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阻抗父亲的参与
2018-11-14明天
明天
年轻的母亲手忙脚乱地照顾着婴儿,父亲主动帮忙换尿布、冲奶粉,母亲却不耐烦地挥手:“去!去!去!你能干好什么事?别添乱了!”父亲只好袖手旁观。
父亲提出给女儿扎一个漂亮的风筝,母亲不屑一顾地说:“得了,你就别逞能了,你扎的风筝飞不过5米,不如花5块钱买一个省心!”父亲只好放弃与女同乐的想法。
母亲在呵斥调皮的儿子,父亲也不失时机地训导儿子:“你长大了,应该有自律意识,不能老是要父母督促。”母亲马上将矛头转向父亲说:“你还好意思教育儿子自律?你自己都管不住自己,说好了戒烟的,不出两天就偷偷吸上了。”父亲无语……
类似的生活情景在我们生活中屡屡可见,母亲对父亲能力的否定,阻止了父亲的参与。
母亲的态度决定孩子是否会拒绝父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孩子对父亲持拒绝态度,拒绝他们的教育和关爱。一所小学在父亲节来临之际做了一个“你喜欢父亲吗?”的调查:有68%的学生回答“不喜欢”,在问及原因时,答案主要是:他不管家、他爱喝酒、他很懒不做家务、他太老实不会挣钱、他没出息、他不会说话、他乱花钱……这些答案让老师啼笑皆非:这哪像是孩子在评价父亲,分明是妻子在评价丈夫。
曾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称22岁的女儿从没有喊过爸爸。当事人段先生说,女儿从来没有喊过我爸爸,和他招呼只是“喂”一声,他现在身体不好,日觉孤独,很想听女儿叫一声“爸爸”。
记者随后采访了其女儿,女儿说:“他性格上有问题,在家里就像个‘土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有时候他也说要改改脾气,但从来没改过,很难沟通。”
记者了解到,段先生夫妻关系很不好,经常吵架。记者还从其女儿的老师那里了解到,女儿曾透露“羡慕别人家父女俩亲密谈话、手挽手散步”。显然,女儿是矛盾的,一方面渴望父爱,另一方面又不能接受爸爸的缺点。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她对爸爸的评价并不像出自于女儿之口,而是深深打上了母亲的烙印,也就是说,她对爸爸的拒绝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母亲的影响。
一位心理专家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在和那些来咨询的“问题孩子”单独谈话时,都会问他们:“你和爸爸关系怎么样?”“爸爸是什么样的人?”“你喜欢爸爸吗?为什么”等问题;然后,在和孩子的母亲谈话时,也会要求她们对丈夫做出评价。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的回答和母亲的回答竟如此一致!甚至很多描述性的语言都是一样的。排除父亲的本来面貌即如此,他人对他的评价趋于一致性之外,另一种可能即孩子是母亲的耳目口舌,对父亲的评价深受母亲的影响。心理学家在与那些“问题孩子”的父亲交谈后发现,后者的概率几乎是100%!而且,母子(女)的评价往往是对父亲的偏见,甚至是完全的误解。
在某网站对父亲的一个调查中,有个一选项是:“在家庭生活中,你最痛恨的是什么?”排在第一位的答案是:“痛恨妻子在孩子面前数落自己。”可见,父亲们是非常清楚妻子对自己的数落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显然,孩子对父亲的拒绝很大程度是受了母亲的影响。那么,母亲为什么会阻抗父子(女)关系呢?难道她不希望丈夫和她共同担当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吗?
母亲的阻抗造成父亲被动缺席
从主观意愿来看,母亲当然不会拒绝父亲对孩子教育的参与,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她还会强烈抗议父亲的失职并强烈要求父亲履行职责。所以,母亲对父亲的参与所造成的阻抗也只是一种事实上的结果,而非主观意愿,也就是说,母亲真正要表达的是另外一种声音。
某些对女性的偏见思想在“作怪”“好女人是一所好学校”“女人要当家做主”“养育孩子是母亲的天职”等观念使得很多女性在养育孩子方面有一种舍我其谁、唯我独尊、大包大揽的思想。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固然不是坏事,但是,其“强烈性”往往也兼具排他性,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对父亲履行其职责和义务也是不公平的。
对丈夫能力的质疑 以偏概全,戴有色眼镜看人,这是很多妻子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中国社科院有一项关于婚姻状态的调查表明,10年前妻子对丈夫评价的平均分值为81.6分,现在已下降到62.1分。排除“丈夫们整体堕落”的可能性外,那就是妻子对丈夫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一个男人在某些方面是弱势(如社交、挣钱等方面不出色),但这并不影响他父亲职责的履行。
没有得到满足的情感需求 “和孩子争风吃醋”可能是每一位母亲都不愿承认的,可事实上这是很多家庭矛盾的真实原因,很多情况下,母亲对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阻抗也源于此。每个人都有情感需求,在以孩子为重心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孩子的情感需求总是被放在首位,夫妻情爱被漠视,甚至省略。丈夫对自己冷眼相对、漠不关心,对孩子却细致八微、关怀备至,这无疑会让女人心里酸溜溜的,但母亲的身份使得她不会单刀直入地声讨丈夫的“偏心眼”,她只能以谴责、阻抗的方式来表达她内心的不满。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经常看到,在夫妻关系紧张的时候,母亲对父亲参与的阻抗会更强;而当夫妻感情融洽的时候,阻抗会减弱甚至变阻抗为促进:“你听听爸爸怎么说?”“爸爸说得很在理,你要记住!”
母亲阻抗造成父亲缺席会造成孩子性别角色迷失
因為母亲的阻抗造成父亲被动缺席,对孩子的影响,除了普遍意义上的父亲缺席的影响外,最重要的就是会造成孩子性别价值观的混乱,即性别角色的迷失。
性别角色迷失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榜样模糊 在父亲被阻抗的家庭中,孩子的榜样只有一个——母亲。而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孩子都会逐渐发现在童年时代被奉为完美化身的母亲其实有很多不足之处,心目中的榜样在坍塌,新的榜样却没有树立起来,孩子的价值观就会迷失,这就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而走上歧路。
性别属性模糊 随着青春期身体的发育,孩子在心理上也开始寻找自己的性别定位。在父亲被阻抗的家庭中,他看到的往往是性别错乱的状态:应该由父亲做的事是母亲在做。孩子无法正确认识父亲这个男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价值,对于男孩子来说,他不仅没有性别的骄傲,而且找不到性别的方向;而对于女孩子来说,由于耳濡目染父亲的“无能”,也会漠视异性的价值,容易形成“唯女独尊”的思想观念。
责任模糊 在父亲被阻抗的家庭中,一方面,母亲过多地承担了家庭经济、家务、养育孩子等责任,这使得家庭的其他成员(包括孩子)都不再有责任感;另一方面,孩子分不清什么事应该是母亲的责任,而什么事应该是父亲的责任。责任感的丧失或模糊是对孩子成长的致命障碍。
融洽的家庭关系不惧怕父母缺席
在一个家庭中,男人女人是有各自的使命的,只有各就各位、各行其是,家庭这个小系统才能和谐运转。
时代的发展对每个人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但相对而言,检验男人能力的标杆似乎升得更高,而且单一化、模式化,父亲有责任和母亲共同养家,母亲也应该理解父亲。在单位里,只要他尽了一个员工的职责,他就是一名称职的员工;在家里,只要他尽了一个丈夫的职责,他就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只要他尽了一个父亲的职责,他就是一个称职的父亲。
夫妻关系是整个家庭关系的基础和核心,不能将亲子关系置于夫妻关系之上。事实也证明,在夫妻感情融洽的家庭中,亲子关系同样也很融洽;而在夫妻有龃龉的家庭中,亲子关系可能是一方很好、一方较差的失衡状态,而且那个“很好”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因为它是建立在对另一方攻击的统一战线中,而在一个家庭中,敌对式的攻击终究会导致崩溃(要么是战线的崩溃,要么是整个家庭的崩溃)。
融洽的夫妻关系对于在婚姻中建立“我们”的整体感是至关重要的。秉持“我们是共同体”的原则,何俱父亲或母亲的缺席?孩子在接受你们任何一方的爱时,都会将其理解为是接受了你们共同的爱,他会感到双倍的幸福;而他在向你们中的任何一方表达敬爱之情时,你们都会觉得这是他对你们两个人的爱,你们双方都会觉得幸福。