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感法教学 让学生喜欢化学
2018-11-14李慧敏
摘 要:初中化学是起始课,在中学阶段的理科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但初学者往往感到不容易学好,课堂上情绪也很不稳定。由此,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妨运用情感法进行教学,因为它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学课养成持久性的学习兴趣,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有着重要和实际的意义。
关键词:情感;教学;喜欢;化学
一、 教学中教师要力争情感化,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行为,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应该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
1. 导入新知识要科学而有趣。成功的导入可以安定学生的情绪,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使学生渴望求知。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如学习金刚石、石墨相关知识时,教师可用拟人化语言:一个是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开山辟地、“路见不平一声吼”的硬汉;另一个是黑不溜秋、“软弱”里透着“圆滑”,是“玩电”的行家里手。经过以上拟人化的形象比喻,学生对金刚石和石墨的知识也有了相应的了解。
2. 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要讲究语言艺术,增强感染力。课堂是由语言来贯穿的。有些知识点,本身就缺乏动感,学生学习就感到乏味,这就需要教师用“形象”和“生动”去代替“抽象”和“呆板”。如把“元素符号”比喻为“密码”,学生比喻为情报人员,一般说来,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元素符号的记忆。再如学习分子的间隙时,联系石头与沙子混合后二者体积并非其和。
3.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增强学习兴趣的有力措施。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对实验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因此,重视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体验学习乐趣、坚定学习化学意志的有效方法。初中化学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以及课外实验三大类。当学生对演示实验“着魔”时,大有“亲口尝尝梨子味道”的欲望,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进行分组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实验可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而清晰,印象进一步深刻。如做了有趣的氢气吹泡实验和二氧化碳的倾倒的实验,学生对密度的理解就会难以忘怀了。
二、 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使化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新教材的一个特点,是体现了生活中时时有化学、处处皆化学。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太多太广的应用,生活需要化学,化学也离不开生活,因为这不仅是生活的需要,更是兴趣的基础。如学习缓慢氧化是否一定引起自燃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联想:缓慢氧化在人体内已进行了数十年,谁发现了自燃?学习pH值可让学生测定土壤样品的酸碱性以便改良土壤,或测定水样以加强环保意识。学习CaO时,可启发学生:在野外不用火可否吃到热餐?学习CO2,联系近年大气的温室效应对学生進行进一步的讲解。
三、 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化学能“学得进去”
学生初学化学时,对基本化学用语,有关计算的各类问题,无机物间的相互关系,这些都是难点,也是学生的分化点。学生能否学得进去,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很重要也很关健:第一就是该记的内容必须记住;第二就是要学会灵活的思维方式。试想,该记的内容没有记住,没有知识的积累,怎么谈得上应用和探究,随后的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记忆最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化学课的思维方式较特别,既原则又灵活。要训练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充分的挖掘隐含条件,使问题进一步具体化且清晰而明朗。为此,教师一要更多地“关照”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促使他们跟上其他学生的步伐。具体操作形式就是多提供和创造学生“表现”的机会,反复检测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程度,积少成多就为大成功,层层递进,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到:“我也不笨”“经努力大有希望”。由此而保持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心理。二要注重用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宜用“冷嘲热讽”式代替富有情趣、信任、关爱的“生动幽默”式来教导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的语言应饱含时代气息,富有感染力。同时要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真棒!”“很完美”“非常好”“掌声鼓励一下”“有进步”“大有长进”“对你得刮目相看”。但也不能一味地夸,一般来说,善意地批评学生还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四、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化学之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潜在美,使学生能进一步感悟到化学知识的内在美,这对激发学生热情有着极大的魅力。如讲镁的燃烧时,联系照明弹、焰火“流光异彩”的夜景美;讲磷的燃烧,联系“乌烟瘴气”在军事上的隐身美。再如湿法炼铜的“魔幻美”;金属防护的外表美;碳酸盐鬼斧神工石林石洞美;图案美……
总之,教师对学生运用情感法教学,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化学学习中,都有着很大的益处。
作者简介:李慧敏,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