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之根,“政治”之魂

2018-11-14廖越

新课程·中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理性精神政治教学

廖越

摘 要:教学,不是每天都在枯燥的生活中度过,而是在激发需要、满足需要的交互过程中实现师生彼此的增值。所以,教学其实就是一个满足学生知识、能力和价值各方面需要的过程。政治,由于这套理论体系所面对的对象是高中生,所以其理论广度和深度均受到限制,因而体系本身的建构并不严密,仅是作为理论讲授,而不作学术探讨。这门课所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就是在理论和实际间架设桥梁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基本的理性精神。

关键词:教学;政治;理性精神

一、什么是“教学”

“教学”到底是什么?我研究生的专业是“中国哲学”,我们学“中国哲学”一定绕不开一本经典,那就是《易经》。《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化的开端。《易经》六十四卦中有一卦是专门讲教育的,那就是“蒙”卦。“蒙”卦卦辞中有这样一句话,“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教育,不是我求童子学,而是童子来求我,我指导他。童子为什么会来求我呢?因为有疑惑,也即是有需要,而这就是教育的本质。而教学也同样如此,当然在这里我没有很严格地区分。教学,不是我讲很多知识硬塞给学生,而是学生产生疑惑主动寻求知识,教学其实就是一个满足学生知识、能力和价值各方面需要的过程。

至少我是这样看的,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都是基于“需要”而来,“需要”源自于学生内在对知识真理的探求,对能力提高的渴望,对成功愉悦的享受,对情感价值的向往。但“需要”通常不会直接显现,它往往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才被激发。如何激发学生的“需要”?如何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是一个老师教学水平的体现了。课堂就是在激发和满足学生“需要”的交互过程中生发出无限的可能性。

比如,我们通常看到的激发学生“需要”的方法,“需要”在情境中激发,情境从问题中产生,问题在引导中出现,引导在教学预设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需要”被激发了,老师的点拨就是对学生知识真理需要的满足,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表达和运用知识就是对其能力提高需要的满足,老师对学生的肯定就是对其成功愉悦需要的满足,最后,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就是对其情感价值需要的满足。在学生“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学生的价值得到了提升,老师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师生彼此都实现了增值。这就是教学的快乐,也正是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什么是“政治”

“政治”是什么?索绪尔关于语言概念有所谓的能指与所指之分,但在这里我们不做复杂的探讨。在当前的语境下,“政治”特指我们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即由《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以及相关选修课所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并且,这套理论体系由于其所面对的对象是高中生,所以其理论广度和深度均受到限制,因而理论体系的本身并不严密,仅是作为理论讲授,而不作学术探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现象,“政治”教材中的诸多概念都是没有严格界定和精确表述的,仅是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解释而已。基于此,“政治”这门课主要培养学生在理论和实际间架设桥梁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基本的理性精神。但作为一门讲授课,我们在具体教学时却总遇到诸多问题。

比如,我们时常遇到,知识生成与预设结论之间的不一致,这当中固然有学生理解的偏差或是老师引导的不妥,但更重要的是这套理论体系建构的缺陷,而这也是我们文科逻辑天生的不足。举个例子,在“世界是永恒发展”这一课中,教材引用材料說明生命的演化是从低级到高级的一个过程,而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发展”,于是教材就得出一个结论“生命是永恒发展的”。老师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回答,知识生成与预设结论相一致,似乎一切都没有问题。可是某些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就提出疑问,教材引用的材料只能说明“生命过去是发展的”,但“生命过去是发展的”能否逻辑推出“生命未来是发展的”并进而得出“生命是永恒发展的”这个结论呢?答案是不能。知识生成与预设结论不一致,教室聒噪,老师哑然。这样的学生,你说他说得不对?他说得太对了。

我们看到,第一只天鹅是白的,第二只天鹅是白的,第三只天鹅是白的……第九十九只天鹅也是白的,我们就能得出结论“天鹅就是白的”吗?不能。事实上,我们知道黑天鹅是存在的。归纳性的东西永远都无法得出普遍性的结论。那么普遍性的结论是从何而来呢?其实是从人的理性中来,是人领悟出来的。那么,归纳性的东西与普遍性的结论之间的这道鸿沟难道始终都无法逾越?那也不是。我告诉学生,因为我们看到,在过去的千万年里生命都是发展的,于是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千万年里生命也仍然是发展的,所以我们才有这个结论“生命是永恒发展的”。而这里所谓的“有理由相信”其实就是一种合理外推,但是它不是绝对的,不具有逻辑必然性,这就是一种理性精神。至此,归纳性的东西与普遍性的结论之间的这道鸿沟方始弥合,而我们的这整套理论体系都是以这种方式建构起来的。

领悟“教学”,课堂方有根本;理解“政治”,教学始有灵魂。“教学”与“政治”的全新理解让思政老师的课堂重新拥有无限的

可能。

参考文献:

[1]丁正.政治课教学的灵魂[J].新课程,2014(4):3.

[2]刘延青.《易经》教育思想与新课改理念的关系[J].甘肃教育,2012(19):63.

猜你喜欢

理性精神政治教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韦伯命题”的视角理解“四个全面”战略的实践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