冠逃走,苏秦入赵。献合纵之策,为赵王所重,拜为武安君,佩六军相印。张仪穷困潦倒。入赵见苏,苏秦使中郎将熊贾暗中助金助之。

此剧唱段不多,偏重表演和念白,西安许多名艺人都曾演过此戏,唯苏育民先生最为驰名。该剧是贫生代表剧目之一,格调很高,从唱词到表演要求演员雅致脱俗,对人物的气质和内心活动要拿捏好分寸。

李月娥老师在给我的传授排练中开始就说:“这是苏育民先生亲自手把手给我教的一出戏,娃呀,你学会这出戏,也算是我把这出戏还给了我师傅的团,也是了却了我多年心愿,更是对老艺人的传承和纪念!”这番话语给了我莫大的鞭策和鼓励。

时值盛夏,我每天往返五十里路来到李月娥老师家进行排练,她给我讲剧情,分析剧本,教唱,教念白和水袖上的技巧。她说:“气为声资本,一定要注意好气息的运用,这出戏的唱腔和念白非常重要,念白要注意轻重缓急,抑阳顿挫,一定把握好。这也是苏育民先生不同于别人的独到之处。”特别在处理念白中个别字时,用尖团音,很有难度。唱段中有一些拖腔使用了彩腔,这也是苏先生的独到之处。虽很难,但却是先生另辟蹊径的过人之处。在练彩腔的过程中,一开始,我够不上调,在我团张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逐渐够上了调,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四个月的排练中,李老师不顾年高酷暑,为我这出戏费尽心血,精雕细琢,这出戏终于二零一六年八月二十六日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呈现。我演的《苏秦激友》获得了专家、同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这是我在传承秦腔艺术事业中迈出的一小步,也是自己在秦腔发展中作为一个青年演员应有的努力和难忘的实践。

猜你喜欢

乱弹苏秦秦腔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苏秦刺股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引锥刺股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乱弹”及南北“乱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