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问题及其现代化建设

2018-11-15薛淇文

长江丛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化

薛淇文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亲切地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无限怀念和感激之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基于人伦情谊的爱的共体。何为孝,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时代给我们提出一个紧迫的问题:工业文明时代我们需不需要以孝文化为基础的家庭伦理?

一、孝文化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思考国家三十年来实现经济增长奇迹的原因不外乎市场经济活力巨大释放,国内廉价而庞大的人力资源,廉价的原材料以及低污染治理成本,但如今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使得我们不能只依靠这些传统优势,而需要一种价值引领。目前一些人们过度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及至引发严重的经济纠纷,例如著名的百度莆田系事件、魏则西事件等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德国思想家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认为意识形态(他指的是基督教)在推动经济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西方自亚当斯密提出自由竞争的理论后,逐渐建立起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韦伯认为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立足于理性的经济伦理,诸如诚实、信任、责任心,勤奋、忠诚,敬业。韦伯称它们为获取财富的新教精神,并认为这种精神是西方花了数百年时间才酝酿出来的资本主义生活秩序在经济上的反映。而我们国家在引进市场经济元素时忽视它背后的文化根基,即隐藏在经济制度背后的巨大精神力量。优秀文化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而敬亲孝长为主的孝文化推广到社会、国家即是诚信责任的美好品质。如何发挥孝文化在经济发展中作用是我们在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多年的高校扩招政策以及户籍制度改革,使得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过去的大家庭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优生优育培养子女模式的被人们广泛接受而逐渐消亡。基于乡情互助的家族共同体逐渐瓦解,人们知识获取也不再依赖上一辈的经验,老人的家庭地位被弱化,代之而起的是小家庭和原子化、碎片化的个人。广大的农村则普遍是孤寡老人村、儿童留守村,而在城市打拼的人建立家庭,他们离开父母过着小日子,“养儿不防老”的问题逐渐突出。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当社会上开始提倡某种价值理念时,如“低碳消费”“绿色环保”“百行孝为先”等,其实已经反应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暴露了社会价值理念的滞后性。如何重构家庭伦理,从大的方面说就是孝文化如何实现现代化。弘扬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中华孝文化源远流长,它可以上溯到上古三代的祭天祭祖活动。春秋之际孔子对上古三代礼乐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改造,把注重祭祀的外在礼乐仪式转化为内在的人文理性的孝文化,从而奠定了影响国人深远的孝文化。然而近代以来,孝文化却饱受质疑。古有二十四孝,鲁迅先生斥之为 “吃人的礼教”,现代亦有学者认为其乃作为统治工具以愚民,包含子女对父亲单项屈从的不平等。历代统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有“父为阳,子为阴”“父为子纲”,而历史上评价人物,多重其“忠孝大节”,大节有云,其余皆不足以观。至西汉,董仲舒又予其以形上学的根据,曰“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其时之人,必得依此伦理而行,方可尽人之性。此等思想及至后世则成“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封建保守思想。到了近代,国人不思变通,无进取之心,阻碍近代化的发展。

晚清以来,面对西洋坚船利炮,许多启蒙思想先驱对传统孝道于子女的重压进行猛烈批判,但以“幼者本位”取代“老者本位”,矫枉过正。建国初期,又对传统文化片面的否定。少部分国人的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即是对传统文化矫枉过正的结果。时至今日,如何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助推现代化的建设亦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孝文化的现代化建设

(一)从个人角度行孝道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希望还孝文化其原始之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弟者,仁之祖也”(《管子》)“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孝,文之本也。”(《国语》:)“孝,礼之始也。”(《左传·》)何为不孝,“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孝经·非广要道》。孟子说,一不孝者,今天的啃老族庶几当之;二不孝者,即游手好闲、玩物丧志者;三不孝者,即财迷心窍、忘恩负义者;四不孝者,即耽于享乐、纵欲寡耻者;五不孝者,即逞强好胜者,相当于目无法律的亡命之徒。这些传统观点,其中的精华于今日而言仍不过时,经过千年历史沉淀文化正是我们今天应该传承的经典文化。

新时代应如何为孝,我们应从传统中寻求方案。中华孝文化以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为要,而对于敬亲,《孝经》中提到“敬亲爱民,莫善于孝。”孔子曰:“今诸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判孝?”可见孝亲要求我们诚笃的,真心实意的敬爱。孔子于孝更要求人们以敬爱之心去奉养,去陪伴父母,父母有疾病要立身侍奉,要有作为让父母高兴。当然,父母的问题也要及时提出,在家庭中,既不应是子女对父母单向的听从,也不应是父母对子女过度的溺爱,而是父母孩子享受这个过程从而共同成长。《孝经》认为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是一种家庭关系中的民主,由此推而广之,“臣不可不争于君”,在现代社会则是上下级的合作,百姓与政府的合作,从而推动民主的进程。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这告诉我们子女不仅应该承接父辈的事业,而且还要继承祖辈兢兢业业、勤恳持家的作风,推广到社会,即各行各业都应用爱敬之心从事。《孝经》指出“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儒家的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置办丧事最重要的是致哀,追念先人的恩德以示珍重道别和怀念之情。而现代社会我们应文明祭祀、网上祭祀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又符合墨子节丧之义。而在社会中,对于孝道我们应加强舆论的监督和引导,孝者应加以褒扬,不孝者应予道德的谴责。换言之,孝作为一种私德不应妨碍公德,凌驾于社会和法律之上。

(二)从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

1、从经济角度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经济时并没有重视孝文化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儒家文化认为,人先爱父母正是扩充仁爱之心的根源,百善孝为先亦是如此。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孝文化作为维系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存发展的文化思想,对于社会发展、道德重塑及文化认同都有重要作用。而孝文化强调的代际和谐,只有老少两代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注重责任才能达到和谐。推广到社会,孝文化孕育出的诚信、敬、和、勤恳、责任等伦理精神和孝文化产生的光宗耀祖、报效家国等融入到企业活动和国家经济发展中即是形成责任、互惠、理解的思想,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长远来说,要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把重视孝文化为主的文化战略,这才是人民之福,国家之福。

2、从社会角度

孝文化在民间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土壤。家族共同体在精神信仰上的层面更复杂,带有民族共同体色彩。民间通过孝悌祠,乡约,祠堂等载体,如乡民自卫组织用来抗击外敌入侵;义庄、义田用来救济扶困,它有助于社民形成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培养社民的同情心、悲悯心;乡约,相当于今天的基层民主管理形式,在自我管理中可以培养社民责任心;祠堂和祭礼的结合可以使社民在耳濡目染的行礼过程中培养孝、敬、礼、让、和等德性。自古就将“不孝”、“非上”视为罪大恶极,来维护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家族制度,严厉打击危害家族伦常的犯罪行为。此外,在唐宋以后,还广泛流行各种家法、族规,这些具有伦理法性质的家族法作为国法的补充,虽然曾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但却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十分突出的政治作用。有利于培养人们的责任心,家国情怀,所以不可片面的否定,注重基层的作用,服务于社会建设。如今社会,养老、敬老思想的宣传、普及,人们对于老人生活的重视,以及老年人文化生活的丰富多样,都有利于社会进步。

3、从文化角度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主要包含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同时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宋代大儒张载说:“干称父,坤成母”,表达了古人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即把天地当作人的父母,这是一种“畏天”意识。畏天故能敬天,敬天就是天子以人间代理人的身份通过祭天的礼乐仪式来表达人类对天的报德,并希望天能造福人类。信仰一个共同祖先的人们,还会以某一传说中的同一祖先为祭祀对象,定期举行祭祖活动,巩固地缘情感,教育后人热爱家乡,增强本土文化意识。后代天子在承继大统之后要通过祭祖来表明秉承祖辈兢兢业业、施政以德的祖训,以此来凝聚人心,强化宗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现在每年的清明节国家都要在黄帝陵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追孝敬组,海内外华人齐聚,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心相似,这就是文化认同,强化民族认同感和人心的凝聚。

4、从制度角度

汉以孝治天下,体现在人才选拔方面的制度就是“举孝廉”的察举制。孝廉重在考察德行,根据儒家的要求,孝是伦常的核心,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而且,家庭伦理意义的孝还可以转换为对皇帝的忠。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即是如此。遗憾的是,后代察举制也最终流于形式,而后世科举制及今日的高考都很少继承和发展汉代前期举孝廉制度的深层用意,即在家为孝子,出仕为廉吏的个人品行。为人孝顺可使家庭和睦,齐家方可治国平天下,官员凭借自身品行魅力可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以此推广开来,可以树立官员们的道德意识,起了很好的社会教化作用。

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孝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新二十四孝来要求自己。一方面来说,可以让我们注重亲情、立足家庭,培育自由、独立的人格。从另一方面来说,可以减轻社会养老负担,使孝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美化社会风气,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1]《论语》《孝经》《孟子》《大学》《诗经》[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7.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孟子·离娄下[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7.

[4]杨昌江.谈“孝文化”的现代化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06(4):132~133.

[5]肖群忠.中华孝文化研究[M].北京: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6]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6.

[7]贾成祥.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A].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五章[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