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外的女人
——《吾友茱蒂丝》中茱蒂丝女性形象研究
2018-11-15王雅楠
王雅楠
一、前言
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主要特点是妇女要求与男子有相同的经济、政治权力;以行动、实践为主,侧重于推动立法;第二阶段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者发现,尽管女性在政治经济领域争取平等的努力取得明显的成果,但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第三阶段是60年以后。《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小说创作背景大概在20世纪60年代,处于过渡期,即激进主义女权主义,这一派把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家庭私人生产剥削解读为“性剥削”,把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家庭束缚解读为“性束缚”,他们把女性和男性完全对立起来,实际上将女权运动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诉求改造成了从根本上消除男女差异,直至女权至上。
二、茱蒂丝婚恋观研究
《吾友茱蒂丝》取自多丽丝·莱辛的短篇故事集《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以“我”的视角讲述了故事中心人物茱蒂丝·卡斯威尔的人生经历,从个人外貌、脾性、教育、感情经历等等方面塑造了一位不同寻常的女性形象,茱蒂丝像黑暗中的一颗无色钻石,奢华但却低调,纯净多面,令人捉摸不透。小说袭承多丽丝·莱辛以女性为主题的创作特色,以间接隐晦的口吻为我们呈现一个有故事的女人——茱蒂丝。聪明睿智、外形出众、事业有成的茱蒂丝并未像同时代及传统女性那样,适龄期结婚而后相夫教子,转而选择独立的单身生活。纷繁现象背后藏有真相,前因后果,因果共生。笔者在总结茱蒂丝独特的爱情婚姻观念同时将深度解析其背后形成的因素,镶嵌于茱蒂丝身上的所有标签,如老处女、情妇等,都有其不为人知的背后原因,一起走进围城外的女人——茱蒂丝的情感空间。
(一)新时代的女性:自由恋爱
茱蒂丝·卡斯威尔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属于中上层社会,在牛津大学修读诗歌和生物,受过良好的教育;身材高挑纤瘦,皮肤白皙,五官还算精致,尤其一双迷人的绿色大眼睛十分夺人眼球,梳着中分齐耳短发;茱蒂丝还是一位职业女性,通过写诗和教书增加额外收入,主要收入来自一位过世叔叔的遗产,每年两百磅。各方面条件俱佳的茱蒂丝现已年届四十,仍独身独居。独立自主,有自己的事业,茱蒂丝绝对称得上一位新时代的女性。茱蒂丝十五岁至三十五岁之间经历过两段感情,前十年青春年华作为年轻爱侣赋予一位颇具盛名、上了年纪的作家,而后十年,另一位有些名气的作家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视茱蒂丝为创作灵感的源泉。茱蒂丝作为中上层社会的名媛淑女赢得男人的青睐是理所应当的,但她并没有选择被爱而是主动深爱上了一位上了年纪的男人,并且作为爱情伴侣。
无论茱蒂丝和这个上了年纪的作家之间有多少距离,茱蒂丝终究还是随心所爱,甚至义无反顾,追求自由恋爱的行为于当时环境下无疑既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冒险,茱蒂丝就是做了这样的选择,在追求爱情方面,茱蒂丝女性意识的崛起与行动归根结底是可圈可点的。
(二)围城外的女人:排斥婚姻
文学巨匠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为诸多读者所爱,婚姻就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渴望出来,外面的人渴望进去。而茱蒂丝却从未踏进这座围城。看似浪漫实则不幸的初恋给茱蒂丝带来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结束第一段感情后,二十五岁的茱蒂丝已经处于适婚年纪,面对另一个作家的热烈追求,大部分女性可能会接受并走入婚姻殿堂,然而茱蒂丝并没有向世俗妥协,选择了独身。后来茱蒂丝和大自己近二十岁的阿当姆斯教授维持着性关系,茱蒂丝知道教授已婚,育有两子女。教授十分爱慕茱蒂丝以至于提出要和自己的太太离婚,并迎娶茱蒂丝。这一想法反而使茱蒂丝果断离开了阿当姆斯教授并借工作之由去了佛罗伦斯调整自己。这一点不难看出茱蒂丝是排斥婚姻的。
此外当被朋友问及结婚一类的敏感话题时,茱蒂丝称“情妇”一词更适合自己,她喜欢每天独自醒来,与教授交往期间,茱蒂丝要求教授晚上十点到茱蒂丝的住处,凌晨必须离开。没有婚姻的人生对女人来说可能是不完整的,但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和欲望对茱蒂丝来说更重要。
(三)崇本我的情妇:性欲至上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介绍了人格心理学,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的原始生命本能——欲望,包括性欲。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佛洛依德称其为力必多。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遵循快乐原则。忠于本我的人可以为了满足自己或他人的欲望而置社会道德于不顾。茱蒂丝的人格正包含这一面。
茱蒂丝不常参加派对,称这是她性格中的缺陷,但她却经常出入苏荷区,那儿充满脱衣舞场和娼妓,茱蒂丝喜欢那儿大多是因为性行为在其中不受约束。茱蒂丝排斥婚姻而不是男人,茱蒂丝与阿当姆斯教授的交往正是建立在满足自己性欲的基础上,不顾教授已婚的事实,不管所谓
的社会道德。为了性欲,茱蒂丝甚至可以撕下白天独立单身女性的面具,任教授喊她茱茱,并如女儿般为他端茶送水。但一切结束后却要求教授凌晨离开,因为自己喜欢独自醒来,当教授想离婚与她结婚时,茱蒂丝断然结束了这段关系,因而她需要的不是教授的精神陪伴,而仅仅是肉体满足。
(四)冰山下的“母亲”:母性光辉
海明威曾在其著作《死在午后》中描述了冰山的宏伟之处在于其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藏于海平面之下的七分才是最主要的、最真实的,也是最危险的。随后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模式承袭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吾友茱蒂丝》中莱辛对茱蒂丝初恋具体内容的描写十分节省笔墨,没有说具体怎么开始,经历了什么,结局如何,但却用了大量笔墨陈述一些细节,看似十分表面,与茱蒂丝的初恋不相关,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些细节才是揭露真相的重要启示。
穿着寡妇做的衣裙,卢格为她修剪的新发型,走在街道上会引起男人的注视欣赏,茱蒂丝很享受在那儿的生活,如女神或者女明星般。茱蒂丝和卢格之间也产生了一些爱情的火花,她甚至开始想像嫁给这个意大利理发师卢格,然而在伦敦时茱蒂丝是如此的低调,无所谓做个情妇,不考虑结婚,这之间巨大的反差值得深思。
三、结语
笔者通过对《吾友茱蒂丝》文章内容的详细分析整理以及结合相关文献做出了自己对女主人公茱蒂丝爱情婚姻观的思考,并提出论据详细阐明茱蒂丝的婚恋观,得出了以下结论:茱蒂丝是一位新时代的女性,在自由恋爱和不依赖婚姻方面展现了值得一品的女性意识觉醒。茱蒂丝不会因为家人或社会的眼光来决定自己应该爱上谁、应该和谁恋爱结婚或者什么时候恋爱结婚,爱情不分年龄,不分国界。婚姻已不是女人的唯一归宿,茱蒂丝不愿随世俗随便进入婚姻这座围城,围城外的自由对她来说更具吸引力;茱蒂丝崇尚本我,满足自己的欲望是值得被尊重的,后来的茱蒂丝身为情妇之所以不觉得是一种道德败坏或者可耻的事情,是因为她认为这仅仅是在满足自己的性欲,人的本能不可与世俗同日而语,这也是为什么她宁愿杀死那只猫也不愿剥夺其释放性欲的权利;即便茱蒂丝认为自己不需要依靠男人以及婚姻也能活得很好,独身、独居、独立是自己喜欢的生活状态,但这并不意味她完全不食人间烟火。茱蒂丝喜爱孩子,想养育孩子,也许因为年轻的时候被爱情所伤,导致她一直麻醉自己已经拥有了很多,不能再奢求其他的,自我否定拥有更多幸福的权力。许多人、事、物共时下的现象或状态都可以从历时的角度去探索、分析,最终发现这些不过都是时间流逝过滤后的结果。茱蒂丝与众不同的爱情婚姻观也逃不过岁月洗礼后才完全定型的命运。
[1]多丽丝·莱辛.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2]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3]海明威.死在午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5]陈宏川.文学伦理学视域下的莱辛短篇小说——管窥《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5(01):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