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从,让你“失去”自己

2018-11-15赵维莉

人生十六七 2018年25期
关键词:马屁精好孩子认同感

记者 赵维莉

我是“好孩子”?

雯雯知道,班里很多同学背地里都叫她“马屁精”,觉得她就是老师的小尾巴,事事讨好老师,甚至会“出卖”同学,给老师告状,换来老师的喜欢。“我在班里基本没什么朋友,大家都特别防备我,生怕我把他们的小秘密告诉老师,换取老师的信任。但我真的不是这样的。”雯雯觉得自己很委屈,“我只是做好老师让我们做的事情,听老师话。”但是她不否认,自己为了做一个老师喜欢的孩子,会去讨好老师,揣摩老师的心思,去做老师们“喜欢”的事情,获得老师的关注。

于是,已经高二的雯雯是老师心中的乖学生,家长眼中“别人家孩子”,但同时也是同学眼中的“马屁精”。这样的三重身份,“折磨”得雯雯在这个暑假夜不能寐。

带上虚伪的面具

“讨好”其实很多时候反射出来的是我们一种生存状态——弱小无助,需要寻求保护和照顾。小时候我们需要依附父母,希望得到他们的关注,特别是当父母忙于工作、社交、家庭中其他成员时,我们为了获得关注,会摸索着迎合父母的喜好、让父母开心,甚至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说父母希望我们在人前表演节目,就算我们心中不想,但为了父母的微笑,所以只能通过委屈自己做个好孩子来得到父母的关注,获得父母的欢心——这样的“讨好”让孩子尝到“甜头”后,孩子会一次次地去重复,压抑自己、讨好父母,成为父母老师想要的“好孩子”,久而久之就为自己带上了一个虚伪的人格面具。

带上这样面具的孩子,慢慢地就会在生活中形成一种习惯——在权威面前隐藏自己,做别人眼里的“好”孩子,“好”学生,最后就是迷失自己。

讨好是因为恐惧

其实,有“讨好”习惯的孩子,从潜意识上说是有社交恐惧的,对他们而言,别人的眼光是一面镜子,他们只有从这面镜子里才能看到自己。但他们不被别人认同或需要的时候,他们会感到很恐惧,感到自己好像不存在了,充满痛苦、孤立、空虚、罪恶感、羞耻感、愤怒和焦虑。而他们压抑自己,无处表达自己,但往往只能“讨好”一方,最后可能得到的不是认同,是不尊重,因为没有人会看得起没有骨气的人,所以委曲求全的讨好,得到的是不等值的反馈和回报。

所以习惯“讨好”的人常常会感到自己不被理解,他们对拒绝和敌意有着根深蒂固的畏惧和焦虑,从小就学习如何尽力避免拒绝他人引起敌意,因此戴上友善的面具,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甚至时常处于悲伤的情绪里,这种情况得不到释放,长此以往就会变得不自信。同时习惯去讨好别人的人,常常会“丢失自己”,一个自己都不在乎自己的人,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人,是把自己鼓励在世界之外,卑微地去顺从他人,失去自己的人永远都是可悲的。

改变自我认知

在外,讨好别人顺从别人却没有得到想要的尊重;对内长期压抑自己本性,迷失自己,这种模式的最终结果就是导致爱讨好的人内外皆空,既无法真正与人沟通,也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受到伤害最深的人就是自己。

那么如何使自己走出这样的困境呢?最主要的是从主观上改变自己,关键是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改变自我认知的方式,把对自己的认同感来源,从外在转变到内部,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标准。

要丢掉已经因为讨好习惯戴在脸上的面具,清理自己,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自我思维,自爱、自尊,有礼貌地待人接物,并不是一味地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为人处世,与人没有冲突也不意味着你就是“老好人”,只是你自己性格懦弱的放大。

把对别人的关注,转移到自己身上,开始发掘自身上的优势,让自己的闪光点放大,在潜意识中告诉自己自信一点、骄傲一点。

认真思考自己所想所需,接受真实的自己,消除自我愧疚感,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力,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学会说“不”,懂得拒绝,改变自己的信念和行为。

这些说起来看似简单,但是自我认同感、改变思维方式都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过程是艰辛的,但是收到的效果是让你变得自信,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猜你喜欢

马屁精好孩子认同感
好孩子
我的“马屁精”弟弟
马屁精拯救欧洲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测你是一个几星级的马屁精
漫 画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护士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
真是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