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
2018-11-14张溪根
摘要:教育的目的就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在现代教育理念下,要求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如果生命意识淡薄,那么在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极端的行为,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生命意识。本文首先分析了语文教学培养孩子生命意识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生命意识的有效措施,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措施;重要性
当今社会各种小学生伤害他人生命、不珍惜自身生命的现象比比皆是,小学生践踏生命和漠视生命的事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使人们对小学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转变观念,结合教材内容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导学生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一、 语文教学培养孩子生命意识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小学生自杀现象和伤害他人生命现象非常普遍,这些自杀行为和伤害行为体现了学生对生命的否定,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生命意识是每一个个体对生命的自觉认识,培养小学生的生命意识不仅能让小学生珍爱、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还能够教会学生尊重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而尊重和关爱生命是人类文明的终极意义。从现阶段的小学教育来看,生命意识教育严重缺失,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语文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成绩提高,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教师自身没有重视生命意识教育的作用,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够有利于学生生命成长的东西都忽略了。针对这种社会现象,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强化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生命价值的认可,促使小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
二、 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生命意识的有效措施
(一)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意识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和生命相关的课文,在学习这类课文时,教师就要充分挖掘其中和生命相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时,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思考,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生活经验有限,对生命的认识不够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以教材为依托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杏林子,杏林子本身是一个残疾人,她在12岁时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部分的关节坏死,导致她的腰不能转,手不能抬,腿也不能动。但是,她依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利用自己变形的双手写下了60多部著作,成了著名女作家。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作者的经历来帮助学生感悟生命,让学生在体悟作者对生命思考的同时也能够获得自身的情感体验,教导学生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二) 创建情境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是基本的要素,语文教材中很多优美的文章和诗句都不是简单地将文字进行拼凑,而是各种具有生命意义的符号的填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课文文字和语言感悟的引导,结合教材内容创建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进而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例如在学习《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时,这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描写天山的景物,“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对于这些景物的描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建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充满生命活力的画面,引导学生喜爱大自然,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让学生深刻感悟生命的活力和真谛。
(三) 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也可以将生命意识教育渗透到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在写作环节中加強对生命的思考。例如在学习完《生命生命》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引入生命话题,让学生对生命展开思考,并布置相关的作文,让学生结合课文来写一篇读后感,谈一谈学生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引导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三、 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意识教育资源,结合教材内容来开展针对性的生命意识教育,也可以创建情境来展示大自然的多彩绚烂,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引入生命话题让学生思考和写作,从而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淑敏.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J].科技视界,2014,24(8):228-229.
[2]张怡.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方法[J].江西教育,2016,19(3):41-42.
[3]孔维敏,罗登辉.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渗透[J].大东方,2016,25(3):189-190.
作者简介:
张溪根,江西省宜春市,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