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晗的散文
2018-11-15陈晓晗
陈晓晗
强国者
,少年也
当今中国,是迈向世界的东方雄狮,人才辈出,燃烧着思维碰撞的火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此间的少年,正当风华正茂时。
自强者,国之寄托也。
少年当自强,必努力进取。生活在物质纷扰的世界,如何不为名利蒙蔽双眼,只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畅游,是一门必修艺术。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乃所谓“自强”的真谛。《周易》这样阐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此可见,自强是一个横贯古今的品质要求。古有悬梁刺骨之勤奋,今有无臂考生之坚韧,中华文化的优秀精髓如此代代相传。然而,时常爆料出的国内大学生颓唐的大学生活,却是与自强背道而驰了。据报道,高中生参加完高考后便如释重负,在大学无法潜心研究,考试仅求不挂科,所有的学习仅仅是为了最终获取毕业证。那么,这种形式主义的学习又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其实,无论何时何地,中华儿女都应秉持自强的美德。尽力向上,方彰显我国华夏神气。
自信者,国之栋梁也。
国人常不能将自信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有人常说“我不能,我不行,我不会”,这便是不够信任自己的表现,从而不敢放开手尝试。没有尝试,何来实践?没有实践,又何来创造?虽说谦逊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天朝少年应当流露出自信的阳光气质。自信并不意味着盲目,自大便是盲目使然。诗仙李白畅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的豁达即是对自信的完美解说。更有谚语“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也劝导我们充满自信,用自信的微笑去包容困难。如此领会中华精髓,又怎会发生国内学生因压力而自杀的惨案呢?词坛名流李清照这样自信“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她的自信,使得她在那个战乱频发的年代,即使命运坎坷,心中怨恨,也没有选择弃世而去,而是将愁苦凝结于笔尖,绽放出自己人生的花朵,以更绚烂的姿态傲然立于词坛。
少年强则国强。此间的少年,自是应尽力自持,奋发图强,方强世界之中国。
人才辈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阅读源于内心
艾玛·沃特森在英国发起的“地铁藏书”赢来一片好评,而换于国内,却矛盾赫然。矛盾背后实是蕴含着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与快生活节奏的不相符合罢了。
阅读需要源自于内心。
静下心,随处阅读蔚然成风。有一颗安宁的心,自然书香萦绕。“地铁藏书”的宗旨本是推动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推动城市里繁忙的人们阅读,但若怀有对阅读的热情,又何须借助外力来引导或推动呢?或许有人因为明星的推荐爱上了阅读,那自然是佳事,但若仅仅是为了签名而去参与找书行动,就与活动宗旨背道而驰了。所以最重要的莫不是永葆初心,静心于阅读而已。享受阅读,才是对该活动的最佳发扬方式。
强制阅读是枉然。当今社会是一个心浮气躁的社会,人们每天来往奔波,迈着匆匆的步伐,怎会空下来静心阅读?有人说“地铁藏书”捡不回阅读习惯,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路上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就是最好的证明,当发着亮光的屏幕晃动在我们眼前,几乎极少有人能够抵挡诱惑而捧起书本。既然如此,我们又能对“地铁藏书”抱有多大的期望呢?更有甚者将这项活动变为了营销手段,这不仅仅是扭曲了活动的出发点,还给目前严峻的国人读书形势雪上加霜。
国人应当改变生活节奏,变读书为一种乐趣。曾有调查显示我国人均每年读书不足一本,而其他发达国家则多达十本甚至以上,其背后指出的问题也很明朗了——读书意识的严重缺乏。“世界读书日”就是对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倡导,而知道这个节日的人却很少,付诸实施的人恐怕更是寥寥无几。“地铁藏书”与世界读书日本质上都是对阅读的宣传,以勾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二者在国内并未得到良好发展的原因是需要我们去深思的。
或许是国内外生活节奏快慢的不同,亦或是人们的文化素质水平不同,但不管是因为什么,我们都应明白“阅读应源自于内心”。
在物质纷扰的当今社会,沉下心,手捧书本,让书香墨气萦绕心头,便是最好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