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的“病人”:大学生“被精神病”事件背后
2018-11-14张从志陈建凤
张从志 陈建凤
洛阳师范学院女生较多,李明是班上唯一的男生
强制入院
10月19日,我在河南郑州一家律所里见到了李明——网络上沸沸扬扬的大学生“被精神病”事件主人公。他今年31岁,剃着短平头,眉目显得清秀,个头不高,穿了一件旧的灰色长袖,眼神略有些不安和迟疑,加上身材瘦弱,他看起来似乎没有而立之年该有的成熟劲。走进会议室时,他拎了一个泛出旧色的书包随手放在墙角,里面装了一大摞案件材料,这是他现在最重要的家当,走到哪儿带到哪儿。
今年5月,法院裁定撤销一审判决发回重审,他起诉学校和医院的案件回到原点,但事情以“被精神病”为题曝光后,李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采访的几天中,媒体包围着他,电话从早接到晚。他向访问者一遍遍地讲述三年前的那段遭遇,永远都是一个语调,平缓,有条不紊。
2015年7月,28岁的李明刚刚度过大学第一年,他是以社会学生的身份在2014年参加高考,后被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录取。尽管大学生活晚到了很多,但顺利的话,三年专科学习结束,他应该可以考取教师资格证,如愿到某个学校当一名英语老师。
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使这一切变得遥不可及。大一暑假开始后,学校要求所有没有支教任务的一年级学生离校返乡,但李明没有按时离校。在此期间,学院团总支书记陈贯安多次致电其母刘英,说她儿子在校期间多次让老师调宿舍,跟人说话不正眼看人,认为他有病,让刘英找时间带去医院看看。恰好这段时间李明手机卡丢失,刘英未能联系上李明,她觉得儿子不会有什么大病,便没有放心上。
7月18日,陈贯安再次致电刘英,称李明“失踪”了,次日又来电说在网吧找到了他。儿子夜不归宿让刘英担忧起来。7月20日,她从老家匆匆赶到洛阳。据李明讲,母亲告诉他,当时陈贯安在电话里说白马寺附近有精神医院,让她去找找。
刘英从网上搜到了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据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答辩称,刘英当时告诉该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徐民从,自己儿子患有精神病,学校最近也多次通知她,说李明行为异常、精神有问题,要她带去医院看病。她自己管控不住儿子,怕其中途走失,请医院协助她把李明接到医院就诊。
总之,医院派车去了学校,徐民从和两名男护工随车前往。电话里已经提前说好,陈贯安在学校门口等着,带他们去宿舍。而李明此时还蒙在鼓里。当天,宿管说宿舍要装家具,让李明搬去另一栋宿舍楼的空房间,他打包好所有行李搬去了那里。东西放下没多久,门还敞着,陈贯安突然进了宿舍,告诉李明说:“你妈来了,赶紧带你妈去旅游吧!”还有两个陌生的男人在门框边探头探脑,李明被问愣住了。
他回忆,紧接着徐民从走进来,指着鼻子就质问道:“为什么你暑假不回家?为什么调宿舍?为什么跟你母亲断了联系?”李明被吓蒙了。他问对方是什么人,徐民从不作答,眼睛死死地盯着他的脸。李明说,这就是徐民从所谓的现场诊断。
陈贯安和徐民从出去后,母亲进屋跟李明说话,帮着收拾物品。门外仍有陌生男子向里观望,李明感觉不对,走到外面想看看究竟。一到走廊上,门口等着的两个男护工立刻上前摁住他,用束缚带将其反手绑住,便往宿舍楼外的急救车上推。李明要求放开他,但没有强烈反抗,他还没有意识到绑他的是什么人。
暑假的走廊空荡荡的,刘英听到声音跑了出来。“她哭开了,说你们不能这样做,把他放开。”李明回忆说,当时陈贯安还笑盈盈地告诉他,“让你妈妈带你去看看病吧!”
李明这才叫道:“陈贯安你虚伪,不配为人师表!”刘英哭着跟了出来。陈贯安对她讲:“带你儿子去治治病,医生开了证明,他还能回来继续上学。”还交代她去学校办休学手续。就这樣,李明被送进了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医院,他所有个人物品被取走,被脱得一丝不挂,换上了病服,成为一名精神病人,在精神病院“治疗”了四个多月,前后134天,“像一场噩梦”。
李明就读的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异常学生
李明恨陈贯安,从医院出来后,他前后开通了好几个微博账号,封了旧号就用新号,总共发了3000多条微博,除了维权信息,攻击矛头大多对准了陈贯安。他认为是陈贯安在幕后导演了这一切,“非常恶毒”。然而仔细回溯两人的过往,李明也承认,这个做学生工作的团总支书记此前和自己并没多少交集,谈不上深仇大恨。
至于陈贯安当时为何告诉刘英,李明有病需要看医生,从洛阳师范学院的庭上辩护和陈贯安的个人陈述材料中不难发现,陈贯安当时已经断定李明不正常,有心理问题。庭审中,校方提供了种种证据,比如李明频繁更换宿舍、经常旷课、不跑早操、不配合班集体活动、言语威胁同学等,以此证明他在校行为异常。
本刊记者在学校找到陈贯安本人,但他表示,法院在二审期间,自己不便接受具体采访,“相信法院会公正”。李明则认为学校在捏造证据,污蔑自己。他曾找到提供材料证明李明短信威胁自己的前室友,并录下了对话。录音里,室友否认给学校作证,认为大家同舍期间相处不错,并没有什么矛盾。如今班上同学各奔东西,大都不愿提起往事,孰是孰非已难以弄清。
关于换宿舍一事,李明解释了来龙去脉。2014年高考后,为了选学校,他特地到洛阳、郑州等地考察过。他去看了洛阳师范学院老校区,虽然学校条件不算好,但他对洛阳存在许多浪漫的想象,觉得这是文明古都,很有历史文化底蕴,而且横亘在伊河、洛河之间,他还想亲身探究一下河流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上学,空闲时可以出来看看博物馆,走访当地社会,了解当地的文化。”
但当他拖着行李到老校区报到时,学校工作人员告诉他,他应该去新校区。坐公交近40分钟,他到了洛阳伊滨区,新校区在主城区以东20多公里外的一个村镇上,2013年才搬进第一批学生。李明去时,周围都是广袤的农田,校内道路上遍地黄土,工程车辆进进出出,掀起漫天的泥尘,他感到非常失望。
“我反应较慢,到新校区很久以后才意识到,这地方太差,设施几乎是一片空白,连图书馆都没有。”但给他造成困扰的主要是生活成本太高。其时,家里人还不知道他已经重新参加高考上了大学,学费和生活费都是从以前打工攒下的五六万元积蓄里开支,他想压缩生活成本,用自己的积蓄读完大学。学校周边没有其他的商铺,学生只能去食堂就餐,但他认为食堂窗口都是营利性的,饭菜价格太贵,他食量大,一顿中饭十五六块还吃不饱。老校区食堂比新校区要便宜,他想着搬过去能节省不少生活费。
在新校区待了三个多月后,他向学校申请换到老校区,他提供的理由是新校区装修的异味太大,他身体弱受不了。学校同意了他的申请,把他安排到老校区其他院系的大四本科生宿舍。但到老校区不久,来回两个校区之间上课,交通成了大麻烦。每天他要很早起床出门赶公交,当时公交车次少,发车也不固定,常常晚上天黑才能回宿舍。他又向学校申请换回新校区,他说:“当时没考虑太多,主要是生活压迫着,温饱都解决不了,只想尽快搬过去。”
学校再次同意了他的申请,李明一个人住进了一间没有家具的空宿舍。正是在换宿舍的事情上,陈贯安与李明有了第一次交流。按照陈贯安的说法,在交流过程中,他发现李明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说话不敢直视对方,敏感、多疑,周围没有朋友,无人交流,并且和宿管发生过语言冲突。这为后来发生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此时的李明已经萌生了退学提前就业的念头,他说是因为自己对学校极差的教学水平和官僚作风无法接受。但在陈贯安的说法里,这是因为他们的劝导。学最终没有退成,直到徐民从的到来。
李明原本有机会上一所更好的大学。2009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李明觉得自己应该可以上一本的,但发挥不好,分数线没有达到。他极度失望,急迫地逃离了家乡,打算忘掉一切。直到第二年,他才知道自己被四川一所二本院校录取了,阴差阳错下与大学失之交臂。其中细节,他说已经记忆不清,“很多不该忘的都忘了”。他只告诉我,高三那年自己过得很不好。
外出打工的五年里,从南到北,他去过不少地方,做着不起眼的工作。后三年,他进了一家小型课外补习机构,开始给人辅导初中数理化功课,一个班20人左右,刚开始工资2000元,后来涨到3000多元。这份工作让他燃起了当一名老师的想法,后来下定决心报名参加了高考。
进入大学后,李明才发现自己是班上唯一的男生,比女同学们大了近10岁。“我一直想和她们交流,经常在QQ群插话,平常也主动聊天,只是这些小女孩很多都来自农村,非常内向,圈子化很重。”他沒能融入进去。
事情曝光后,洛阳师范学院在网上成为众矢之的,招来铺天盖地的批评。不少同学对此感到义愤填膺,觉得有人在“搞事”,故意黑学校。有同学告诉我,10月正是学校教学评估的关键时期,全校上下都在为评估冲刺,这个时间点突然发生负面新闻,会对学校很不利。
洛阳师范学院原本是一所专科学校,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现有在校生近4万人。从2013年开始,逐批地搬到如今的新校区。新校区占地2000多亩,建筑风格整齐划一,图书馆复制了老校区图书馆的模样,但更加恢弘气派,直到今天仍在建设之中。教学楼内开辟了专门的考研自习室,楼道走廊里也满是备考的学生,他们自带小凳子,对着窗外小声地背书复习。
在李明看来,陈贯安之所以叫母亲带自己去医院,究其根本就是出于管理成本的考虑,“有人抑郁了,在学校里生气,把大家扔到那里去,他就不用管了,包袱就甩掉了”。陈贯安在自述材料中则写道:“作为学校来说,我们可以监控他的行为,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且我们担心他伤害自己或是伤害别人,留在学校是一大安全隐患。”校方庭审中也辩称,学校只是尽了告知家长的义务,是李明母亲自己联系的精神病院,学校不存在任何过错。
精神病院位于巷子深处,只有一条大道进出
沉默“病人”
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在洛阳东北角,离主城区约40分钟车程,公交下一站便是著名的白马寺,小镇的名字也以白马寺命名。医院大门是西向的,要拐进一条巷子才能看到,走进医院,一路穿过门诊大楼,进入一个院子,里面布置有假山、水池和牡丹园,看起来与正常的医院并无两样,甚至环境更好,只有走到住院楼内,紧闭的大铁门和回荡空中的怪异笑声提醒着来客这里的特别之处。
出院后,李明曾特地返回这里拍摄周围的素材照片,心里依然感觉“恐怖,阴森”。一闭眼,医院的情景全都浮现于眼前。他在纸上画出了住院楼的结构,总共四层,由四栋楼合围而成,呈回字形,中间是供病人活动的水泥空地。他住在三楼的精神五科,大铁门将病房与外面隔开,只有经过医护人员允许才可进出。
刚开始去的病人都住在80人间的大病房,像一个大厂房,床位一字排开,便于集中管理。等到病情稳定下来,就会转到20人间,继续好转,就可以享受6人间待遇。李明进去后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住进了大病房,开始时他还总告诉医护人员,自己是大学生,没病,但很快学会了顺从。他默默地观察着里面的一切,把看到的、听到的都刻进脑海,盘算着出去后怎么曝光出来。
病房里有固定的作息时间。早上不到7点,病人被广播叫醒,洗漱、早餐、吃药、到大厅活动;中午,吃药、午餐、进病房午睡;到下午3点左右,广播再次叫醒,到大厅活动;下午五六点,晚餐、大厅活动、吃药,然后沉睡到第二天。每天循环往复。
一天早中晚要吃三次药,李明说:“如果拒绝的话,就会把人绑在床上,手脚捆住,然后扒开嘴灌进去。”许多病人学会了把药藏在舌头底下,等医护人员走开后偷偷扔到窗外的草丛里,病人们对此有一个专门的用语叫“藏药”。
最让李明觉得恐怖的是“电击”治疗。据他描述,每次治疗前,护工会把他带到另一幢楼,躺下来输液全身麻醉,然后开始“电击”,人进入昏迷状态,醒来时近半年的记忆都会消失。第一次做完,李明就忘记了自己在学校被带到医院的经历。“不记得自己上大学的事了,不知道这是洛阳,不知道这是精神病医院,而且这种状态要持续一个多月,记忆才会一点点恢复过来。”这样的“电击”,李明一共做了四次。
李明所谓的“电击”指的是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是在麻醉状态下,让电流通过大脑诱发抽搐,以治疗精神疾患的方式,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疗法。在临床上应用普遍,其副作用主要是认知功能受影响,例如可逆性短期记忆受损,基本上在3个月内可以恢复。
李明逐渐适应病房的规则,他努力像其他人一样行动,按时吃饭、吃药、睡觉、接受治疗,大厅里活动时,他喜欢看人下象棋,或者在一旁背英语。他见过一两次病人发病的情形,非常躁狂,冲过来夺人东西,他有时感到害怕,但待久了觉得,病友们其实只是像孩子一样控制不住自己,顶多是撒野,不会有目的地去伤人。
最小的病号是一个19岁的高中生,他爱写小说,成天幻想着当亿万富翁,家里人只好把他送了进来。正是因为劝他不要搬去大病房,李明和一位男护工发生了冲突,双方打斗中,李明受了伤。从此逃出去的念头越发强烈。他告诉我,后来他趁着护士有次忘关铁门,偷偷跑到护士站里拨通了医院院长的电话,告诉他徐民从“把一个没病的大学生关了进来”。院长表示很震惊,赶到病房和他谈。后来医院组织专家对李明会诊,结果是精神分裂症诊断无误。
2015年11月29日,刘英接到徐民从的电话,通知她李明病情基本缓解,可以出院。刘英赶到洛阳,才知道儿子被打。据其回忆,徐民从曾威胁如果不和解,就不让李明出院,他们只好和护工签订了和解协议,护工赔了7000元抚慰金了事。但徐民从向媒体否认了威胁一事。为了求证李明所述种种事实,本刊记者在医院见到了徐民从,但他以保护病人隐私为由拒绝接受采访。
“在里面是怪圈,无法自证无病,越说自己没病,他越说你有病,他看谁不顺眼,给你写上一笔,本来下个月可以出来的,你这一年都出不来。”李明说,护工、护士、医师都对病人握有权力,每个人都有权记录,什么时候出来全凭他们的书写。作为亲身经历者,他觉得自己应该站出来,将一切公之于众。然而,谁会相信一个曾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人的话,这会不会是另一种妄想的表现?李明极力想摆脱这顶扣在头上的帽子,却陷入另一重困窘之中。
孤身维权
出院后,他开始维权,起诉、上访、网上曝光、求助媒体……2017年11月23日,洛阳市洛龙区法院做出一审判决,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向李明公开赔礼道歉,赔偿医疗费21673元、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0元。法院认为,没有证据证明李明有自伤或伤人行为,不属于必须强制治疗的情形,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对其采取强制措施属侵权。
判决同时认为,洛阳师范学院在对学生管理过程中,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其家长联系并反映情况,是学校对学生管理职责的体现,且并未参与原告的送医、就医及治疗,不存在侵权行为。双方都提起了上诉,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对判决结果不服,李明则认为自己是在学校当着老师的面被强行带走的,学校不应免于责罚。
一审判决被撤销后,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表示将向法院申请司法鉴定,鉴定李明住院治疗时的精神状态。李明告诉本刊,鉴定的不应该是自己,而是精神卫生中心及其医务人员在收治过程中是否违法。他的代理律師常伯阳也强调,本案的关键并不在于李明是否有病,而是医院能不能拿出证据证明当时强制收治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
不过,外界最关心的问题还是李明到底有没有病。一有关于自己的报道出来,李明就会拿着手机反复地研究,查看一条条评论,网友从报道文本里找到只言片语做出自己的判断,有人断定“这个人肯定有病”,也有的抨击学校、医院坑害正常大学生,支持他维权。
从医院出来,他至今仍未撇清与精神病的关系,原本希望通过维权摘掉这顶帽子,但随着舆论的发酵,反倒越陷越深。母亲原来还会配合李明接受媒体采访,后来发现有人开始在网上曝光李明的身份和家庭住址,她给李明打来电话,气得发抖。她担心,家乡人看到后,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小县城,以后李明该怎么正常生活。自此以后,她拒绝再接受任何采访,李明劝也没用。
事实上,家里人开始就不支持李明的维权,母亲也劝他早点开始正常生活,但他不甘心。打官司这几年里,他大多时候都是孤身一人,在洛阳、郑州来回奔波。涉及早年经历和家庭关系,他要么沉默不答,要么言语躲闪,小心翼翼地遮掩着家里的一切,但他又不是一个擅长说谎的人,掩饰的方式总有些笨拙、刻意,让人不免心生疑窦。
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确和亲朋好友来往不多,他自己也称,大家平时最多春节走动一下,自己有什么事并不会和他们讲。自2009年高中毕业后,李明在外打工五年期间很少回家,甚至2014年重新参加高考上了大学后,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人对此也是一无所知。
相处的几天里,李明更是只字未提父亲。在他那里,这似乎是一个禁忌,他想竭力避开的话题。只有从他自己前后的不经意讲述、律师和母亲的采访、学校的陈述等材料里,外人才能勉强拼凑出一个藏于背后的父亲形象:在家乡的小县城,他父亲算得上一位成功人士,但父母感情很早破裂,双方争吵不断,母亲又一直不愿与父亲离婚,父亲很少回家,李明从小到大跟着母亲生活。
李明说,自己很小就有了自强的心理,希望尽早独立、强大起来,脑子里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过于理想化的想法。他做不到像周围其他同学一样按部就班,考学就业,然后结婚生子,但是现实狠狠打击了他。后来,小时候的伙伴都慢慢断了联系,大家都走向了不同的人生轨道,只有他还困在原地。
李明的家乡在河南北部一个小县城,本刊记者曾寻遍法院文书等材料上涉及的与李明家有关的地址,试图找到他在这里生活过的痕迹,但在他从小长大的城中村,没有找到一个听说过他们的人,老人们甚至否认村里存在李姓人家,母子身份证上的住址里提到的道路也早已更名,在城区扩张的进程中正在新一轮翻建,两旁竖起了高高的围挡。
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就发生在老城区的某条街道上。“小时候我是孩子王,每天早上5点钟,天黑咕隆咚的时候,我和我们院里的五六个小孩就从家里跑出来,上学路上车很少,我们可以在路上赛跑,还可以数星星、看星星。到了学校,楼道、教室也都是黑洞洞的,我们在走廊昏黄的灯光下坐着等天明,有时会找一些娱乐项目,捡来一些石子,趴在地上玩扔石子游戏。”他说,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以后越来越差。
大多时候,李明听完提问都不急于回答,回答时语速也十分平缓,字斟句酌,旁人看起来像是反应迟钝,但他的表达能力又不免让人惊讶,思维清晰,话里行间还穿插着许多书面语,说话时目光总是低垂,死死地盯着某处虚无的地方。
他从小爱读书,人文、历史、自然、科幻等都有涉猎,在交谈过程中,看得出书籍对他的影响,他的知识面比许多人都广。他说,自己打小的梦想是当一名物理学家,研究人与宇宙的关系,他最向往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那个基础科学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的时代。有一段时间,他完全沉浸在科学世界,研究那些科学家的生平和他们的研究成果,看科学家之间如何辩论、实验、互相质疑,推进科学进步,他说这是非常痛快、美好的时刻。但如今,他觉得,小时候读书太多也不好,“不宜过早接触这些太宏大的东西,容易让人胡思乱想”。
(李明、刘英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