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拾经典阅读,提升学生素养

2018-11-14李国权卫秀萍

新课程·中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学生素养经典阅读

李国权 卫秀萍

摘 要:典范的、权威的、重要的经典著作构成了人類文化演进一脉相承的思想线索,是人类精神沿革的文本凝练。如何撩开它的神秘面纱,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阅读呢?从“厘清学生对经典阅读的误解,还经典之真面目;创设经典阅读的氛围,展现经典的‘美;指导经典阅读的方法,切中经典的‘肯綮”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重拾;经典阅读;学生素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走进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其情商、智商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朱永新教授曾说过:“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但是现实的学生阅读状况却不容乐观。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挑战。“大众文化”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影视明星、网络游戏、时尚商品等已经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现状中,“于是经典不再具有经典的意义,权威失却了昔日的光环,偶像走下了神坛,人们成为尽情狂欢的众神。昨日精英引领大众,看今朝大众挤压并支配了精英”。

让学生重拾“阅读”这一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从“经典”中汲取营养,积淀民族文化底蕴,提高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一、厘清学生对经典阅读的误解,还经典之真面目

一提到经典,许多学生就咋舌。因为在他们看来,经典要么就是《论语》《孟子》之类艰深难懂的文言文,要么就是《儒林外史》《红楼梦》之类的大块头部作。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参与。我们可以先从课本入手,通过课内阅读教学转变学生这种固定思维。选取诸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叔叔于勒》《行路难》《威尼斯商人》等名篇进行鉴赏,告诉学生,这也是经典,揭开学生“畏惧”的面纱,再通过阅读欣赏活动课,借助名著推荐与阅读,逐步向课外铺展。

其实,每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这就需要我们教者的智慧。

二、创设经典阅读的氛围,展现经典的“美”

学生不喜欢阅读经典,固然与外部环境有关,但是我们“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愚笨,以至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个性生命中的丰富多彩的需要、欲望、兴趣、信念、追求,被僵化的法则和模式所拘禁。文章的灵魂、情韵也不见了。”所以作为孩子平等“首席”的我们,首要的就是做好引导,创设阅读经典的氛围,展现经典的“美”,激起学生的兴趣。

1.“无为”阅读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为了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生命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人的生命关怀的活动。”学生是一个自由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个体,他们在身心各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我们应该通过适当的教育手段不断地培育和扶植他们身上的“生长点”。

在环境上,我们通过教室、校园的装饰,乃至指导学生对家庭书屋的布置,妙点经典之睛。在阅读课上,根据事先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准备一些他们最爱的经典书目,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培养学生最起码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觉得阅读还是不错的。看似天马行空,率性而为,其实随着“暂时性的兴奋”的积累,量变会引起质变,激起学生对经典的兴趣。而“兴趣是创造一个欢快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2.“生活”阅读

教育即生命。阅读经典就是引导学生去做生命的主宰,去圆一个“自由的梦”。我们通过调节欣赏者的“期待视野”,让学生在适度的距离间产生求知的欲望,凭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经典进行心灵的对话,从经典中寻到我之心,悟到我之思,体会我之情。这一切集中了学生的全部生活体验、感知、情感、想象、思维,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这样就能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自愿去感受世界的精彩、历史的厚重、道义的神圣和生命的价值。

3.“美点”阅读

经典的“美”处处皆是。教者通过剖析“美”的因素,以“美”来润泽学生的生命。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景物描写、美的行为、美的思想境界等的赏鉴,学生自然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学到许多宝贵品质——比如,经典作品的忧郁感、悲悯、雅致、美感、圣洁、庄重和意境等等。最终,经典肯定会成为学生“生命的诗意的栖息地”。

三、指导经典阅读的方法,切中经典的“肯綮”

经典阅读具有广泛性、主体性、自由性。每个学生的天赋、兴趣与气质、冲动等是不同的,经历、体验也是不一样的,要想提高阅读的效果,就应该而且必须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1.诵读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于漪老师就说过,“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总不乏至理名言,或启示人生,或描摹世界,或探究事理,或阐发理想,丰富的思想浓缩在精彩的文字之中。读这些文章要指导学生咀嚼、赏析、品味,熟读,背诵。”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对待经典,我觉得最好的了解方法就是诵读,眼到、口到、心到,使学生的视觉、发声、听觉、思维活动紧密结合,长此以往,经典就会内化成学生生命个体的一部分,犹如父母给的生命一样,成为终身有用的东西,这也正是我们进行经典阅读的目的之一。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把文章读畅了,把意思读懂了,把形象读明了,把情感读出了,“医愚”之药就炼成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肚中有经典,说话、写文章乃至做人才能底气十足。

2.对话法

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个体性很强的行为,经典文学作品本身也是一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宝山。要想探宝,掘宝,就得与文本、作者、同学以及自身心灵进行多元对话。对话的中心是每个学生个体,这是任何老师都无法替代的,我们教者承担的角色就是学生手中“探宝、掘宝”的工具。

工具之一:及时补充必要的背景资料。学生在阅读经典时,可能会因为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差异,国度的不同而产生困惑,这时背景资料运用得巧,就能消除学生与文本的隔阂,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从而帮助他们较为准确、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如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我补充了两个背景资料,一是宗璞一家在“文革”期间饱受折磨的资料,二是宗璞描写与小弟深情厚谊的片段。为什么补充这些?是因为它们与作者的内心关联最为紧密。有什么感受比作者内心的独白更真切的呢?

工具之二:设疑,逼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了使学生的多元“对话”真正击中经典,教者要精心设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逼”着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例如,比较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的政治抱负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流露的政治理想有何异?通过赏析学生发现二人同样受贬,只不过范仲淹“忧”,欧阳修“乐”罢了。有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一“忧”一“乐”,为何都备受后人赞赏呢?探讨继续深入,学生终于发现二人一忧一乐皆非为己,皆是为民,正是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学生的思维力度、深度都可圈可点。

工具之三:设计活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儿童对力所能及的、既动脑又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有较高的兴趣。因此教师就必须通过设计一定活动来叩击学生的心扉,唤起相应的情绪,把躺着的文字变成立体可感的形象。如教学《西游记》时,我通过截频选取了有关孙悟空的幾个视频片段,孙悟空的个性一目了然。有人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通过缠绵悱恻的二胡曲《江河水》把学生带到兵荒马乱的20世纪20年代,体会那“祸不单行”的况味,听毕,学生神情凝重,教室里鸦雀无声……这些活动的设计,真正让学生走进了经典,自觉进行经典之旅,自觉与经典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从而感悟到了经典的无穷魅力。诚如爱因斯坦所说:“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3.批注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这就启示我们在经典阅读中必须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度,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学会欣赏与评价。而批注阅读确是把这些教学理念转化为学习行动的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与经典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多元对话,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记录自己思维的轨迹,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的批注既让学生感受到了经典之美,强化了对经典的兴趣,又克服“学而不思”“读时了了,掩卷茫然”的弊病;既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一点余论

当然,我们不能把以上方法完全决裂开来,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何况,提高学生参与经典阅读的主体性,也绝不是以上几种方法就能全部解决的。我们还可以适当渗透一些文学理论给学生,帮助学生把准经典之脉搏,提升思维的深度。如文学的基本要素分析法: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四要素的关系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作品占据中心,与其他三个要素呈放射状关系。这种分析法为掌握各种纷繁的解读理论找到了方便之门。古人也强调过“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

[2]胡中方.生命的对话:关于语文教学本质的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1):11.

[3]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08.

[4]爱因斯坦.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M].商务印书馆,1979.

?誗编辑 马晓荣

猜你喜欢

学生素养经典阅读
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活动的思考
浅析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经典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想象力都去哪了
构建促进中职生礼仪素养评价体系
面对差异,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化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